- +1
马洪智库视角 | 唐杰:创新遏制内卷,知识滋养创新
编者按:10月30日下午,由马洪基金会主办的“解码深圳腾飞的奇迹”研讨会暨《筑梦辉煌》新书发布会在CDI大厦国际会议厅举办。现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教授演讲内容整理以飨读者。
这本书选了非常好的题目,对深圳早期发展过程系统性回顾的著作不多,但深圳早期的故事又十分重要。深圳早期先行先试的地位作用非常突出,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机制的探索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探索过程进行系统回顾特别有价值,原因就在于探路是个高风险的工作,可能成功,也可能会失败。1984年初,小平同志给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对深圳市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支持、鼓励和激励。与此同时,有关老领导回忆,小平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探索试验能否最终取得成功,也保持了清醒的观察态度。
这里的三段故事对我印象特别深刻:
1、周溪舞同志的故事。罗力同志参加了莫干山的会议,中国价格改革是从莫干山会议提出,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路,莫干山会议上,中青年学者大胆设想了,调放结合的价格双轨制改革的思路。研究成果确实报送了中央相关部门。但是,深圳的领导并不知道,价格双轨制改革的学术讨论。周溪舞同志作为分管经济工作的市领导,在不知道莫干山会议,以及双轨制改革建议的时候,从实际出发,在深圳推进了与专家学者建议相类似的双轨制的改革,以市场化的方式迅速解决了深圳农副产品供不应求局面,形成了市场价格决定农副产品生产配置的市场机制。由此起步,深圳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更加全面的从计划定价向市场供求定价的转换,莫干山会议上讨论在深圳变成现实,并从中总结了若干值得重视的可资全国借鉴的,价格机制改革经验。成为全国以双轨制方式进行价格体系改革,启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试验田。从此意义上説,深圳的改革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界改革探讨前面。罗力同志挖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真故事,从周溪舞同志的例子透视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是如何从实践出发探索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很快地过河,闯出一片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天地的,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实践出真知!中国改革的理论是实践的产物,是对改革实践的总结,在无先例可循的转型初期,实践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2、罗力同志非常详细地讨论了,深圳改革创新从点上突破,由点成线,由点线成面,形成了系统性制度性的改革成果的历史。2000年前后,张思平曾经主持编写了深圳市场经济十大体系建设的著作,从理论上总结了,从李灏书记到有为书记和子彬市长,在深圳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探索和系统性构建过程。罗力同志的新著则从决策的角度还原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改革探索,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改革是开始的,以及如何深化的。从整体看,从举办深圳经济特区,到本世纪初一个相对成体系的市场经济体系初成,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圳人民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最具历史意义的伟大探索,至今为止都不过时。罗力同志的写作很重要,就是应当让后人知道,前人是从哪里出发,走到了今天?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这还不够,还原历史不是重复历史,而是在复盘历史的过程中,挖掘出在没有路时,如何在荆棘丛中砍出一条路来,如何在跨大港,过大河的时候,不会漩涡暗流所吞没,有效地防止了探路失败,获得了成功的。这无疑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3、罗力这本书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激情,有改革的激情,有为改革鼓与呼激情。为当年的深圳若干政策和历史正名,敢于争论,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难能可贵的。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对先行者探路过程,确实是充满了争论,有的时候对深圳负面争论可能掩盖了深圳光芒。回望历史,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行道路不清晰,充满风险,一不小心可能跌入陷井的时候,争论可能难以避免,争论的过程是寻找正确的道路和更加合理的工作方案的所需要的。这可是深圳的宝贵财富,未来深圳会如何?深圳四十年、八十年如何,一百年如何?这是罗力新著试图提出并破解的问题,可能就是要保持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探索中的实事求是地分析与争论。
深圳走到今天,走进创新时代靠什么?过去特别习惯讲三驾马车,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或是出口,现在看起来真正能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够使深圳不断前行的要素是创新,创新来自于知识,知识是生产力,知识可以积累,高水平的知识就是高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更有价值的知识,一座城市才能持续成长。这里涉及到比较复杂 的问题,知识哪儿来的?知识是如何积累吗?知识是泛在的还是集中在少数地方?为什么会集中在少数地方?
罗力给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市场化改革有利于知识创造和积累,有利于知识传递。因为知识会引起创新,市场机制是激励创新的有效制度安排。罗力是用活生生故事解构复杂理论的高手。看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出台,鼓励深圳科技创新二十条的故事,不需要借助复杂的理论框架就可以了解到,当知识可以被定价,当知识可以变成受保护的知识产权,变成可以分红的财产权时,深圳就从没知识的城市,从无产业、无技术、无人才的三无城市,变成知识创造之地,成为创新者的天堂。这是2017年,深圳在建市38年时,进入全球一百个创新中心榜单,金榜题名,位列探花,从此一直位居全球创新中心第二。而后是深圳+香港第二,深圳+香港+广州的深港穗创新集群世界第二。北京第四,上海+苏州第五。深入的市场化改革,知识可以变成产权,知识荟萃滋养着创新。
细致分解可以看到,无论是早期还是现在,北京在深圳创新中都发挥着蓄水池的作用,深圳创新与北京,与中关村的关系特别密切。北京与深圳创新轴心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大量北京创新性成果源源不断地到深圳实现产业化,两座城市创造1+1>2,甚至是远远大于2的佳话。过去四十年的变化,从无知识变成有知识,变成有了丰富创新的知识,到目前为止深圳所有专利中来自于自己的部分已经超过了25%。
深圳是一座高度开放,外向的行走于世界的城市,在美国、欧洲、日本三大专利局公布的专利中,深圳是北京的1.6倍,是上海的4倍。敢闯敢试的深圳,把自己的创新创造引向了世界,激励更多人把知识变成产业,把知识变成产权。
深圳从三无走来,华丽转身成为全球创新中心,是不是所有城市都可能演变成创新中心城市?这也是罗力在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同学群里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的共同认识是:深圳经验不可简单复制,深圳确实有太多的独特性。这似乎引发了一个悖论,深圳改革在先,其他城市争先恐后跟上,而今大多数深圳的改革已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其它城市正在创造出需要深圳认真学习的新经验。为何深圳的成长为全球创新中心城市的经验不可复制?
深圳能够快速升级成为世界级创新中心,具有先行优势,具有制度创新优势,也具有创新要素聚集能力强的优势,这可以归结为经典的分工优势,细分化分工带来的知识创造与传递的优势。这使深圳的探索引领作用有了新内涵。从四十年的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约束开启市场指向改革的引领性,到今天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破解产业升级难题的引领。现在中国最流行的是“卷”字。这是由黄宗智教授创造的内卷概念。其中,讨论了我国传统社会拥有相对发达的农业文明体系,但不能内生长入现代市场经济的原因在于,难以逃脱的内卷经济社会形态。简单地说,内卷就是为了获得1%的产出增长,要素投入可以增加了10%。最后是投入不断增长,产出并不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但是只要别人的负增长比我还多,我就可以继续投下去。当前,人们用卷字来描述,学生读书刷题考高分,年青一代花费大量时间于没有创造性工作上,只为一个稳定工作,企业为了一点点市场份额而加倍投入。客观地説,深圳是不太卷的。深圳企业和年轻一代更加关注创新红利,关注创新带来的新机遇新市场,关注创新带来的企业与个人价值的溢价。持续不断的、由浅入深的创新,使深圳企业和年轻一代相信存在着海阔凭鱼跃的蓝海,相信从0到1的创新是可能实现的梦。
如果説,这是深圳不能被复制的理由。在我们的讨论中引出了另外一座城市,佛山。低调如佛山,佛山不卷!佛山创新和深圳不太一样。深圳是新兴产业的代表,有更多的从0到1。佛山始终是以传统制造为城市产业的主体,当佛山的GDP跨越万亿后,引起的关注是,传统产业在佛山为何没有出现因产能过剩而卷的难题。认真观察,佛山更具有在红海里创新,走向蓝海的特征。美的是佛山的代表,是全球传统白色家电的代表,累积的活跃发明专利比华为多,排在全球250家大公司和大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的前三名-七名之间。佛山不卷也是创新,是细分化的创新。华为从0到1不容易复制,但是美的是可以复制的,大量的传统产业细分化创新方式同样会产生知识积累的效应,更多的知识带动更多的知识,是避免卷起来的关键。广东企业曾经耳熟能详的口号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天上挖掘一下其中的有、优、转的内涵是什么,就是差异化,就是知识创造带来的创新的差异化。其中,罗力反复强调的体制机制创新会带来持续的、联绵不断的知识积累过程。改革不仅焕发生产力,持续深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向的改革可以创造出新的更加强大的创新生产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