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记者节|今天写给我们自己

2023-11-08 19: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医师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五个行业性节日之一。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提起记者,你会想起些什么?

他们肩扛三脚架、手拎麦克风,

跟着采访对象爬上爬下……

他们拿着笔、夹着本,

记下采访对象说的每一句话……

他们加班熬夜、通宵赶稿,

只为将新鲜热辣的好新闻

第一时间呈现给大家……

↓↓↓

过去的365天

他们用镜头和文字

记录了无数个特别的日子

↓↓↓

今天记者节,巍山融媒的记者纷纷“露脸”~

他们中既有从业三十余年,即将退休的老新闻人

也有新入职,干劲满满的新闻小白

他们有“十八般武艺”

身兼编辑、摄影、主播等多重角色

他们,就是巍山融媒全媒体记者

↓↓↓

EXAMINATION

News

陆向荣

我当记者24年,累并快乐着

每个时代都需要讲故事的人,记者就是讲故事的人。

我就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因此,我成了一名记者。

人生的巧合无处不在,今年的11月8日,是全国第24个记者节,而我也刚好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4个年头。24年,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段漫长的旅程。24年,我一直十分珍惜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在很多人眼里,“记者”的称谓折射着神圣与荣光,但我认为记者的职责蕴涵着正义与奉献。我们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无私奉献;我们从事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敬业爱岗。2000年,年仅22岁的我,因经常发表一些文学作品而被调到巍山报社,负责报纸副刊“巍山潮”的编辑。而巧合的是,当年我就和同事们一起,赶上了全国第1个记者节。

在基层媒体,因为人少事杂,编辑与记者的分工并不是那么明确,说是编辑,我下乡采访的时间也很多,还经常被借调参与县里的中心工作。好的新闻是跑出来的,2007年至2009年初,我被借调到县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白天下乡爬山越林调查勘测,全县83个村委会1153个自然村,都留下我和同事的足印,晚上就在电脑上敲打出一天的收获。虽然辛苦,收获也颇多,也就是在那时,我采写的新闻《林权证也能贷款了》获得了云南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云南新闻奖一等奖。

林权制度改革表彰会的掌声尚在耳边,2009年5月,我又被派到了巍山县青华乡漾江小湾移民搬迁指挥部工作,当时指挥部不仅工作纪律严,生活也很艰苦,每天坚持两荤两素“四菜一汤”为标准,有时还因为临时增加人员而吃不饱饭的情况。盛夏时节的漾江,室外最高气温达39摄氏度。有时晚上住的是集体大宿舍,不止蚊虫叮咬,还有此起彼伏的鼾声,像剌耳的交响乐,让人整夜整夜睡不好觉。也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和同事们没有丝毫的抱怨,先后将漾江310户1253人分六批顺利外迁宾川异地安置的同时,也写出了《别了漾江》《移民村里笑声朗》等作品,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资料。

记得那是2003年6月的一个雨夜,我在新华社的一个通告上看到了巍山县青华乡农技站被评为全国“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的消息后,第二天一早就坐上了青华的客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冒雨乘农技站的私人摩托深入村级采访,好几次摩托车打滑,路上的泥巴沾满了裤脚,最终打着伞拍出的照片和通讯稿件《山乡科技“110”》在《新华每日电讯》和当时的《支部生活》上刊发。

2020庚子年的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让这个年过得极不平凡。我和同事们深入抗疫一线,采写许多鲜活的新闻,通过网络让“宅”在家中的全县三十几万各族人民,第一时间听到了政府的声音、群众的心声。每当戴好口罩挎上采访包出门,我都有一种上阵冲锋的感觉,不由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们不是战士,却在炮火中/冒着生命的危险/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战地日记/笔墨和纸张,就是武器/我们不是工人,却在工地上/凭自己的耐心和坚持/用镜头和闪光灯/定格创业的艰难与辉煌/我们不是农民,却经常走在田间/将受灾的泪水或丰收的喜悦/在电子网络中插上飞行的翅膀/传送到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也许,我们的荣耀过于张扬/世道坎坷,我们是翩跹的蝴蝶/飞过千山万也不觉累/却总是怕错过花期。”

2021年的春节,为了拍摄关于彝族过年的习俗,我到了紫金乡新建村委会一个纯彝族聚居的村子过年,当时遇上了雨雪天气,从县城到村子的第一天车就陷在了泥巴里,费了好大的劲黄昏时分才到了村里。第二天清晨要刷牙时,发现牙刷已粘在口缸里了,原来口缸的底部已结了冰。在六天的时间里,我们冒着风雪,每天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数小时进行拍摄工作,虽然很累却经常被彝家人的热情好客感动着,最终形成了《传统彝家年 岁岁留乡愁》的稿件……

当记者是艰辛的,也是充实的。24年,我十分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采写发表了上千件的新闻作品。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的人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有的人则是把工作当成一种爱好,而新闻采访已成为我生活中最大的爱好。在做好领导安排的采访工作的同时,我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深入古城的大街小巷、山区村村寨寨,每年有200多件新闻作品在州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多次获学习强国云南省县级融媒优秀作品双月赛奖。

在写好新闻报道的同时,我从没放弃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并用文学作品宣传巍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先后参与编著《文化大理·巍山卷》《南诏故地的传说》《千年古都巍山》等数十部地方文化书籍;创作的《古道雄关候鸟飞》《马背驮出的村庄》《巍山,春天的花事》等数百件文学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并出版了诗集《后花园》和散文集《寻幽巍宝山》。2011年,我与无臂高考状元杨孟衡、儿童文学作家汤萍等人获得“云南十佳读书青年”称号,并作为“十佳”获奖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

24年,我一直在学习写作的路上。学无止境,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将当天的主流媒体浏览一遍:从《人民日报》《云南日报》《大理日报》等党报电子版看起,看到好的文章,我还会复制张贴保存起来借鉴学习。好多人都说我是新闻写作的快手,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靠的都是平时的积累,有时采写完一个新闻事件回来,觉得无处下笔,就找出平时收藏的好文章读读,别人很不经意的一种表达方式,就会让你茅塞顿开。

2023年,是我在新闻战线上奋斗的第二十四个年头。24年来,我只专注做了一件事情——传递好党的声音,讲述好巍山故事。我也从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成长为部门的“老疙瘩”。近三年,我先后给20多场1000多人(次)通讯员授过课,将多年采访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他们。从第一次上台时战战兢兢读完讲稿,到如今可以脱稿娓娓道来,这当中也经历了许多的学习和磨砺。

如今,虽然时代在发展,传媒的形式出现了很大变化,我们报社也和电视台合并,成立了融媒体中心。然而,记者的责任却永远不会变。这个时代,仍需要有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前走,奋力前行的新闻记者。不在新闻现场,就一定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24年,我荣获了不少的荣誉,但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记得调到报社时写的第一个报道,写的是公安局的一个总结会,排在当时《大理日报巍山版》一版倒头条,县委领导审稿时只批了给我两个字:“重写!”而我真的重写了,在以后的采访写作的过程里,我对这位领导,只有敬佩,没有抱怨。直到如今,在小视频把持天下的时代,能一字一句看完我文章的领导,能有几人呢?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或晴或雨的日子,每一段或明或暗的心境;我也感谢上苍给了我这块宽广的舞台,她让我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感悟。我会继续诉说我相信的,相信我诉说的,也许我的声音还很微弱,也许我的笔锋还显稚嫩,但我一定会让读者充分感受方块字的力量。

我是记者,24年,我累并快乐着。我记着,我会继续努力讲好这个时代需要的故事。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在第24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

我们将最真挚的祝福和敬意,

送给每一位不断奋斗、乘风破浪的

新闻工作者!

融媒体中心综合报道

编辑:周诗洋

责任编辑:杨继稳

审核:左文清 黄谦

终审:邱兴跃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您是原作者且不希望文章被转载,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电话:0872-6125395

版权声明:“巍山微视”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其他公众号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0872—6125395!

原标题:《记者节|今天写给我们自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