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情社会与庇护制度:罗马的立国根基
“紧紧的抓住这些美德吧,我恳求你们罗马人,这是你们祖先的遗产。世间的一切都在不停改变,唯有我们的美德屹立不倒。它历经千锤百炼,它自古依旧。”——西塞罗
罗马人的祖先:艾尼拉斯
罗马人来自七丘上的一个小城,他们从最初的小城不断发展,成为整个意大利半岛的霸主。从意大利半岛,罗马人先后攻取了希腊,马其顿,西班牙,乃至迦太基。让罗马共和国成为了欧洲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陆的政权。
罗马人能在两三百年间不断扩张,归功于他们充沛的人力储备。罗马人的军队从来不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之后,还会再有更多的军队来洗刷耻辱。而充沛的人力资源则要归功于罗马价值观下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要讨论罗马人的价值观,就不得不提及罗马的起源,艾尼拉斯的故事。罗马人重要的价值观几乎都出自其故事当中的人与事。
关于艾尼拉斯的故事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古希腊的版本,一个是罗马人的版本。因本文讨论的主题是罗马人的价值观,本文将叙述罗马人版本的艾尼拉斯。
荷马史诗中,有一位叫做安咯赛斯的特洛伊王族。出生世家的他一直在特洛伊身居高位。相传女神维纳斯爱上了他,并与他产生了爱的结晶。维纳斯留给了安咯赛斯一个孩子名叫艾尼拉斯。安咯赛斯在和维纳斯发生关系之后,变得全身瘫痪。有说法是维纳斯为了惩罚其花心,亦有说法是安咯赛斯为了获得艾尼拉斯所付出的代价。
时间一晃,十几二十年过去了。野心勃勃的阿伽门农带着上万的希腊军队攻破了特洛伊的防线,特洛伊人开始四处逃窜。伴随特洛伊的熊熊大火,艾尼拉斯背着他浑身瘫痪的父亲,领着他年幼的儿子,带着特洛伊遗民逃出了特洛伊城,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海上漂泊。
在海上漂泊的过程中,艾尼拉斯尽到了一个特洛伊人,一个儿子以及一个父亲的全部责任。全程中,艾尼拉斯一面背着父亲,一面照顾其子以及特洛伊遗民。
数年后,艾尼拉斯和其同伴漂流到了北非,进入到了迦太基的地盘。在这里,他与迦太基女王迪多发生了关系。迪多希望艾尼拉斯可以留在迦太基,然而艾尼拉斯的母亲女神维纳斯告诉他,这里不是他们特洛伊人的家,而迦太基最终会被特洛伊后人所毁灭。相信了母亲的话,艾尼拉斯离开了迪多,又再度踏上了漂泊之路。迪多得知后十分愤怒,诅咒迦太基将永远与艾尼拉斯为敌。
艾尼拉斯再次着陆的时候,他来到了意大利半岛东部的特韦雷河附近。当地的国王对艾尼拉斯的特洛伊人宣战,但却被艾尼拉斯所打败。在胜利之后,艾尼拉斯便在特韦雷河西南部几十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名叫Alba Longa的城市(距离后来的罗马城几十公里远)。
罗马城的真正创始人,罗路慕斯与雷慕斯便是艾尼拉斯的后人,他们被逐出Alba Longa之后,建立了罗马。艾尼拉斯便成为了罗马人共同的英雄与祖先。
艾尼拉斯背着瘫痪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逃离特洛伊城罗马人的价值观
从艾尼拉斯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罗马人引以为傲的价值观,比如“Gravitas”(严肃),“Disciplina”(纪律性),“Temperantia”(节欲),“Pietas”(责任心)“Fides”(信用)等。
艾尼拉斯在对待特洛伊人和在与意大利国王作战时都体现出了很强的纪律性。在面对迪多的温柔乡和维纳斯的劝告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节欲。在面对维纳斯的质问时,他守信地为特洛伊人去寻找更好的家乡。而驱使着艾尼拉斯上面所有的行为的,便是他强大的责任感。艾尼拉斯在古代一直以“责任感强的艾尼拉斯”(“Pius”Aeneas)著称。罗马人敬重艾尼拉斯的责任感,亦把他当做所有罗马人的榜样。
虽然这些价值观都十分的重要,且都或多或少地直接影响到了罗马在共和国时期和王治时期的社会结构,但对罗马共和国社会制度作出最大贡献的价值观还是Pietas(责任心)。
罗马人是天生的保守派,他们对于先祖所留下来的传统与文化有着极强的遵从。这也自然让他们对祖宗们口口相传下来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中被推崇的行径有着极大的效仿精神。艾尼拉斯这个罗马人的榜样也不断在各种演讲中被反复提及。
早期的罗马是由三个不同的部落所组成:伊特鲁斯特人,萨宾人,以及拉丁人。而成功连接这三个部落的纽带之一便是他们共享的价值观。首先便是“Pietas“。罗马人对于责任心的概念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家庭。其中包括对工作负责,对法律负责、对罗马、对所有于自己相关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方式便是社会以及政治阶级中的一切上级单位都要对下级单位负责。比如一家之主要为整个家族的兴亡、安全、衣食住行负责。农场的农民要对自己的土地负责,行商的商人要为自己的产品负责,为自己走商的团队负责,对帮自己搬货物的奴隶负责。这种责任不仅仅限于确保下级单位的人身安全以及生活,对于疾病、意外事故、私事等,至少是下级单位遇到了自己无法处理的问题的,上级单位都要为其负责。而下级单位在接受了上级单位的照顾之后,也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家庭中儿子便要听父亲的话,行商中奴隶就要为商人干活,以此来形成一种责任的互帮互利。
推崇“Gravitas”(严肃),“Disciplina”(纪律性)以及“Fides”(信用)的罗马人,喜欢把社会中的一切关系都摆列的清清楚楚。那种人与人之间模棱两可的关系在这个社会结构下是非常少见的。每一个人都会是别人的上级,每一个人也都会是别人的下级。每一个人都对别人有责任,每一个人也都被别人所负责。比如元老院的议员就要为他的选民负责。奥古斯都就要为他的人民负责。
在”Gravitas”,“Disciplina”以及“Fides”的支撑之下,“Pietas”便有了纪律性,有了信用的纽带,而且面对责任时的态度也保持了严肃。
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的硬币,他十分受元老院与人民的喜爱,罗马人把“责任”二字放到了他的名字中。Antoninus “Pius”,就像“Pius” Aeneas一样庇护制度与人情社会
罗马人把“Pietas”作为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保障,建立了一种名为“Clientela”(Patronage Relationship,庇护制度)的独特人情关系。名曰庇护制度,但实则更像是一种人情关系。
这种人情关系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但是真正要做到像一个罗马人一样去对待则十分困难。所谓人情关系,便是当一个人卖了另外一个人人情之后,欠人情的一方有责任并且有义务想办法把这个人情偿还给对方。而至于偿还的方式,则是由卖人情的一方来决定。
简单来说,假如甲帮了乙一个忙。那么乙就不得不去偿还甲一个人情,但是人情偿还的方式将由甲来决定。从当甲帮了乙忙的那一刻起,甲就在人情上成为了乙的上级,乙就要想办法去报答甲对自己的人情,这是乙的责任。如果乙拒绝偿还,那么他将会被看作是一个没有信用、没有责任感的人。对于罗马人而言,偿还人情也是一种责任。而这种责任将会影响到一个人与身边所有人的行为。
这种人情关系延伸到了整个罗马的社会以及政治体系之中,由于最初的罗马领地并不是很大,人口也只有一座罗马城,所以督促身边的人遵守人情关系也相对容易很多。虽然这种人情关系的纽带主要源于同样道德观对人们产生的约束,但是对于那时的罗马来说,古老的传统与道德便是他们的骄傲。对于卖人情的“Patron”(保护人)来说,他们要遵守的便是Fides(信用,可靠),尽自己的所能去解决“Clients”(被保护人)的问题。而对于欠人情的被保护人来说,他们则是要遵守Pietas(责任),在保护人需要的时候把人情还回去。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他们的传统。
如果只是两个个体之间建立的人情关系,自然没有受保护力度,一方如果毁约,不遵守古老的传统,对方也无可奈何。但罗马的人情,与其说像是两人之间的契约,不如更像是整个社会的人际网,是所有罗马人都共享的社会契约。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有一方想要毁约的话,那么他将面临的是整个社会的排斥。罗马后期的十二铜表法亦是基于社会中庇护制度的基础,对那些不履行欠下人情的人施行惩罚。
人情社会下的奴隶
在罗马,不管是谁欠了谁的人情,都必须要还。这直接反应在了罗马的奴隶制度上。众所周知,罗马是一个奴隶社会,早期罗马共和国扩张期间,征伐的罗马军队带回了不少战败的高卢人以及凯尔特人作为战利品。这些被带回来的战俘很快便被沦为奴隶被卖给了罗马的有钱人。
罗马的奴隶制度不同于殖民时期的奴隶制度。对于罗马人来说,奴隶除了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以外,其他的都是平等的。奴隶本身只是一个社会身份,并不带有任何种族、文化、肤色,甚至出身的歧视。欠债的罗马公民同样会被卖入奴隶的身份,变成另一个罗马公民的奴隶。
对于那些购买了奴隶的奴隶主来说,他们便是奴隶的保护者,而奴隶便是他们的被保护者。奴隶主为奴隶提供金钱、住所、温饱,甚至会为奴隶解决一些他们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而奴隶则用自己的智慧、体力为奴隶主工作。对于奴隶主而言,奴隶也是他们家庭的一份子,是自己人情社会关系网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介于身份的原因,奴隶的工作往往都是服务主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因工作而低人一等。因为罗马的奴隶和罗马人共享的是同一个道德观,同一个人情关系网。默认奴隶们成为庇护制度一端中的一份子,便是默认他们是罗马主流社会中的一份子。
而为了真正尽到一个保护者的职责(Pietas),在奴隶为主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如果这名奴隶一直非常负责,那么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个奴隶归还自由身。这些被释放自由身的奴隶们有些会直接加入原来的家庭,正式成为这个家庭中的男丁,他将继承这个家庭的姓名,变成古罗马姓氏中的一员。而即便是那些没有被归还自由身的奴隶们,也将会和其主人的家庭安葬在同一个墓穴中,如同这个奴隶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
史学家普鲁塔克曾经记载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侧面反应了罗马奴隶与主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一位名叫Pupius Piso的议员曾经命令他的奴隶去给另一位名叫Clodius议员发宴会的邀请函。但是当宴会开始时,Clodius并没有来。Pupius Piso找来负责的奴隶质问他发生了什么。奴隶表示对方拒绝前来。Pupius Piso大怒,问奴隶为什么没有告诉他,奴隶说道:“因为您没有问我。”Pupius Piso听后也无从反驳,便不了了之。
奴隶在家庭上是奴隶主的下级,但是奴隶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成为保护者。假如一位奴隶可以帮到除主人以外的贵族,甚至于元老院议员的忙。那么这位奴隶便会成为这位贵族或者议员的保护者。贵族和议员自然不愿意欠一个奴隶的人情,于是往往会立刻将其买来释放,或者赠与金钱以示两清。高高在上的议员以及贵族明明可以选择无视奴隶的人情,但是趋于人情的关系网,他们会选择立刻将人情返还回去。
罗马的奴隶体系中,庇护制度的存在直接决定了奴隶与奴隶主相对平等的从属关系,亦帮助他们日后成为罗马的一员。
公元后二世纪罗马时期的马赛克艺术,图中四名奴隶正在为其主人服务人情社会下的政治
狭义上,庇护制度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保护、相互亏欠、相互负责的人际关系网。而广义上,庇护制度是巩固整个罗马政治体系的根基。
早期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地位分为三等:Patrician(贵族,往往是王治期间便一直存在的古老姓氏),Plebian(平民,非贵族姓氏的罗马人,以及移民进罗马的居民工匠等),Freeman和Slave。
史学家普鲁塔克以及狄奥尼修斯曾记载罗马的创始人Romulus在创建罗马城的时候,为了维护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将Fides与Pietas两个价值观相结合,缔造出了庇护制度的人情关系。贵族是社会的保护者,而平民则是社会的被保护者。虽然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罗马法律或者罗马官方记载形容二者之间的地位关系,但仔细思考之下便不难发现,平民在大局上,是很难成为社会的保护者的。
在推翻王治之后,罗马建立了精英政治的共和国。而所谓精英,便是那些拥有古老罗马姓氏的贵族们。他们树立了一年一届,每届两名的执政官来代替王权,同时也建立了基于平民投票选任的元老院来议政。
虽然没有任何明文规定平民不能任职元老院甚至竞选执政官,但是平民的社会以及经济资源导致他们能积累的被保护人数量十分有限,在无法积累足够的被保护人的情况下,便不会有人为他们投票。
罗马共和国时期,每一个贵族的身后都有着成百上千的被保护人,有些可能是他的贵族同僚,不过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平民。这些贵族们通过给这些平民提供政治、经济,乃至生活上的帮助来获取他们的人情,从而让平民变成他们的“被保护人”。这种庇护制度的关系往往会持续很久,不仅仅只限于一次特定的人情交易。久而久之,贵族们便成为了他旗下这些平民的保护人。这些平民当有经济困难时,贵族有责任来给他们提供经济支持。如果这些平民需要生活上的帮助,贵族也会相应的作出帮助。
这种帮助自然不会是无偿的,但是平民要偿还这些人情的方式十分简单,那就是在下一次大选的时候,投自己的保护人一票。贵族便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票数,竞选元老院的席位,乃至执政官的位置。而平民要付出的其实也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票而已。
每年元老院大选之时,竞选议员的贵族们便会叫上自己的被保护人,让他们跟在身后,走在罗马的大街上,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贵族可以照顾好他的平民。罗马人也往往会去细数这个贵族的身后跟了多少的被保护人,从而得出这个贵族有多负责,有多少信用。
在共和国中前期的制度下,平民是无法参加战争的,平民要做的就是在罗马城种地,过好自己的日子。战争是贵族的权利和义务。不过贵族的人口毕竟有限,虽然罗马共和国不断扩张,战争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贵族的人口也在战争中不断消亡,导致后期的罗马军队开始招募平民。著名共和国史学家李维曾经在《罗马史》中描写过一个古老罗马家族的兴衰:曾经有一个叫Fabii的古老罗马贵族,他们家族想要以一族之力占领邻城,于是出动了整个家族的男丁。然而结果却是大败而归,只留得一个男丁活着回来。
在这个体系下,贵族给平民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以及军事上的保护。而平民则给贵族提供票数,以及需要的时候陪贵族入罗马城游行。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庇护体系,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相对同一时期的古希腊要和谐的多。虽然摩擦仍然是不可避免,但是在罗马共和国的中前期,基本上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同时也成就了罗马政治体系的缓慢变革,在共和国的中期,随着部分平民开始拥有财富,他们也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被保护人。面对这些新富,贵族们也会不断地做出妥协。不过无论平民多么想要获得更高的权势,无论贵族多么想要保证自己的地位,他们都没有必要挑起武装冲突。
在这套人情关系网的保护之下,每一个贵族身边都有其他贵族阶级支持,每一个贵族的身后,也有其他平民的支持。每一个平民的背后都有一个贵族来照顾他的困境,保护他的土地以及家产,这便形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制度。这亦是为什么罗马共和国期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得以和平解决。
罗马元老院,19世纪作品,描绘西塞罗在元老院中言语攻击议员Catiline人情社会下的宗教
罗马早期的宗教主要为多神论,比较著名的有战争之神Mars,地狱之神Pluto,契约之神Concordia,丰收之神Saturn等。罗马的神明多少受到了古希腊神明的影响,神灵本身都有着各自的性格、脾气,也在早期的罗马神话中和凡人有过许多接触。
而社会中的人情关系也延伸成了罗马人对待神明的方式。罗马人觉得,神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是Patron(保护人)与Clients(被保护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罗马人对神明作出了奉献,或者按照宗教的礼仪向神明请求了一些事情并且为之付出了应有的代价,那么神明便欠了这个罗马人一个人情。这时,这个神明便有责任及义务满足罗马人的请求。虽然不一定每次都会应验,但这便是罗马人眼中他们与神明的关系。
李维在《罗马史》中记载,在第三次萨莫奈战争期间,罗马人被萨莫奈人和其高卢友军逼上了绝境。在Sentinum之战中,一位叫做Decius Mus的将军受命抵御高卢人的军队。然而高卢人的攻击十分激烈,眼看罗马军队就要四处溃散,Decius,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将军,他坚守自己的职责。于是他向身边随军的大祭祀提议与神明做一个交易。他要与众神们做一个上古的宗教仪式 “Devotio” 。仪式的内容很简单,在大祭祀的陪同之下,Decius Mus将把自己,与所有敌军献祭到地下世界。
在完成仪式之后,Decius Mus便冲入了敌军阵营中,被高卢人撕成了碎片。正常来说,古代打仗,当军队没有了领袖,往往兵败如山倒。但此时的罗马军队反而越战越勇。因为他们坚信,Decius Mus已经和神灵达成了庇护条件,那么神灵便必须把胜利还给他们。最终罗马军队打败了高卢军队,萨莫奈战争也因为高卢军队的惨败而落下帷幕。
同样与神灵做交易的例子也可以在其他战争中见到,比如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为了打败汉尼拔,大西庇阿和元老院便与神做了一个交易。根据西比林书(一本罗马王权时期留下来的宗教预言书),他们需要将Cybele女神引入罗马,方可打败汉尼拔。罗马人照做了,他们派遣使者去遥远的安纳托利亚将Cybele宗教的传教士带入了罗马。坚信着神明已经欠了他们人情的罗马人随后在大西庇阿的领导下攻向了北非,在Zama之战中打败汉尼拔,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
罗马将军Decius Mus之死罗马社会的根基
在共和国价值观之下,罗马人建立了一套人情关系网。这个关系网造就了罗马人之间相对和谐的社会及政治体系。
家庭中,家长是孩子的保护人,孩子是家长的被保护人,父母给孩子一同衣食住行,孩子为了回报父母,就要努力为家族争光。政治上,议员是选民的保护人,选民是议员的被保护人,议员给选民提供生活的保障以及不受战火波及,而选民则为议员提供选票以及社会支持。宗教中,神是凡人的保护者,凡人是神的被保护人,凡人有需求时,通过仪式向神请求帮助并且完成神灵的要求,神灵便会帮助凡人以此来返还人情。
这种独特的关系方式虽然也随着时代而不断演变,但是其根基却体现了罗马人对古老传统的尊敬。庇护制度的本质,卖人情与还人情的过程成了几百年来罗马人社交、买卖、战争,乃至立法的根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