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时3年创作《天山雪》正式首演,杂技剧实现了新“飞天”
惊险的杂技,欢乐的歌舞,动人的故事……11月5日-6日,历时三年创作的杂技剧《天山雪》在上音歌剧院正式首演,每场演出谢幕,观众都报以极其热烈的掌声。这是海派杂技剧时隔四年后再次登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也是继5月试演并修改后,该剧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上海杂技团的《战上海》此前因其在杂技剧上的全新突破引发了广泛的赞叹。而这一次《天山雪》是《战上海》之后,海派杂技不断突破自我,探索杂技剧发展创新的又一新作。此次首演后,也被认为在杂技艺术表演和抒情达意上有了更多的突破。
全剧以“逆风飞翔”的雄鹰精神将杂技人的故事贯穿始终,描绘了70年援疆的历史画卷、表达了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也体现杂技人奋勇拼搏,勇于攀登的精神。
为了此次正式首演,主创团队九度易稿,在此前试演版本的基础上,从故事结构、人物设定、舞美、音乐、多媒体等全方位大幅度修改和调整。剧情更加紧凑,演出节奏也精简浓缩,最终成为现在共十二场、110分钟的演出。
上海杂技团艺术总监俞亦纲介绍说,“《天山雪》的故事全部来自于真实生活,作品讲述了几代人的援疆故事,为此剧组也梳理了一代代援疆人都做了什么。比如说屯垦戍边,比如说支教,比如说绿洲的建设,比如说建设中巴公路,这些都为今天新疆的发展积淀了很厚的基础,而我们能够用杂技表现这些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
“杂技剧首先要让杂技服务于剧情,其次就是在设计剧情的时候,也要为杂技表演留足空间。”俞亦纲表示,在全剧找故事过程中,就想到了用什么节目来呈现。“所以设计情节和训练节目我们是同步进行,是相辅相成的。也因此,《天山雪》的很多节目都是为了这个剧情重新训练,这和《战上海》集中了上海杂技团积累多年的经典节目有所不同。”
剧中很多段落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草帽、空竹和蹬鼓,经过舞台和表演设计,成为了剧中棉花田里的播种和劳动场景。而吊环顶技,则幻化为壁画飞天,带观众飞跃了天山雪峰、龟兹千佛洞和楼兰古城……
剧中规模最浩大的一幕“友谊路”,是以国家级非遗、维吾尔族高空走索技巧“达瓦孜”表现,再现了当年修建中巴友谊公路的历史。而这一次的修改,整个叙事节奏被加快,“架桥”的过程也用“吊子飞人”的杂技表现,并且在舞台上进行了快速的切换。在此之前,这样的大型节目大多在马戏场馆表演,很少在层高不够的剧场舞台呈现,而这一次,所有的节目都是为了叙事服务。
“这一次的修改,除了提高整体的节目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将表演、舞蹈和人物设定融合,进一步体现戏剧与杂技的相辅相成。演员们需要在训练技巧的同时,打磨演技,增强人物的刻画能力。”俞亦纲介绍,几个月里,演员们始终高强度、高负荷、高难度地完成自我挑战,经常早上9点开始排练到晚上11点,与此同时,剧组大部分演员还担负着《战上海》的演出任务。
剧中扮演新疆班杂技演员王雪峰的王怀甫也是《战上海》的主演。他说,这两个人物在气质上完全不同,一个是提气,一个是沉气,但两个人物最终都是向上的。而这一次,王怀甫也在王雪峰这个角色身上找到了很多自己和身边杂技人的身影,“这就是一个杂技人奋斗的历程”。
11岁开始学杂技,15岁只身来到上海杂技团,如今39岁的王怀甫也在挑战着一个杂技演员的年龄“极限”。为了《天山雪》,他又开始从头练起了新节目“吊杆”,虽然对他这个年龄来说,从头练起有些吃力,但他也在训练中找到了那种向上的力量。“节目表演中要找到人物的情绪和表演状态,感觉自己像一只雄鹰一样翱翔在空中。”
此外,此次修改在多媒体上也有了重新修改制作,使用了虚幻引擎与数字演艺的创新,舞台画面更多了电影的质感。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抖杠——雄鹰”的表演,创作灵感原本来自真实生活,但原本虚构的情节却在演出后成真。2010年,上海市马戏学校受新疆文化厅和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委托,在上海各级政府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的关心指导下开设了新疆班,多年来专业培养了50余名来自新疆的杂技学员。5月演出时,剧情设计了这个节目获得国际大奖的尾声。巧合的是,就在两周前,沪疆携手的“抖杠——雄鹰”节目,在参加第19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荣获了金狮荣誉奖,剧情中的故事再次在现实中变成现实。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