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王弘治:当张良遇上刘邦
上一期视频,谈到了萧何与刘邦的君臣关系。本期视频,我们继续邀请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弘治来讲讲“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我们讲更加符合历史进程的这一条人物传记,是主线。张良家族原来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大官,所以张良是世家之后。韩国灭亡以后,他一直想为故国报仇,就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的车队,刺杀秦始皇。他的胆子非常大。这次刺杀大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或者说历史上最牛的一次“恐怖主义”活动。在博浪沙,(张良)让大力士抡着一把大铁锤去砸秦始皇的座车,结果不幸砸错——秦始皇的安保措施做得也很好。然后,张良就隐姓埋名躲起来了。躲的地方在哪呢?东海郡,项羽、刘邦出没的地方,但当时这些人还没有成名。在这个过程当中,(张良)就跟项羽的叔父项伯结下了友谊,帮助项伯逃亡。所以,就有这么一层个人关系在其中,后来在鸿门宴的时候派了大用场。
博浪沙事件以后,你会觉得张良肯定是一个孔武有力、非常敢作敢为的英雄。其实不是。《留侯世家》写到最后,太史公说:我看过留侯的画像,他这个人长得像一个漂亮的美妇人,有女子的风姿,而且不是一般的女子,是很漂亮的身姿。所以,张良这个人和他做的事,尤其是刺杀秦始皇,完全是两个极端。后来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就更多。天下大乱以后,群雄并起,张良就要求回去辅佐自己的故主。他也找了一个韩国后裔当王,来反抗秦国。张良(后来)帮刘邦决胜天下,但是他为韩国军队出力的时候,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一筹莫展,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
张良着色像
他的人生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呢?就是楚怀王让刘邦入关中,谁先入关中谁为关中王的时候。(当时)刘邦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办,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结果在河南就撞上了张良。原来在楚怀王的时候,两个人就认识,而且惺惺相惜。张良当时觉得刘邦这个人不简单,为什么?他给别人出主意,别人都觉得他太天马行空,但是刘邦这个小混混,在当时楚怀王座下的时候,听张良讲话就特听得进去,所以,张良觉得跟这个人一见如故。后来由于不同的主从关系,两个人就分开了。现在这个时候是故人重逢,而且大家又有一个共同的、反秦的大目标,所以张良果断地就把自己原来服务的韩国军队撂一边,跑去给刘邦出谋划策。然后他就在战略上给刘邦指了条明路。刘邦原来的想法很可能就是从河南一直往西打,从函谷关进关中,这是条直路,(是)最近的路。函谷关这个地方当然是重兵防守,当年战国的时候大家就都打不进去,所以张良就给刘邦出主意说,咱们绕一条路,绕到东南的武关,从南阳这个地方斜插入关中。在南阳,张良又用他的计策帮助刘邦打了几个非常漂亮的胜仗。甚至进入武关以后,秦军的抵抗本来是想鱼死网破的,也是张良用计策给化解了,让刘邦几乎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关中。
张良遇到刘邦就似如鱼得水,这就是人的命运,你要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领导,你的才能才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张良觉得刘邦的身上似乎是有种天命,司马迁也是用这样一种方法,通过张良的口,把刘邦在群雄混战的秦末大乱当中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他觉得也有很难解释的一些地方(表达了出来):这就是一种天命。
(之前说到)张良跟项伯之间有关系。项羽听说刘邦先占了关中又关了函谷关,非常生气,带了四十万联军要把刘邦给灭了。结果也是张良通过和项羽的叔叔项伯之间的个人关系,缓和了这场危机,带领刘邦主动到项羽的军营负荆请罪,让刘邦得以死里逃生。所以这都是张良的功劳。包括后来楚汉相争到了最后的关头,临门一脚看能不能把项羽全歼在垓下,刘邦在后面偷袭项羽,结果都不成功,便调兵遣将,叫彭越、韩信赶紧来会师,十面埋伏把项羽最后给消灭了。(但是)大家都不来,不理他。张良告诉刘邦,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都想为自己要得最大的利益,(你要)赶紧封王封侯,他们要什么给什么,才能让大家给你拼命。所以这些关键时候的主意都是张良出的。
这是条明线,说张良的命运遇到了刘邦以后,会有什么变化。他一开始刺杀秦始皇不成,好像就是买彩票没中,然后辅佐自己的旧主,兴复韩国不成,遇到了刘邦这个小混混,结果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功名。所以,这是一种命运的奇遇。包括后来刘邦要废太子,把吕后的儿子汉惠帝给废了,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在这样一个也可以说是动摇国本的危机当中,吕后求张良请出商山四皓,给太子站台,最后使刚刚建立的汉朝躲过了一场继承人的危机。这些都是张良对于刘邦立下的这份基业尽心尽力做出的功劳。
《大家读<史记>》,韩兆琦/译注 蒙木/编按,文津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第二条是个暗线。这个故事,非常传奇。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成,(可以看出)他原来是一个冲动型的“恐怖分子”,但后来他的人生怎么改变了?他有一次在圯桥,遇上一个老头叫黄石公。黄石公就脱鞋子扔到桥下去,试张良的脾气,让他给自己穿鞋。张良就恭恭敬敬地帮老人把鞋穿好,老人就说你到这个桥上来等我,就像神话一样。结果张良去了三次,前两次去的时候,那老头都在这等他了;第三次去的时候,他不等天亮,半夜就去守着,终于把这个老人给守到了。孺子可教!然后(老人)就传授给他一卷兵法,从此他就开挂了,不做“恐怖分子”,成为一个军师,一个智多星。
教张良兵法的老人还告诉他,过十几年以后你还会遇到我的。过了大概十多年,张良果然在那地方看到一块黄石头,他觉得这就是那个老人,别人都不知道,只有他知道。他就把这个黄石抱回家了,在家里供奉他,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和先人一样供着。他死了以后,还让家里人把这块黄石头跟他一块埋了。所以,张良学的兵法,就是太公兵法,黄石公就是黄石头变的老人。
《名师带你读史记》(全5册),王弘治/著,天地出版社,2023年9月版
这个故事,亦真亦幻,我们如果从常人的理性出发,怎么去理解这个故事?想想张良这么聪明的人,他怎么想。不管(黄石公)有没有、是不是仙人变的,《史记》书上讲,汉朝建立了以后,张良学辟谷,学导引之术,就是修仙,不吃饭,实际上就是想当个隐士。他也看出刘邦对功臣们都不放心。刘邦有一次跟张良一起看到两个大将坐在沙地上,窃窃私语。刘邦就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张良直言不讳,说他们在谋反,商量着将来自己要怎么办,天下都安定了,“狡兔死,走狗烹”,这种事情会不会轮到他们头上,我们就等着,你发落得不好,咱们就谋反。张良看透刘邦的心思,就一个直球打过去,把刘邦的心思都说透了。刘邦就请教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再给他处置。所以,这就是用隐逸的方法来躲避主上的猜忌。黄石公这条暗线,好像很离奇、很离谱,但就是最真实的一种君臣关系。张良这个人,他也知道自己跟萧何不一样,萧何一开始就跟着刘邦,与刘邦关系特别好,有私人的交情;而张良是半路加入这个队伍的,而且脑子又特别好使。他在算计什么呢?他在想什么?为了防止刘邦对他的猜忌,他就用了一种隐逸的方法,完全不理世事,远离政治漩涡。
司马迁的写法也很有意思,两条线索互相之间是呼应的。你的功劳越大,越是要出世,越是要离开这个漩涡,这就是智慧者的无奈,或者说太过于聪明,早就把这一切的内幕都看透了,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一个聪明人的选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