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这一生,要逃离原生家庭三次
作者 | 帆书 · 徐小栩
来源 | 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最近,网上有个很火的话题#长大后,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引起无数人共鸣。
很多人表示,自己一直为原生家庭所困:
有的人从小被父母否定打压抨击,自卑且缺少关爱;
有的人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从不敢有任何主见;
也有的人局限在父母的认知里,小心翼翼、寸步难行.....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心理适应性,主要受童年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眼界等因素影响。
那些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部分,往往会在成年后拼命找回,给工作、生活甚至亲密关系带来困扰。
但是,尽管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每个人长大后,都可以逃离原生家庭三次,重新抚养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强迫性重复”。
说的是,人在成年后,会不自觉地重复童年时的关系模式。
一个人的亲子和婚姻关系,很大程度是我们与父母互动模式的再现。
豆瓣网友@天涯客的母亲是个情绪化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
他丢了东西要挨骂,考试不好要挨打,就连多说一句话,也会被母亲暴揍一顿。
母亲经常说的话就是:
“你是猪脑子吗?怎么这么笨!”
“你看看你这个样子,丢不丢人?”
“当初真不该生你!”
他每天绷紧了神经,极度恐惧敏感,为了逃避母亲,居然会在外边躲一天。
成年后,他对自己一直很苛刻,告诉自己不能快乐,不然就是背叛了父母。
即使事业有成,他仍然每天努力加班,很难放松下来。
在家里,有时还会无缘无故地冲妻子大吼大叫。
每当想起儿时的种种,仍然会泪流满面。
原生家庭中长期的贬低,就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让人隐隐作痛,难以获得安全感和配得感。
更可怕的是,它还会对情绪和自我认知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别人一生气,就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
动不动就朝身边人发脾气,事后又是满满的自责和愧疚;
不管多努力,都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
作家苏珊说:“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往往对我们杀伤力最大。”
原生家庭里,藏着一个人的性格和后半生的命运。
只有治愈原生家庭的创伤,才能走出阴霾。
1. 正视原生家庭伤害
家庭造成的困扰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要把原生家庭的伤害归咎于自身。
告诉自己是可以逃离、选择、改变的,自己是可以对自己负责的。
2. 关注内心感受
冷静下来抱抱自己,跟心里“内在的小孩”对话,安抚自己的情绪:
“你受委屈了”“我能帮你做些什么”“你做得已经很好了”……
父母没有给的关怀,你可以重新给到自己。
3. 表达自己的诉求
克服心理的恐惧情绪,不再压抑自己。
积极面对父母,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父母理解你作为孩子的需求和期待。
网上曾有人问:“有个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是一种什么体验?”
有个回答一语中的:“不尊重子女的意愿,总是干涉子女的生活,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在独白剧《听见她说》中,小雨是个单亲家庭下长大的孩子。
妈妈近乎把所有的恨爱,全部压在她身上:
经常偷看她的日记;去哪都要过问;小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是妈妈安排的眼线……
为了摆脱妈妈的控制,小雨努力学习,高考全校第一,选择了最远的大学。
可妈妈并没有放过她。
从大学到工作,妈妈的电话从没间断过。如果小雨不接,就打给她身边的人,直到接为止。
小雨没有恋爱打算时,妈妈逼着她谈恋爱;但知道小雨恋爱后,妈妈又火速找到那个男孩,告诉他配不上小雨,让他离远点。
近乎变态的控制让小雨彻底崩溃,她给妈妈录下一段视频哭诉:
“有时候我特别想,像电影里的主角一样拥有一种超能力,这样我就可以回到26年前,杀死我自己。”
很多父母以爱之名,用权威逼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成长,实际上只是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人。
而那些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窒息。
发挥不了主动性,对人际关系产生怀疑。
在困难面前畏手畏脚,很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久而久之,只能把负面情绪转向攻击自己。
任何关系都是共谋出来的,孩子过度给予和忍耐,父母就会更加强势,亲子关系就会失衡。
但如果你不接受他们的干涉,他们就不敢轻易越界。
1. 表明自己的态度
先从小事开始,就事论事,说明自己的观点,慢慢让父母体会到你的主见和成长。
从心理上与父母分离,把主动利收回到自己手中。
2. 学会课题分离
树立边界感,让父母明白你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不再需要大人“搀扶”。
双方各归各位,拥有各自的空间和生活。
3. 为父母寻找新的生活重心
鼓励父母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
不要把过多精力投入在子女身上,他们自己的人生也要丰富多彩。
听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的父母,带你走出家门,去看最广阔的天地;有的父母,拘泥于眼前,不惜折断你的羽翼。
父母的认知,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知乎用户@菜头的父母以前总是一个劲儿地劝说他考公,因为工作稳定。
后来他考上了,父母又说,你看谁谁谁打个工月薪两万多,房子买了好几套了。
他心理压力非常大。
去年偷偷辞掉了体制内的工作去考研,结果失败了,到现在都不敢跟家里人说。
生活中,大部分父母无时无刻不想让他出人头地,可对于未来的规划,又一概不知。
当你试图改变现状时,他们就会提出各种质疑和反对。
一味听之任之,到最后往往很难挣脱父母的牵绊,也很难跳出固有阶层。
相对而言,纪录片《出路》中的主人公徐佳是幸运的。
他出生在湖北的农村家庭,父母在大城市打过工,吃过很多苦,也见过世界。
他的父亲过早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但母亲认定“即使是打工,也肯定要文凭高的。”
徐佳高考两次失利,背负着家人的希望,选择了第三次刻苦复读,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
毕业后经过几年打拼,他终于在武汉定居,晋升为中产阶级。
每个人都受原生家庭底层牵引力的拉扯,父辈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
这个力量会影响自己的选择、决策和人生轨迹,把我们拉向舒适和倒退的状态。
我们能做的,就是切断原生家庭的拖拽,学会为自己的人生作主。
1. 认清底层牵引力
看清底层牵引力在自己身上的作用方式,调整、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和行为习惯。
不要让家人干扰你的决定,尤其是工作方面。
2. 提升看问题的高度
跳出原生家庭,多去接触更高层次的人群,学习他们的洞察能力和决策能力。
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 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与父母平等沟通,避免正面冲突。
用“我选择,我负责”的果断,担当起工作、生活和家庭的责任。
心理学家萨提亚说过:“不是每个创伤都是灾难,除非你允许这个灾难发生。”
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所以,不能再让它禁锢我们的未来。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永远是自己最好的“父母”。
点个「在看」,好好疼爱和教导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角这件事,你永远都不晚。
宠粉福利来啦
每天推送的任意一篇文章精选留言点赞排名(点赞数量需超过30)第一的读者,即可获得折叠晴雨伞(如上图示意)。
领奖规则:
1.中奖人需同时满足关注“湖北e家庭”微信公众号;留言72小时内点赞数超过30;留言点赞数排名第一。
2.集赞统计截至发文到72小时,届时小编将回复您具体领奖方式。
3.每月每人限领一次,数量有限,快来参与哦~
THE END
本文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作为优质的内容平台,樊登读书一直在打磨好内容,精推好书,为无数书友的实际生活带来改变。关注樊登读书,和3600万+书友一起用读书点亮生活。
本文属于政务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人这一生,要逃离原生家庭三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