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无食品”的危害有多大你懂吗?!购买时千万小心…

2023-11-06 12: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辑:丁晓丽

◆审核/统筹:许芮、王宗敏

◆来源:平安水院

◆投稿邮箱:rzxww@rz.shandong.cn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https://mp.weixin.qq.com/s/7XF1ohkgIlDV0WXCHeenrQ

不安全的食品让我们所有人深受其害尤其是弱势群体。全世界每年估计有六亿人(几乎占世界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后患病,导致42万人死亡。食品安全关乎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特别是现在疫情期间,我们更把食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一、名词解释

1.三无食品:是指无生产商、无产地、无生产日期的食品。

2.QS:是“质量安全“的英文缩写,它是我国新近实施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国家强制性规定: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经过检验,合格且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后才能出厂销售。

3.过期食品:就是已超过保存期的食品。

4.霉变食品:就是从外观来看已变质或变颜色。

5.最佳食用期:是指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超过此期限,在短时间内依然可以食用。

6.保质期:是指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预计的终止食用日期,超过此期限,产品不宜再食用。

二、购买食品应注意的问题

购买食物时,到正规商店里购买,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要仔细查看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要仔细查看产品标签,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和“三无”产品。

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异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均不能食用。

暴露的食品极易污染,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有害病毒和细菌,食用后很容易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痛、腹胀、恶心、腹泻等症状。因此不要到校园周边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杜绝食物中毒的隐患。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在食堂乱扔垃圾防止蚊蝇滋生。

三、选购冷饮食品的方法

1.看包装:产品包装严密无损、商标内容完整,品名、厂名、厂址、净重、主要成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清晰可见。

2.看色泽:产品色泽应与品名相符,若其颜色过于鲜艳,失之自然,就有可能是添加了过量色素所致,不要购买和食用。

3.闻香味:产品香味应与品名相符,应香气柔和,无刺鼻,无异臭味。若有异味,则表明已变质。

4.观液汁:产品应清澈透明、无杂质、不混浊、无沉淀。如果发现饮料分层,有絮状沉淀或有大量搅不散的沉淀,是已变质的显著标志,不能饮用。另外,若在运动后或空腹时大量食用冷饮食品,会强烈刺激胃肠道、心脏,使之发生突发性的疼痛现象。

四、怎样鉴别奶类食品

1.鲜奶:正常感官性状呈白色或稍带黄色的均匀混悬液体,无凝块、无杂质,有微甜和鲜奶独特的芳香气味。如果发现奶的颜色变灰、变黄或红色,有酸味,出现凝块或沉淀时,说明奶已经变质,不能饮用。

2.酸牛奶:正常的酸牛奶,其颜色与鲜奶一样,凝块致密、结实、均匀,有清香纯正的乳酸气味,无气泡。当奶的色、味发生改变,凝块溶化,有大量乳清析出时,说明奶已经变质,应废弃,不能饮用。

把握好饮用牛奶“时机”,尽量不要空腹喝牛奶,不要与酸性物质一起饮用牛奶,早上饮用牛奶,应同时吃一些富含淀粉的谷类食物。

五、食品安全常识

1.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

2.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等异常的食品。

3.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

4.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六、食物中毒急救措施

食物中毒发生后,千万不要恐慌,剧烈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自乱阵脚,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2.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3.处理:将引起中毒的饮食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点点分享

点点赞

点点在看

原标题:《“三无食品”的危害有多大你懂吗?!购买时千万小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