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澎湃新闻联合WWF探讨食品饮料包装的塑料污染治理与创新实践
塑料袋、塑料瓶和包装盒的使用已经成为常态。塑料包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为食品保鲜、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捷。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废弃塑料包装的泛滥。它们往往无法被有效回收和处理,不仅带来大量的废弃物,还释放有害微塑料颗粒到环境中,进入食物链。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1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这相当于每分钟约有一辆垃圾车的塑料垃圾被丢弃到海洋中。
看似便利的塑料包装实际上正给地球带来沉重负担,食品饮料包装的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变得愈发重要,迫切需要寻找塑料污染治理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次论坛旨在探讨并分享关于塑料包装在食品饮料行业中的挑战与创新,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促使各方力量更积极地参与塑料污染治理。
10月30日,澎湃新闻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WWF”)在世界会客厅举办“食品饮料包装的塑料污染治理与创新实践”活动。活动聚焦塑料垃圾的污染防治议题,邀请多位来自高校、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发表有关于食品饮料包装循环回收体系发展的主旨演讲,并就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的落实现状与未来展望、多方力量解决食品饮料包装塑料污染模式探索等议题展开圆桌讨论,共同推动食品饮料包装可持续发展。
食品饮料塑料包装如同生活中的“微小齿轮”,默默但高效地推动着食品饮料产业的运转。在这种无处不在的便利背后,食品塑料包装过度使用和不可降解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澎湃新闻编委李云芳在致辞中表示:“食品塑料包装的使用和回收问题并非无解。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可能实现食品饮料塑料包装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政府、高校、企业、环保组织及社会各界正在共同携手去寻找解决方案。作为全球最大的环保组织,WWF一直在为解决塑料污染危机不懈努力。“解决塑料包装所产生的污染问题需要各类创新。”WWF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蓝色经济项目主任张亦默在致辞中表示,“创新可以体现在包装的设计生产、供应链、回收再利用等不同环节,也可以体现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这样的体系建设上。我们希望能与各位探讨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成为塑料污染治理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覆盖范围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城市废旧物品回收分拣体系,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资源回收体系,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覆盖范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认为:“生产企业的逆向回收模式,就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的具体表现,要求生产企业需要承担起产品类包装回收的责任,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覆盖范围。”他表示,现阶段我国塑料包装治理的法治基础已经具备,但是责任分担制度的建设比较滞后,塑料包装回收利用的可持续模式仍然有待探索。另外,他还呼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来,肩负起监督参与的责任,以社会协同多元共治构建责任分担体系。
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从构建塑料闭路循环体系视角展开分析,他认为,食品饮料包装的塑料污染治理闭路循环体系是一个复杂但必要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可持续材料的开发、高效的回收系统、制造商的责任、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和全球标准化等,建立更可持续、清洁的食品饮料包装体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杜欢政表示,“只有政策、技术、商业模式三方面结合集成发展,才能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轻质包装回收利用分会秘书长何叶则以饮料行业为例,结合多个行业实践案例,介绍了纸基复合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进展。她将饮料纸基复合包装主要回收模式分为自建回收渠道、可回收物分选中心、智能新型回收三种模式,并认为饮料纸基包装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何叶呼吁,“未来,希望能够发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能够使纸基包装的回收更加可持续。”
多方力量助力食品饮料包装的塑料污染治理
塑料的使用场景广泛、使用量极大,塑料包装污染问题已然波及整个社会。除塑料生产使用的产业链相关方外,各行各业都在努力为塑料污染治理事业做贡献。
在以《如何发挥多方力量解决食品饮料包装塑料污染问题》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澎湃新闻公益事业部负责人兼主编刘霁,正谷合伙人李华贞,摆脱塑缚总干事郑雪与活动主持人、WWF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蓝色经济项目经理武辰一同探讨各自行业在减塑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在塑料治理进程正在稳步推进的当下,圆桌嘉宾从不同行业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经验、视角和期待。李华贞表示,对企业来说,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契机,企业可以在包装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尝试。通过推广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针对塑料包装回收整个链条的运营成本高的难题,郑雪建议,通过民间组织与企业探索合作模式试点,是未来可以去尝试的一种方向。
杜欢政表示,人类生活离不开塑料,因此,如何建立起标准化的闭环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才是治理的关键所在。刘霁认为,媒体可以通过科普传播引发公众对塑料污染的深刻思考,培养大家的环保理念,号召公众采取行动;进一步将环保意识从消费者端传导到企业,让企业在做决策的时候能够更有效更环保。
一方面,企业在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会逐渐转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选择和行为改变将直接影响到市场需求和供应链的调整。通过建立起可持续消费系统,调动起企业和消费者两端共同参与,这种协同作用可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促进塑料污染治理的全面推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