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
  • +1
    49

一座影像艺术馆,从斯德哥尔摩来了到上海

关注
2023-11-05 07:47
北京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Lens WeLens

秋天的上海苏州河畔,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一座影像艺术馆也悄然在河边开幕。苏州河作为黄浦江的支流,在流动中包容了本土和外来世界的文化。

一座影像艺术馆的诞生

2010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Stadsgårdskajen区的码头岸边,一栋建于1906年的海关大楼被改建成为Fotografiska展馆。

在河边的不远处,就是诺贝尔奖博物馆(Nobel Prize Museum)和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Moderna Museet)。

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窗外

而把一栋废旧的大楼改建成一个影像艺术馆的是 Jan Broman和Per Broman兄弟。

他们的父亲是瑞典当地报社的印刷工,在家里建造了一个暗房。兄弟二人从9岁开始接触摄影,并在长大后于2006年创立了北欧地区最大的消费者摄影展Fotomässan,展览的第一年就有7000名参观者到访。

斯德哥尔摩市区的河岸

2008年,在感受到大众对于摄影的兴趣之后,兄弟二人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10公里外的Nacka Strand地区举办了一场美国摄影师大卫·拉切贝尔(David LaChapelle)的限时展。这场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于是他们决心成立一座影像艺术馆,做长久的影像展。

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

Fotografiska就这样诞生了,它在城市里提供了一个空间,并把摄影带到了斯德哥尔摩。

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

在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每年约有45万游客来访量,其中来自斯德哥尔摩本市的访客占到40%,来自瑞典其它城市的占30%,国际游客占30%。在所有游客中,有50%的人年龄超过60岁。

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展出的展览

每年约有10至15位艺术家在这里举办个展,展期持续3至4个月,摄影风格涵盖了时尚、纪实、动画和装置等。

Fotografiska展出的艺术家海报

餐厅和展览同样重要

在影像之外,Fotografiska能吸引人前来的原因之一是它的餐厅。

在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餐厅位于展馆的顶层,游客在这里可以吃到以素食为主并搭配鱼和海鲜的料理。作为环保主义者的餐厅主厨Paul Svensson,喜欢使用在地应季食材做出对环境无污染的食物。

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的餐厅

比如从瑞典捕捞上来的虾会被运往亚洲进行脱壳处理,这样的“不可持续”的过程是餐厅想要避免的,也会因此季节性地调整此类虾在菜单上的出现。

2018年,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的餐厅被选为“世界最佳博物馆餐厅”,并在2020年被誉为“米其林绿星餐厅”。因此和大多数艺术中心不同,这里的闭馆时间设为每晚11点,且全年无休,方便游客在观展后进食晚餐。

餐厅的故事还在延续,2019年底Fotografiska纽约开幕。

这里坐落在曼哈顿的一栋建于1894年的五层教堂建筑里。在展馆的二层就是著名的Verōnika餐厅。餐厅中带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室内装修风格由纽约室内设计公司罗曼和威廉姆斯(Roman and Williams)设计完成。

Fotografiska纽约

Fotografiska纽约内的餐厅Verōnika

同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的餐厅一样,Verōnika也是一座难求,在这里,能吃到来自东欧和法国的特色美食。

从斯德哥尔摩到上海

除了纽约,Fotografiska在爱沙尼亚塔林和柏林也建立了分馆,如今,它来到了上海成立了亚洲首馆。

Fotografiska塔林

Fotografiska柏林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在上海的选址故事似乎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不谋而合。它选在了上海市中心的苏州河畔,由一栋始建于1931年的历史建筑仓库改造成,这里曾与四行仓库一并管理为“光三分库”。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旁的四行仓库

在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坐落之前,这里一度将被改建为一个共享办公空间。

负责选址的中国区执行董事克里斯蒂安 · 德维尔(Christian Devillers)在上海生活了15年,当他第一次发现这个空间时,就决定要说服总部把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建在这里。在来自法国的德维尔眼中,上海有着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本土文化的底蕴,这样的包容性让摄影在这里可以多维度地展开。

用照片连接过去和未来

无论是专业摄影师,还是单纯喜欢拍照的人,Fotografiska想要容纳所有热爱摄影的人。

开幕展《杨嘉辉:96和弦空间变奏》

在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每年计划展出16个展览,将会涵盖不同风格的摄影作品,也将联合策展人进行多种策划。

开幕展《冯立:白夜幻境》

此次作为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开幕展之一的《抽象与改变的景观》,是加拿大摄影师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的作品。他也来到上海参加了展馆开幕,伯汀斯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第一次来中国时是在20多年前,擅长拍摄工业景观他,记录下了中国南方工厂的面貌。

开幕展《爱德华·伯汀斯基:抽象与改变的景观》

早在2012年,他的作品就曾在Fotografiska斯德哥尔摩展出,他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孩子们来到这里,这也印证了过去和新生的连接,就像老仓库被再利用成为大众可以来参观的艺术空间一样。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内保留的老砖墙

在网络地图还没有很发达时,伯汀斯基通过杂志、报道和联系当地人来寻找世界各地的工业区去拍摄。从小在汽车工厂里长大的他在看到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上海选址的建筑之后,联想到过去这里曾被空置时的样貌,就愈发感叹旧物新生的价值所在。

金尾矿#1,朱哈内斯堡附近的杜恩科普金矿,南非,2018

伯汀斯基在作品中拍下许多从高空俯瞰世界的面貌,在抽象的表达中提供了开放解读:观者可以以自己的年龄和经历,解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伯汀斯基想拍摄的是无论年龄、国籍和文化背景,大家都可以看得懂的照片。

摄影的魅力在于,当用相机拍下的照片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会不可思议地发问到:“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吗?这真的是用相机拍出来的吗?”这样的反馈,似乎需要一个空间才能传达,Fotografiska让这样的沟通成为可能。

《爱德华·伯汀斯基:抽象与改变的景观》展厅

尽管拍摄的是自然环境,伯汀斯基最为关注的还是人。当下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是带着过去的影响,而现在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将影响着未来。

Ölfusá River #1,冰岛,2012

Fotografiska的愿景“感知更人文的世界”也印证了艺术可以让人更有意识地活着。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伯汀斯基分享了一张拍摄于南非盐田作品,从拍摄到印制完成,他才发现照片里的黑色斑点是人类留下的脚印。

摄影让人们发现自己的渺小,也让我们在面对有限的地球资源时有意识地为下一代和未来做准备。

最后,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执行董事德维尔分享说,如果大家有机会来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请在上楼梯时放慢脚步地走,因为这里的台阶还保留了当年的样子,是很缓的高度设计。如果走得太快,反而会觉得不舒,希望大家慢慢地享受这段时间。

文字:yidan 图片来源:©Fotografiska官方社交媒体账号

原标题:《一座影像艺术馆,从斯德哥尔摩来了到上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49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226)
    发表
    已经到底了
    • 习近平同普京通电话
    • 中俄元首通电话
    •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文远知行涨超14%
    • 国内期货夜盘开盘涨跌不一,沪金涨0.49%
    • 《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的下一句
    • 依靠过去的积蓄或功劳过日子,不再做出新的努力或贡献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