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欧洲核子中心惊现“女性物理差却受优待”论,遭数千学者驳斥
“物理学是由男性创造和建立的。其实是男性被性别歧视了。”撞出“上帝粒子”的欧洲核子中心(CERN)一向被誉为世界高能物理圣地。不久前,该机构首次举办“高能理论与性别”座谈会,试图促进领域内的性别平等。一名粒子物理学家面对以女性科研工作者为主的参会者爆出上述言论,举座皆惊。
一封谴责信随后在互联网上发酵。截至10月11日,已有3973名物理学工作者在信上联名。
风波的中心人物是意大利比萨大学教授、CERN理论物理部研究员亚利桑多·斯图米亚(Alessandro Strumia)。CERN网站显示,其研究领域为超出标准模型现象、对撞机物理、宇宙粒子物理、引力、中微子物理、量子场论等。
CERN理论物理部研究员亚利桑多·斯图米亚(Alessandro Strumia)。他9月28日演讲时的PPT已全部从CERN网站上撤下,据参会者回忆,斯图米亚基于对男性和女性科学家的论文被引用量的统计情况,试图说明女性在物理方面能力更差,但受到体制优待。
例如,他提到女性和男性科学家在学术起步时被引量不相上下,随后就会被男性科学家大幅甩开。然而,一些女性科学家依然能在招聘时淘汰被引量更高的男性同行。
斯图米亚的言论还包括:“‘男性和女性拥有相同的大脑’这个说法,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男性科学家因这种意识形态遭到性别歧视”;“物理学是由男性创造和建立的”;“意大利女性享受大学学费减免,哈佛大学为了照顾女生延长考试时间”。
9月30日,CERN发布官方声明称“某名科学家在性别座谈会上的言论极其无礼”,CERN“事先不知”且“无法接受”,支持学术界人士表达义愤。
10月1日,CERN宣布“立即暂停该名科学家在CERN的一切活动,等候调查”。
欧洲核子中心一向被视为世界高能物理圣地。一部分学术界人士的“义愤”以公开信的形式在网上发酵。这封公开信由美国罗格斯大学物理及天文系助理教授Matthew Buckley、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教授Sean Carrol等18人起草,截至10月11日已获得3973名物理学工作者的联名。
信中提到,“在浅薄的科学外衣下,斯图米亚的演讲其实是公开的歧视和人身攻击。”“斯图米亚所谓的科学案例都毫无依据。他并非性别研究的专家,却倚仗自己在物理学领域的资历冒充专家。更别说他的结论与真正的专家明显不符。他频繁出现将相关性与因果性混为一谈的基本错误。”
“斯图米亚展示的数据来源及有效性尚不得而知,但即使我们接受这些数据的表面价值,显然易见,它们均有其他解释的可能性。”社会科学发展出了这些其他的可能解释,斯图米亚的研究却没有控制这些变量。
公开信对上述情况进行了一一驳斥:
1、斯图米亚认为人文领域的女性要比科学多得多,是因为人文领域里面“对错”的区别更不明显。然而,还有一种很显然的解释是,系统性贬低和歧视减少了科学领域的女性数量。
2、斯图米亚说到,在更明目张胆搞性别歧视的国家,女性反而在理论物理上表现更好,这说明女性在物理领域表现不突出与歧视无关。然而,这也可能是因为在这种国家,女性在学术界之外的事业机会更少。
3、斯图米亚提到鉴于女性和男性引用同一篇论文的频率并无差别,男性并不歧视女性。但这最多只能说明男性和女性科学家都有能力识别领域内的高被引论文。
4、斯图米亚提到鉴于高被引论文大多出自男性,男性的物理天赋更高。然而,从天赋能力通向高被引论文,中间还要经历培训、招聘、评估的复杂过程。即使在很专业的领域,歧视依然会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女性科学家得到的望远镜观测时间更少。
5、斯图米亚抱怨道,在竞争某个职位时,他被一名被引数量更少的女性同行涮掉。他甚至将自己的论文被引次数与当时的一名女性评委比较。然而,论文被引次数不等同于科研质量,尤其是管理岗位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斯图米亚三分之一的被引次数来自于上千名科学家共同署名的希格斯玻色子发现论文,这我们敢说,他在里面做出的贡献很有限。还有几百个被引来自一篇不显著的750 GeV能量处的涨落。
6、斯图米亚提到,随着学术生涯发展,女性的论文被引数量增长更缓慢。但他没有控制社会期望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或者在职业生涯早期承担更多行政责任。
7、斯图米亚认为玛丽·居里获得诺奖证明歧视并不存在。不过,居里夫人在研究和获奖过程中都受过排外和性别歧视的阻力。此外,至少有四名女性粒子物理学奖深孚众望却未获诺奖。她们是吴健雄、薇拉·鲁宾、莉泽·迈特纳和乔斯琳·贝尔,她们的一些男性合作者摘得了荣誉。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唐娜·斯特里克兰的成就在今年得到认可,然而,在她之前女性已经缺席诺贝尔物理学奖55年,这不能说明女性同行们不再面临外部阻力了。
8、斯图米亚认为,实际上男性才被歧视,因为他们更可能面临强制兵役或劳动。然而,当今在欧洲或北美出生长大的大多数白人男性物理学家并不需要担忧这些。他还错误地引用《伊斯坦布尔公约》的话,称男人不应该受到歧视。实际内容是:“在本公约的条款下,为了防止和保护女性免受基于性别的暴力而采取的必要的特别措施不应被视为歧视。”
斯图米亚对此向BBC等外媒回应称,这些评论把他“妖魔化”了,他列举的“事实”只是想回击男性歧视女性的言论。“论文被引次数和招聘数据显示女性在基础物理领域并未遭受歧视。我们奖励美好的品质,无论性别。”
他说道,联名公开信的人数只占到物理学界的百分之一,大多来自“更受政治正确影响的国家”,这本身也是他指出过的问题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公开信中第七点所言,风波发生后不久的“诺奖周”可谓女性科学家的丰收季。62岁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因“酶的定向进化”摘得化学奖;59岁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副教授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则因“产生高强度超短光学脉冲的方法”与她的博士导师杰哈•莫罗(Gerard Mourou)共享物理学奖。
斯特里克兰终结了女性物理学家缺席诺奖55年的历史。至此,共有5名女性获得诺贝尔化学奖,3名女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居里夫人玛丽分别因放射性研究和发现钋、镭将获得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堪称诺奖史上的耀眼明珠。
一些女性物理学家的科研成就引起过讨论风波。比如,这次的新科得主斯特里克兰在就读博士期间,因偶然的一次加班被导师莫罗选中指导了得奖成果“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实验。激光领域的一些科学家评价道,她此后再也没有做出过任何重要工作,“一篇文章吃了一辈子”,贡献无法与莫罗相提并论。
而44年前的乔斯琳·贝尔(Jocelyn Bell)则没那么幸运。1967年,剑桥大学研究生贝尔因一种周期性的电波找到了神秘的脉冲星。1974年,贝尔在剑桥的导师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凭此成就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她却榜上无名。
除此之外,奥地利原子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和美籍华裔科学家吴健雄也曾被形容为“诺奖遗忘的玫瑰”。前者首次解释了1944年化学诺奖得主奥托·哈恩(Otto Hahn)发现的核裂变现象;后者用实验验证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即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获诺奖理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