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年10月食品餐饮行业敏感舆情事件榜

2023-11-03 17: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前言

苗建信息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10月份中国食品餐饮行业主要舆情事件监测报告》显示,“青岛啤酒深陷“小便门””“华北理工食堂被曝吃出鼠头”“钟薛高卷入欠薪风波”是本月舆情热度最高的三大事件。

『食品餐饮』第22期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01

2023年10月食品餐饮行业敏感舆情事件

02

2023年10月食品餐饮行业敏感舆情事件复盘

本月,食品安全、企业经营是舆情事件的主要诱因。

本月70%的上榜舆情事件是通过微博、抖音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首发传播的。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途径,更是消费者获取信息、发声和维权的前沿阵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社交平台为信息首发渠道,进行事件曝光或维权。

从曝光内容上来看,内容视频化已成主流趋势。短视频因其直观性和易于分享的特性,成为了消费者曝光维权的首选方式。视频形式能快速吸引注意力并在短时间内产生广泛影响。企业必须认识到视频内容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负面视频曝光可能迅速放大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对企业声誉造成损害。另一方面,正面的视频内容也可以增强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信任。

建议企业加强自身的风险预防机制,优化舆情应对策略,掌握社交媒体的动态,日常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借助视频等形式主动塑造品牌形象,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在日常维护中建立起与消费者的积极互动、长远信任。

01

青岛啤酒深陷“小便门”

舆情热度:243,241篇

舆情指数:88.05

事件概述:

10月19日13时,抖音用户“小蔡”发布视频曝光一工人爬进原料仓中小便,并配文“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喝啤酒”。该视频定位为青岛啤酒三厂,此后曝光视频在抖音平台引发了网友小规模的关注和扩散。

舆情风险研判

1.信任危机易传导至市场端

此次食品安全事件使得青岛啤酒遭受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一方面公众对于青岛啤酒产品信任度严重降低,舆论场中的抵制情绪强烈;另一方面风波影响传导至二级市场,瓦解投资人信任使得股价严重波动。面对即将而来的重要双十一营销节点,青岛啤酒的销量数据将会格外受到舆论关注。

2.相关信息被不断深挖

伴随舆情的持续发酵,青岛啤酒的历史负面舆情开始被媒体关注并报道,有媒体报道称在黑猫消费者服务平台上,不乏消费者控诉青岛啤酒品控不佳。同时有多家自媒体挖掘青岛啤酒投资企业信息,意图构建“青岛啤酒为日资企业”的不实话题。

3.官方通报引发二次发酵

因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部门均在较短时间内表态介入事件调查,在正式通报公布之前,公众对于青岛啤酒的食品安全担忧将持续放大。此次联合调查组发布的调查结果使得事件再次引发舆论的巨大关注,在坐实曝光视频内容的真实性的同时,将责任引向了基层员工的个人矛盾,但仍有大量网友和媒体评论质疑青岛啤酒的管理责任,舆论场将会在短时间内二次爆发关于青岛啤酒的舆论争议。

4.海外市场疑遭受波及

据多家自媒体消息,青岛啤酒此次食品安全风波已被海外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并在日韩等重要市场的社交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同时产生了强烈抵触情绪,企业海外舆情应对能力的缺失,可能会让事件极大影响国际市场的产品销量。

更多分析请查看相关分析文章:舆情复盘 | 青岛啤酒“小便门”事件

02

华北理工食堂被曝吃出鼠头

舆情热度:27,527篇

舆情指数:59.73

事件概述:

10月10日,有网友爆料称,位于河北唐山的华北理工大学,有学生在食堂吃出疑似鼠头的异物,店家曾称是牛肉,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10月10日晚,该校发布公告称,宁波江徽美食餐饮在经营过程中发生食品卫生问题,已与其解除合同,并将追究其相关责任。而食堂承包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到现在还没跟我们签合同。”

10月11日上午,唐山市曹妃甸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已前往现场调查核实此事,具体以官方通告为准。

10月11日下午,涉事公司江徽餐饮发布公告,称已成立调查小组赶赴现场,配合相关部门调查。

10月15日,唐山市曹妃甸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教体局组织召开全区学校、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后续动作:10月17日召开华北理工大学食品安全工作联席会议。10月20日在华北理工大学食堂召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现场培训会。10月21日至22日对华北理工大学所有食堂和校园周边食品经营户开展全覆盖式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10月23日,针对华北理工大学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食安办约谈了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约谈指出,华北理工大学发生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涉事学校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主体责任严重缺失,主管部门行业管理责任缺位,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履行不到位,监督管理责任未有效落实等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媒体报道以事件进展类的陈述报告为主,无明显观点输出。网民表现的情绪较为激烈,负面倾向明显,以下为主要的几个角度。

吐槽玩梗:

鼠鼠生淮南为鸭,生淮北为牛

大型连续剧之我是谁

鼠头是最有性价比的食物

在我们南昌,这个可是鸭肉

担忧疑问:

为什么每次都是鼠头,老鼠呢

老鼠的身体去哪里了?

身体是不是都被消化了

质疑管理:

各大高校食堂鼠头问题频出,为何还不整治

查清楚,不要一个解除合同了事

餐厅主管领导难辞其咎

启示与建议

在此类事件中,及时、透明、负责任的沟通是恢复公众信心的关键,同时需要通过具体行动改进和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迅速响应/透明沟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学校和相关部门需要立即进行响应,这包括确认事件的真实性、性质和影响范围等。因为事件曝光后,舆论对真相的探究会刺激舆情持续发酵、负面影响升级。所以官方部门需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在依法公开的基础上,及时的用事实和真相回应舆论关切,避免信息真空导致的恐慌和不实信息传播。

快速责任认定:必须调查清楚责任方,是否是供应链的问题、内部管理失职还是其他原因,并对外公布调查结果。本次华北理工大学最后还未给出明确的调查结果,导致舆论无法信任的主要原因。

苗建信息分析发现

华北理工大学发生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涉事学校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主体责任严重缺失,主管部门行业管理责任缺位,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履行不到位,监督管理责任未有效落实等问题。

这不是高校食堂第一次因鼠头登上热搜。就在今年6月,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因为“鼠头鸭脖”事件引发舆论风暴。类似事件频发导致的舆论纷争生动地演绎了“塔西佗陷阱”。

值得关注的是,舆论的升级不仅仅只是影响品牌声誉,高关注度的事件会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产生一系列后续动作。例如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对这两起事件进行约谈,就表达了对于校园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坚决维护态度,并促使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属地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确保地方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

目前来看对于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将会持续提升,望引起食品行业相关企业高度重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需政府、学校、家长、学生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食品安全防护网,从而保障每一份食物的安全和品质,让学生能够“安心食用”。

03

钟薛高卷入欠薪风波

舆情热度:12,933篇

舆情指数:40.78

事件概述:

10月19日,在社交媒体平台,有多个网友自爆被钟薛高欠薪,并打出“钟薛高还钱”等字样。一位网友称,“9月份工资被拖欠到现在,没有任何说法,也没有任何通知”。另一位网友则称其“6月份第一批被裁,7月14日工资和赔偿全部到位,再晚一个月被裁不知道什么时候拿到赔偿”。

10月20日下午,钟薛糕回应媒体称,公司正在积极解决相关纠纷,目前运营一切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在钟薛高多条微博的留言区,有疑似合作方讨要执行费用。该名网友多次表示:“3月份给贵司做的项目,发票4月初就开了,现在也未付款。”留言时间从9月19日持续到10月19日。

各方观点

媒体观点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消费风向的转变,贵价雪糕开始卖不动了,钟薛高的高利润神话不再,毕竟再高的利润率也需要通过销量来实现。至于便宜的“钟薛不高”,又没有足够的利润给到渠道,销量自然难尽人意。

钛媒体APP:当品牌崛起过快,产品质量跟不上营销速度,甚至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时,很容易引发消费者心理反感,营销越多越夸张,品牌下滑速度越快,钟薛高也是如此。

经济观察报:钟薛高乘着新消费的东风崛起,收获了广大关注,但市场瞬息万变,单单因为新颖的包装、故事或是某个单一的因素就能广泛吸引消费者的时代已经过去,比拼越来越考验综合的实力。钟薛高日后会如何调整还等待更多答案。

专家观点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钟薛高的平价产品比不过伊利、蒙牛、雀巢、梦龙等大品牌,高端产品已经卖不动了。归根结底,其经营理念是没有可持续性的,比较看重眼前,利用一点流量就去收割消费者的韭菜。

贝恩公司全球商品战略顾问总监潘俊:在失去部分消费者心智影响力后,钟薛高尝试进军其他食品品类时,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功,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的不认同也因为是在其他品类上缺乏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

乳业分析师宋亮:钟薛高自身定位高端,就应该走小众路线,铺高端渠道,而不是推出‘钟薛不高’这类低端产品,这会扰乱他的高端定位和定价,并且导致线下铺货渠道混乱,控货稳价会不清晰。

网民观点

以调侃吃瓜为主

卖那么贵还欠薪

这是刺死了自己了吗

都怪我这种人不买钟薛高

钱都拿去营销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