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健:推动电碳市场协同发展实现创新价值

2023-11-03 14: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3年9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国网能源研究院总工程师李健发表以下观点:

谢谢CCG邀请我们参加这次研讨。我来自于国家电网公司,这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电网企业。虽然大家可能注意不到,但是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服务着大家,天天都在和大家打着交道。随着“双碳”的战略推动,我们也明确了我们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新型能源体系服务的先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身份,并对企业的战略愿景和责任做了重新的定位。

在我参加工作投身到电力行业工作的时候,我们主要做一些电力规划展望和战略研究,始终都是把安全、可靠、经济、清洁、绿色作为我们最根本的原则。随着这些年全世界包括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逐步保障了供应,满足了大家快速发展的电力需求、能源需求。同时我们逐步把“清洁”的标准一步一步提高,现在我们再去做战略思考时,可能就把绿色摆在最前面。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下可持续发展和“双碳”一个大的背景。

我来自国网能源研究院,隶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我们是企业的一个能源电力智库,这个智库最早起源于1980年代的电力部时期,所以我们一直立足于企业、立足于行业,参与国家和企业的能源电力发展战略、电力市场化建设、能源电力的科技创新以及我们自己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变革、企业的社会责任等研究。下面我谈谈我们关于此次论坛研讨问题的一些理解。

第一,“双碳”全面深刻地影响社会经济以及我们的生产生活,直接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双碳”首先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其次才会具体化为相应的行动约束。作为一名企业和行业的从业人员,从整个社会经济总体目标下来讲我们的责任和约束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需要强调的是整体协同,互助互补。如果只谈约束,甚至把很多由目标延伸出的约束异化成为壁垒,这样在短期内可能能发挥作用,但是长期肯定无法达到我们总体目标的实现;更严重的后果则是在企业间、行业间、国家间可能造成伤害。“双碳”是一个长期的、巨大的挑战,因此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清醒认识的。

从能源行业电力行业来讲,过去这段时间内我们深刻地参与到各方面的研究中。社会生产生活中排碳比较大的四个部类分别是能源(以电力生产为主)、工业、交通、建筑,从这四个部类来看,我们有一个共识,即“双碳”推进过程中有一个再电气化的过程。具体来说,我们现在正在身处建筑的用能中,实际上大家都在做清洁化,比如住建部在推光储直柔系统,包括空调、终端的电热可能都会通过电转化能源。电力的清洁化就是刚才大家提到的光伏、风电、水、可再生能源。工业方面在做清洁化的时候会选择一个进一步电气化的过程。交通领域就更为明显,比如现在电动汽车日益普及。大家可以看到四大部类排碳任务重,很多都选择了电气化的过程。

可以看到,电气化在中国或者在世界来说都有巨大需求,而且在转化电气化中这种需求更加巨大,所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安全、可靠的供应。如果动摇这个根本去谈转型,就会与我们所说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悖论。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是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一点需要大家有清醒的认识。

要实现前面说的转变,我们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而且要有机制和模式的创新,至少是双轮驱动来打开这个局面。比如在能源清洁化方面,光伏、风电还要进一步突破。无论从效率还是从系统的组网能力来看,在固碳技术上我们不能说燃烧或者说化石能源就绝对不具备先进性,如果能和先进的CCUS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就有利于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

另外就是大家关注的储能。我们知道,电动汽车所需的储能和电力系统所需的储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大容量、长周期、高安全性和低成本是系统级应用的根本要求,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技术还需要突破。当然,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和跨行业的应用,比如电动车、车网的互动也会出现巨大的技术要求,刚才提到的电热冷气在终端能源的互联也有很大提升空间。还有氢能,氢作为一个二次能源和同样是二次能源的电如何协同和耦合,也是决定我们能源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也有很多技术要研究和突破。此外,虽然我们能源消耗量会很大,但是节能还是第一要义,省下来的远远比用掉的浪费的强,全球包括中国都有很多要做的。

创新肯定是要创造价值,这其中会有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机遇。我们国家新能源产业、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由于看到了这个机遇,由此也带来了我们新型电力系统的产业。此外氢能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当然,创新一定需要有投入,一定会导致系统成本的增加,而且创新一定需要试错,必须要不断更新迭代。我们经常说到“颠覆性”技术,但是颠覆性技术终归是迭代出来的,而不是某一天一声霹雳降下来的。这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如何发现创新的价值和兑现创新的价值,并且是持续不断地发现和兑现。

关于这一问题,我建议大家关注电碳市场的协同发展。电力市场的清洁化价值自然不用说,特别是那些一个万亿级、十几万亿级的电能交易市场的建设,不仅仅在关注能量,而且也在关注能量背后的清洁化,比如绿电、绿证的价值。但仅仅靠电力市场还不够,所以现在碳市场也在做类似的工作。但是,如果电碳两个市场能够协同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发现其中的价值。而且,仅仅靠电市场也很难持续实现刚才说的持续兑现创新价值,只有电碳市场协同起来打造万亿级乃至百万亿级的市场,才能持续实现这个目标。

同时,刚才介绍了“再电气化”的过程,实际上电更容易计量、追踪并与能耗进行相互校核,所以沟通电碳市场也有助于立足中国的实际,建立一个国际认可的绿色认证体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立足于中国实际而建立体系去参与全球的碳治理,我们也很难能够打破壁垒,和世界携手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希望大家关注电碳市场的协同,推动这一工作稳步进行。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