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吴媖:持续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中的良性循环
2023年9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评安国蕴创始人、CEO,瑞士银行学会BBZ中国办公室负责人吴媖发表以下观点:
特别感谢“两区”办和全球化智库的邀请,我们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下午的论坛。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关注可持续发展、践行ESG理念的独立第三方数字化公司,我们今天想聚焦ESG即环境、社会和治理这一概念,和大家分享我们公司近几年在实践ESG过程中的所闻、所见、所想和所为,谈一谈目前我们对绿色低碳转型时代的机遇、挑战和路径的看法。
ESG是一个非财务类指标的量化标准,由于它的边界相对清晰,而且具备一定的包容性和渐进性,因此比较容易用于开发成数字化的工具或系统,从而支持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同时ESG能够支持金融机构,用多维度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风险,帮助企业绩效提升。所以我们公司的主营业务也是这两个方面,一是让企业能够一键生成ESG信息披露报告,并且关注它自身ESG的治理;二是提供ESG的数据分析评价,来帮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对他们的投资目标给出评价。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的所见所闻。首先是我们所关注的监管部门。从2004年到2015年期间,监管部门出台政策相对比较少和缓慢,但是从2015年一直到今年为止,几乎是一年一个到多个的政策出台,包括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局(原银保监会),他们出台的政策逐步从宏观走向中观,指导性意见也愈发清晰,让希望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看到很清晰的方向,有路径可循。
第二是金融机构。下面这组数字说明了国内金融机构在做可持续发展投资贷款时的心情:从2004年到2020年,名叫ESG主题投资基金的公募基金只有49只,大家是且行且看,且看且行;然而,这个数字从2021年起陡然上升,2021年一年就发布了62只ESG主题的公募基金,而五大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2022年的绿贷同比增长都是两位数,最低的是33.28%,最高是67.65%,我们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到整个的环境越来越关注ESG。从企业端我们可以参考中国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报告,或者叫影响力报告,2019年共有883份,到2020年是1062份,2021年是1426份,去年则达到了1861份,是2019年的两倍多,而且每年差不多达到了50%的增量。
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和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发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在形成。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生态呢?企业要发布报告才能够产生数据,数据需要被独立第三方或者是使用方来解读成有效的信息,信息再来指导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或者是提供给监管方指导未来政策。反过来,监管方和投资机构也会去引领通过它发政策和提要求,向企业施加一定压力让他们提交ESG信息报告。
有了这样良性的循环,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机遇不断迭代、衍生、产生。比如,企业如果做好了ESG治理、ESG信批,展现了良好的ESG绩效,就能获得更低的资本成本、更小的收益波动以及更低的市场风险;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有多维度企业的判断,而不是一味的只能看它的财务指标,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基于多维度数据开发出更多绿色产品,开发出创新类的绿色金融服务等等。金融政策支持也是一个道理。
尽管我们看到这样的生态已经在形成,目前还存在不少挑战。对金融机构而言,现在能获得的有效数据和有品质的数据并不多,比如现在虽然已经有了关于如何判定企业的绿色贷款项目政策指导,但真正到具体时间的时候还是有些模糊的。同时,对企业非财务类指标的风险是否能够有效、及时、快速和长期的跟进,绿色金融服务的流程和传统信贷的流程能不能很好融合,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对企业而言,如何针对不同对象的要求很好地管理自身的ESG绩效,比如ESG信批怎么写、写多少、写多深、多长时间发表,监管机构有哪些要求,这些问题有时候还比较模糊,因为不同对象的标准不一样。归纳来讲,由于ESG的概念在我国还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从公众认知、企业标准、具体技术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可持续发展或者ESG相关信息量比较大,这可能让企业有一些无从下手,金融机构也需要改变其传统思路,这也是一定的挑战。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是建标准。如果企业端能有一套统一的标准,不论是投资机构还是践行者都会从中受益。当然,由于行业不同,具体标准肯定不会完全一致,但是我们可以叫1+N一系列的标准,这对企业和投资端都会有帮助。
第二,从技术体系来讲,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节能减排绿色技术,特别是结合了数字化的技术。比如,在我们给企业提供ESG信息披露服务时,我们不会采用传统方式写报告,而是用系统“一键无忧”的帮助,包括和企业ERP做对接、做私有化部署,或者是用SaaS服务为企业提供ESG治理的支持。
第三,投资体系。我们希望投资体系能够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不断完善和创新,因为目前相比于海外,国内投资产品数量还是相对少。
第四是人才。我们从2019年开始做这个事,那时我们所到之处都要解释什么是ESG、为什么要ESG,现在遇到的问题则是怎么做ESG才能做的更好如何做才能够被海外接受,从中我们能感到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ESG要求复合型的人才,比如我们的团队里往往是一个理工加一个ESG,或者理工加金融。
最后,在标准、技术、投资、人才这些体系逐步完善之后,应该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生态,最终实现绿色+数字的转型升级。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