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666》:冒险永不结束,你的双眼寻找我

2023-11-03 18: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98年,在凭借《荒野侦探》获得罗慕洛·加列戈斯奖时,波拉尼奥说,他写的一切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封情书或告别信”,献给死在拉丁美洲“肮脏战争”中的年轻人,纪念1970年代前后那些为实现纯真理想而过早逝去的生命,他们不该被遗忘,因为恐怖与失落的暗流依然在人们心中肆虐,残忍与暴力的阴影仍旧在世间蔓延。而波拉尼奥写《2666》的野心则更为宏大: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逝者,撰写一部验尸报告。

2666:珍藏纪念版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赵德明 译

“在令人厌倦的沙漠里有一片恐怖的绿洲”

《2666》的开篇,波拉尼奥引用了波德莱尔的一句诗作为题记。直观地看,恐怖的绿洲似乎就是指沙漠里的墨西哥边境城市圣特莱莎,小说的五个故事最终都汇集于此。

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来说明白《2666》写的究竟是什么,它里面实在有太多的旁枝末节,太多没有结局的故事和没有答案的谜题。里面的许多人物也出现在波拉尼奥先前写的其他作品中,仿佛他一辈子的写作,就是为了要等待完成这部气势磅礴的大书。

《2666:珍藏纪念版》实拍图

具体而言,《2666》是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并非一定要按照既定的线性顺序去读,不同的打开方式也会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了四位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文学评论家,因共同喜欢并研究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好友,又进一步成为情人。当他们得知失踪多年的阿琴波尔迪曾现身墨西哥圣特莱莎后,其中三人决定前往寻找……

《2666》改编舞台剧 剧照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带着往事与女儿迁居圣特莱莎的智利教授的故事。他曾是文学评论家们寻人之旅的向导,正在一天天接近神经错乱的边缘。

第三部分“法特”,是被派往圣特莱莎采访拳击比赛的纽约记者的故事。当得知这座边境城市正接连发生骇人听闻的女性被害案件后,他试图进行报道,却发现困难重重。

墨西哥边境

第四部分“罪行”,一篇接一篇令人惊心的犯罪记录,如档案般呈现1993—1997年间发生在圣特莱莎的残杀女性案件。绝大多数命案未被破获,也无人能阻止杀害继续发生。有人在上学途中被掳走,有人下班后失踪,还有人在与朋友聚会后回家的途中被杀害。现实里,圣特莱莎的原型墨西哥的华雷斯城曾为那些被杀害的女性立起粉红色十字架,而波拉尼奥则尽他所能地写出了这些陌生女子简短的一生,用文字替她们立碑,对抗遗忘。

华雷斯城为被杀害的女性树立十字架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神秘作家,从“二战”前的德国到1990年代罪案频发的圣特莱莎,详尽描绘了阿琴波尔迪一生的传奇经历。

《2666》改编舞台剧 剧照

波拉尼奥在他的短篇小说《“小眼”席尔瓦》的开篇坦言:“真正的暴力是不可能逃避的,至少我们这些生在50年代的拉丁美洲、阿连德牺牲时近二十岁的人是无法逃避暴力的。”对于无从逃避的暴力,他选择坦然面对,并以文学的形式将其不断揭露,《荒野侦探》《护身符》《遥远的星辰》等等作品都是如此,而《2666》更是将暴力的呈现推向了极致。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书影

“多神秘的遗产,您说呢?”

在《2666》的结尾,年迈的阿琴波尔迪抵达汉堡,打算从那里直飞墨西哥。他在一家小酒吧遇见了三味冰激凌发明者的后人亚历山大·菲尔斯特·皮克勒。他对阿琴波尔迪说,自己的祖先非常出众,是大旅行家,是学者,撰写过一些披着植物学外衣、实则充满了睿智见解的小册子,可最终让祖先的名字载入史册的,却是他发明的巧克力、香草、草莓三味冰激凌。亚历山大叹了口气,然后说:“多神秘的遗产,您说呢?”阿琴波尔迪一面表示赞同,一面起身告别,第二天便去了墨西哥。《2666》也就此结束,而它又何尝不是波拉尼奥留给所有人的一份神秘遗产!

波拉尼奥

盛传,为了《2666》,波拉尼奥拒绝了一次肝脏移植的机会。病情的加速恶化令他始料未及,在完成全书之前便与世长辞。但如波拉尼奥的好友兼主要编辑伊格纳西奥·埃切维里亚在初版附言里所阐明的那样:“《2666》与作者设计的目标非常接近。毋庸置疑,如果作者在世,他肯定会在《2666》上花更多的时间。但仅仅在他去世前不久,他亲自宣布:已经接近尾声了,因为预定结束《2666》的期限早已经超过了。无论如何,《2666》的整体构筑——而不是基础——已经封顶;作品的轮廓、体积规模、总的内容,无论如何不会与完工后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英文版封面

有人说是早亡促成了波拉尼奥的文学神话,而我们只要回顾他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就会发现这样的论断站不住脚。

波拉尼奥1953年生于智利圣地亚哥。十五岁时随父母移居墨西哥。他的全部青春岁月几乎都是在动荡不安的革命浪潮中度过的。二十岁那年,他从墨西哥回到智利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在军事政变中被逮捕,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才逃出来。

在《荒野侦探》里,波拉尼奥曾借女诗人奥克西里奥之口,回忆了贝拉诺——波拉尼奥的化身——的这段经历,她说:“1973年他决定回祖国参加那场革命。除了他的家人,我是惟一去巴士车站为他送行的人,因为他打算走陆路,那是一次漫长的旅程,极其漫长,充满了危险,那是所有贫穷的拉美男孩的起程之旅,要穿越这片荒谬的大陆。”

波拉尼奥

返回墨西哥后,他把文学创作视为自己的终生目标,很快就显示出在这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运动,这群人阅读、写诗、游荡、出版刊物、去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讲座现场捣乱……他们自己就像一首首燃烧的诗。美国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现实以下主义的主张是“发生自内心冲动的现实主义”,是受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影响。但墨西哥文学评论家蒙塞拉特•玛塔里阿卡则认为,现实以下主义的主张在于,写诗“不是编造,不用意象,是把生活经验化为诗歌;在政治思想上,他们渴望摆脱社会以有序的名义而强加于人的常规和限制”。

现实以下主义时期的波拉尼奥

1977年,波拉尼奥告别了“现实以下”的朋友们,独自去往欧洲,在法国、西班牙和北非旅行,1981年定居西班牙巴塞罗那。在此期间他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过着一个落魄流浪者和高贵诗人的生活。

1990年,儿子劳塔罗出生,家中仍旧一贫如洗。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必须得为生存而考虑。他开始写各种短篇小说,频繁参加文学比赛,收获了不菲的奖金。尤其是在1992年得知自己罹患肝病后,他更是开始了高强度的创作生活,有时持续写作七八个小时,在病情恶化后,也没有减缓速度,他希望出版小说挣的钱能够改善经济拮据的家庭状况,并给妻儿留下一笔遗产。

波拉尼奥与家人

2003年7月15日,在死亡的阴影和追逼下生活了近十年后,波拉尼奥于巴塞罗那离世。几天后,按照他清晰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洒在布拉内斯海湾。

莫言说:“罗贝托·波拉尼奥是一位把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当成主要素材的天才作家,他浑浊,但气势磅礴,如同亚马孙河。”的确,我们常常能在波拉尼奥的作品中看到他人生经历的倒影,或许对于这位将文学创造事业视为人生根本目标的小说家而言,人生与小说已经是同一回事。

关于新版,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

今年于波拉尼奥的读者而言,是一个格外有纪念意义的年份。推出新版《2666》的计划其实早在他的诞辰纪念日前就开始操作了,在经历了诸多波折后,新版本终于在11月和大家见面。

这一次,我们回到了波拉尼奥一开始的出版设想,将这个大部头按章节分成了五册。

《2666:珍藏纪念版》

《2666:珍藏纪念版》

在《2666》本身的五部分文本之外,这次的版本还额外附赠了波拉尼奥那篇流传度很广的《再一次,放下一切:现实以下运动第一宣言》。这份宣言让文学青年波拉尼奥第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在与《2666》的对照中,也仿佛可以看到两个波拉尼奥的对望。

《再一次,放下一切:现实以下运动第一宣言》

2666:珍藏纪念版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赵德明 译

天才作家波拉尼奥代表作,拉美文学的里程碑式巨著。一部伟大但并不完美、如激流般气势磅礴、把读者引向未知之处的小说

顶尖装帧设计师陆智昌操刀,精致小开本,轻量便携

豆瓣热门拉美文学图书TOP10/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时代》年度小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

戴锦华、止庵、余华、毕飞宇、格非、张悦然、班宇 挚爱的作家

波拉尼奥高高地翱翔于很多拉美年轻作家之上……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翱翔于他那个时代的人和追随者之上。——《纽约时报》

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是激流,是迷宫,是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逝者撰写的验尸报告

原标题:《《2666》:冒险永不结束,你的双眼寻找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