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校园|国旗护卫队:使命只会开始,永远不会完结
今年9月30日的烈士纪念日,国旗护卫队现任队长、2021级文学院本科生戴婷婷和副队长、2021级数学学院本科生杨昀锟前往天安门广场献花。全场安静肃穆,只有礼兵的步伐声铿锵有力。她想起两句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鲜血开鲜花”。她联想到:“其实国旗也是一样的,英雄用鲜血染红了国旗,我们护卫国旗,也把这种英勇传承下来。”
一个月后,戴婷婷在国旗护卫队换届大会上发言:“我和国护的你们、和在国护接受到的所有锻炼、和每一次升起的国旗、和那种我所追求的笃定的力量,是一体的了。”
2023年国旗护卫队换届大会合影
一场升旗仪式,是传承英勇的具象化表现。而国旗护卫队,是一群在践行使命中寻找力量的人。
对于每一个国护人而言,加入这里的初衷可能有所不同。多样化、不确定的大学生活对有些人是探索不同道路的试验场。但戴婷婷则在入学之初有些迷茫,“我不知道要往哪条路走,也会更胆小一点,不知道什么东西能让我在大学定下来。”观看过国旗护卫队升旗与日常训练的她惊讶道:“他们可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表情很庄重地站这么久,是什么东西让他们这么笃定?”对生活锚点的追求,和对国旗护卫队的好奇心,让她选择加入这个学生组织。
2022级历史-政治实验班的陈晞蕊却没有多少犹豫,来自香港的她在小学就参加过国旗护卫的活动,父亲的警察职业让她对纪律严明的护卫队颇为向往。
队长戴婷婷选择用“简单”“值得”“坚定”三个词形容人大国旗护卫队。这个原来主要由国防生担任护卫国旗任务的组织带有鲜明的军旅色彩,这意味着,体能与队列训练更加严格。但追求“定”的她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在站定的三十分钟内,她清空脑子,腾出空间“乱想”,找到“自己真切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实感。她坦言,虽然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与发展方向,但在生活中依旧会有动摇。“有时你会忘记该怎样去生活,很多时候你是知道这个答案的,那个答案就放在那里,但是你需要一遍一遍地去确认。”三十分钟内,她确认那个答案,之后继续坚定这个答案。
陈晞蕊也并不认为这种严格是在“劝退”她。和戴婷婷的经历相似,陈晞蕊说:“它是唯一一项能让我在一个半小时内只想着怎么做好动作的活动,不会再去想其他事情”。在小学参与国旗护卫时,她需要去香港升旗队总会参加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实操,笔试要求记诵队列口令和相关历史知识。在实操过程中,需要穿着特定服装,“它是夏天会觉得特别热、冬天觉得特别冷的衣服,每次考完都有同学生病。”经历过数次总会考核的她笑着说“我不觉得枯燥,可能是因为我在小时候那个(会觉得枯燥)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国旗护卫队夜晚训练
原2019级本科生、现2021级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王思翰曾在军队服役两年,退伍后参与指导国旗护卫队的日常训练。他的服役生活在不了解的人看来可能更为严格乏味,但他回忆军旅经历时,却也提到了这种所谓枯燥带来的确定感。“枯燥是当然的,一开始确实会有,但是,到后来自己每天都很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就是在平凡的岗位里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描述自己进入部队的情怀,“小伙子有一身劲,把劲使在有用的地方。而在部队,无论干什么,都是在干实事、做贡献。”
看似无聊的训练过程并没有磨灭初始的热情,而是给了他们一种生活的确在感和在场感。
戴婷婷和陈晞蕊一开始都不是队列素质最优秀的那一个,但国旗护卫队“是允许你有成长的”。戴婷婷讲述自己在护卫队担任过的几个角色,她第一次正式出任务时“队列素质不够过关”,但优秀的声音条件让她得以担任主持人和宣读国旗法。“可能一开始你踢正步定腿定不了那么久,踢下去没有声音、没有力量,但之后不缺席训练,踢一次正步就有一点长进,这个积累是巨大的。”中期考核后,队员可以主动和师兄师姐请求当旗手,会被允许“再试一次”。当上队长的这个学期,她需要担任刀手。她坦白,“我的手臂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握刀的时候会感觉哪儿都疼。”但队长的职责让戴婷婷“一直坚持着”,握刀从世纪馆到求是石。
戴婷婷在升旗仪式中宣读《国旗法》
香港升旗的队列形式与内地有所不同,训练内容和形式也差别较多。陈晞蕊回忆道:“我过去没有踢过正步,没有定过腿。”军训过程中,陈晞蕊所在连队方阵主练刺杀操,而没有着重训练队列,因此“刚加入国旗护卫队确实觉得有点难”。
面对国旗护卫这样一场团体性活动,她“特别怕自己做不好会影响别人,所以会私底下多去练习一会儿。“多练的”一会儿”给了陈晞蕊队列考核第一的回报。而她也通过护卫国旗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在未来个人发展层面融入国护队的精神。“我在一次考核之后,就确认了以后要走哪个职业方向,和我爸爸一样做警察。”她期待能做外出执勤的岗位,即使父亲有些许担忧。国旗护卫队的简单纯粹,让她得以确认自己“擅长而且喜欢做的东西”,得以“乐在其中享受这个过程”,得以“坚持很久”。
来自心底的精神力量是国护人内生的持续动力,而来自其他队员的鼓励和支持,陪伴与并肩则是国护人选择继续走下去另一个重要的理由。人大国旗护卫队的日常训练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练体能,后半部分练队列。整齐划一的队列要求对队员来说需要时间投入与相互磨合。王思翰介绍道,“国旗护卫队的人员组成跨度非常大,有大一新生,也有正在为继续深造而努力的大三同学,还有博士生,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各项安排都是不一样的。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聚在一起,组成一个队伍,这是比较难能可贵的。”
2019级的国护队长晏雨琦曾有一句话让戴婷婷铭记至今,“让我加入国护的是信仰,让我留下的是你们。”在国护,她遇到了志向一致的队友,他们带来了很多肯定和很多欢笑。当队员时,每周两次的相遇让她的的每学期正常、有规律、充实地运转,用那些训练休息时间天真数星星的夜晚、用坚持着不让腿落地不给队友“加五秒”、用每一次干脆整齐地敬礼诠释着属于国护的浪漫和理想主义。
清晨的求是石,国旗台两侧已经站满了人。主持人宣布升旗仪式即将开始,随后宣读《国旗法》。人们望向西边世纪馆的方向,随后,国旗护卫队踏正步而来。一名旗手居中手擎国旗,两名护旗手在其两侧随行,刀手手持指挥刀在其后方,队列随行在后。国歌奏响,五星红旗被护旗手扬起,升上高处。
这是一场升旗仪式,也是人大国旗护卫队的一场展演。虽不是每一个人每周都去观看升旗,国旗护卫队却一直在坚持,即使它有时是一场没有观众的仪式。当被问及“国旗护卫仪式和普通人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戴婷婷说:“人活几个瞬间。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有某一个瞬间让你感受到一种情绪或者一种力量,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她回忆起护旗的经历——当整个队伍状态最佳时,恰巧有几个人拍照记录;有早起的老教师刚好路过求是石,见证了这场仪式;小孩子夜间看到国护队的训练场景,周一早上没睡醒也要坚持来看升旗仪式。这种感召力不但来自帅气礼服和整齐队列带来的舒适观感,更植根于中国人共同的爱国热情。
2023年10月1日,一位退伍士兵到求是石观看升旗仪式
国旗,对普通人神圣又熟悉的存在。伴随国歌升上顶端的飘扬国旗,看见了在天安门广场熬了一个通宵但仍满怀期待的人群,陪伴了开山岛上坚持升旗三十余年的夫妻俩,见证了共和国74次的生日。在他们心中,都有难忘的国旗记忆。
而对于人大国旗护卫队的队员而言,国旗记忆有时是一种朋辈相传的传承感。在本学期的人大国旗护卫队换届大会上,戴婷婷对师弟师妹们谈及自己与朋辈的联系,作为队长“真真切切地想把中国人民大学国旗护卫队这个组织建立起来、建立好。把每一个尝试都去落实了,失败了是给整个国护积累经验、成功了是为整个国护带来福音。我希望传到你们手里的国护是一个很好的国护。”
国旗记忆,也可以是在成长过程中的成就感。陈晞蕊在中国人民大学2023级本科新生军训闭营仪式上担任护旗手。此前,她已经破例参加过2023年春季学期运动会的国旗队列——国旗护卫队的大一新生一般不出任务。今年军训闭营,她“终于升了一次旗”。升旗时,观礼者会不自觉期待国旗在国歌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升到顶端。于是在闭营仪式前一晚,陈晞蕊练了很久。但是当天,她才得知活动更换了国歌版本,“那天早上还不怎么能彩排,因为很快就要开始,确实挺紧张的。”但训练没有辜负她,最终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国旗护卫队的仪式队列
这种记忆,还可以是日常中的仪式感。对于入伍服役的王思翰来说,升旗是在六个月警卫工作中“为数不多很有仪式感的一项活动”。“我们在单位每天都需要升旗,但不是那种大型场合的升旗,基本上就是三个人:一个负责拿旗,旁边两个护旗。”小型仪式仍然要求严格,即便是刮风下雨,也会坚持升旗。
一场每周重复的仪式,给了国旗护卫队成员传承感、成就感和仪式感。一场并不时常出现的仪式,给了普通人难忘的瞬间和感召力。
戴婷婷这样描述国旗和升旗仪式的关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仪式是很重要的部分,和普通表演不同,它具有庄重性。国旗不只是一面旗子,它代表了这个国家的许许多多,这个仪式是让国旗有意义的一种方式。”而来自国旗护卫队的坚持,又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仪式,也赋予了仪式更多的意义。
国旗护卫队指导教师刘硕杨说:“我们扛起的是国旗,举起的是责任。我们接过的是国旗,传承的是信仰。国护是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国护的经历更是我们每一个国护人一生中最靓丽的记忆。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风华正茂,愿我们一代代人大国护人不断接力,做好国旗的坚定守护者。”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国旗依然飘扬。飘扬在清晨朦胧的日光下,飘扬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国歌的最后一秒,国旗正好到达终点,但属于国护的使命不会就此完结,使命只会开始,不可能完结。
文字:张昕怡 黎露微 范秀丽 陈文悦 顾钱昊 王禹鸥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原标题:《校园|国旗护卫队:使命只会开始,永远不会完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