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体制内外:哪里才是“人生的旷野”?|湃客Talk
不久前,2024年国考报名落下帷幕。据统计,今年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9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平均竞争比为66:1,即66人竞争一个岗位。
涌入考公洪流的不仅有应届毕业生,也有面临“35岁关口”的资深职场人。为了备考,他们中有人不惜花重金报班,有人脱产多年,更有甚者开启“异地巡考模式”……
然而,“考公上岸”又似乎并非“宇宙的尽头”。随着两篇有关“出走体制”的自媒体文章出圈——《38岁从体制内辞职,我发现人生不是旷野》和《一个山东男人在中年离开体制》,我们也不由得开始思考,考公抉择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湃客Talk》就邀请播客《体制内|小职员们的聊天局》的两位主播:繁繁和陈雪锋,分享他们的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带来对体制内外工作真实的想法和中肯的建议。
辞职后,每一分钟都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繁繁
我在体制内工作了十年,今年3月选择辞职。和《38岁从体制内辞职,我发现人生不是旷野》那篇文章的主人公一样,我在辞职前也面临了很大的就业压力,甚至怀疑自己走出体制会不会“饿死”。
在辞职前,我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抑郁状态,常常半夜三更惊醒,就再也睡不着觉了。
我是个很e的人(外向性格者),但那段时间,我白天看着局长迎面走过来,都不想跟他打招呼。还有一次,我在一个200人的大会议室开会,竟然在座位上一直哭到会议结束。当然,现在我的抑郁症好了,但也不能改变我的简历无法跟大学毕业生一起竞争的事实。
其实离开体制前,大家都面临不同的境遇。这只是我很个人的行为,我也分析过从体制内辞职的一些利弊,对我而言最合适的理由可能是时间利用上的问题。
我刚辞职一个月的时候,觉得好像每一分钟都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不要太爽。我离开了那些额外的沟通、那些不喜欢的人际关系,不需要再花时间卷一个自己觉得可做可不做的PPT,或者去改一版两版三版的材料。
我还想过要不要做一个“再就业实验”,看看自己是不是投几个简历就怂了。不过,目前我辞职后要做的事情还比较多,不仅要做播客,还在跟朋友合作一个旅行方向的创业项目,其他朋友也会偶尔给我提供一些工作机会,所以现在没有太多时间去做这个实验。
所以,我觉得“旷野”还是有的,可能我运气比较好,或者说我的预期比较低。我给自己定了一年的gap year(间隔年),如果这一年做不好这些事情,那就当gap一年,明年再去找工作。
和我一样离开体制的人多吗?这方面暂时没有官方数据,不过我去办离职手续的时候,需要调动档案,我就问了一下窗口的工作人员,“一年来办离职的多吗?”她说一年二三十个还是有的。也就是说,在一个新一线城市一个100多万人的区,一年接收的公务员辞职档案有二三十份。
转行做教培?教培老师的最终归宿还是考回到体制内。
——陈雪峰
那篇“38岁从体制内辞职”的文章,并不是个例。主人公现在的困境不是需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从体制内出来之后,能不能自由地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文章的评论区里,很多网友都鼓励主人公去做考公的教培老师,但我们播客的一位访谈嘉宾毛毛告诉我,教培老师的最终归宿还是通过考试回到体制内。这个结果可能让人有点无奈。
对于很多考试厉害的朋友来说,考公教培可能是一个挣快钱的机会,但快钱挣完之后,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的归宿还是回到体制内。所以对于那篇文章的主人公来说,她可以做教培老师,但这是不是她所寻找的东西,我觉得要打一个问号。
学历越来越卷,考公考编为何持续升温?
参加省考的30岁以上人群特别多,35岁踩线上岸的也不少见。
——陈雪锋
“考公热”可能是覆盖全年龄段的,不只是20多岁的本科应届生,还包括了很多想要换职业的30岁以上人群。
我们在播客听友群里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研,询问有多少30岁以上的考生。听友们表示,参加国考的会相对少一些,但参加省考的30岁以上人群特别多。
在我们播客采访过的30岁以上“上岸”的嘉宾中,有两位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位叫天桥,他连续考了六年,其中五年是完全脱产在家备考,终于在34岁成功“上岸”。在我看来这种压力特别大,但深入聊下来发现,其实是因为他对于岗位要求比较高,而他最后也是考取了一家很好的单位。
第二位叫麦兜,是位宝妈,她也是35岁踩着线“上岸”了。麦兜原来在教培行业,经历“双减”后失业了,用她的话说,当时连超市的收银工作都看不上她,所以只好选择在老家备考,不过她运气很好。
据听友们说,现在硕士或博士的考公年龄可以宽限到40岁,他们在考场就遇到过38、39,甚至40岁的考生。
高代价考公是否值得,取决于你究竟喜不喜欢。
——繁繁
这两年,考公相关的产业很红火,有些人辞职考公、异地巡考,但这样高代价的考公是否值得,取决于你究竟喜不喜欢,而不是别人怎么评价你。
比如,花20万元、用了三五年时间考公,结果只是换来五万元一年的工资,有人觉得值得,有人觉得不值,这是很主观的事,你家七大姑八大姨的评价也会不一样。我们家有小县城的亲戚,他们看到孩子蹲在家里考公,就会定义他们是啃老,那对于考生来说就会有双重压力。
所以,如果你知道考公这件事情是你想要的,那所有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是值得的,你就踏踏实实安心考,如果你只是在应付父母,那就不要去参加什么巡考,干好你想干的那些工作,周末发个朋友圈就可以了,切忌摇摆不定。
我的建议是,如果没想好,可以多想想;想好的小伙伴,努力去做。
为什么会建议多想想呢?因为从体制内辞职是非常需要勇气的,而且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反正在辞职前,我是在家里铺垫了很多年的,家人才非常支持我。同时,你还需要面对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这些都很现实,比体制外的辞职要不容易一些。
高学历人才进入体制的原因不尽相同,也可能过两年就离职。
——陈雪锋
现在高学历人才进入体制的特别多,我们播客节目也接触过不少。他们进入体制后,普遍会入职一些等级比较高的岗位。
去年曾有报道,杭州市某街道招聘的基层办公人员都是清北复交的本硕学生,被质疑是否学历过剩,结果街道办事处回应称,这就是定向的人才招聘。不同的部门对于高学历的需求也不同。
而且,高学历人才进入体制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我们曾有一位嘉宾叫芒果,他考取了四川的选调生。他说,自己进入体制就一个目的,就是想了解我们国家的运行规则。他还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可能过两年,自己达到目的后就会离开体制。
另一位嘉宾Coco,从欧洲留学回到老家后,无法找到一份可以与她学历匹配的工作,所以只能选择考编。
还有一位人气很高的嘉宾叫章北海,刚刚结束了驻村,他也是一位考到四川的选调生。他是带着理想进入体制内的,想做点什么事情。
如果非要说大家进入体制到底有什么共同原因?那可能就是一些关于体制内的陈词滥调,比如说工作稳定、铁饭碗之类的。
宇宙尽头是上岸,那岸上的尽头是什么?
大家都在卷,其实机关单位也很卷,也很累。
——繁繁
大家考公务员都会提到一个词——稳定,希望实现工作和生活的balance(平衡)。我觉得前几年这种平衡是可以达到的,但现在就越来越卷。
我去年在借调单位连续工作了50天,那时已经不知道“家”是什么了。可能凌晨两点下班后,领导还会跟你说:“去单位旁边的酒店住一晚,明天早上9点按时上班。”
虽然这可能跟工作性质有关,但对于年轻人而言,领导可能要求你随叫随到,或者上级的检查或者其他工作来了,就不得不马上面对。大家都在卷,其实机关单位也很卷,也很累,都不容易。
还有人说,做体制内的工作可以家庭和事业两手抓。我觉得在体制内工作确实在相亲市场上有优势,因为我就是当年那个总被留手机号的人。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更懂得婚姻真正的意义,也不一定看重这方面。而且,如果去了一个很有潜力的岗位,可能工作会真的很忙,不一定有时间顾及家庭。
我们有一期嘉宾,曾经给省领导当过秘书,那位领导一年中除了大年初一,364天都在上班。也就是说他初一早上飞回老家,晚上再飞回来,其他时间都在工作。这位嘉宾的工作就像电视剧《县委大院》里的情节那样,晚上很晚开完会后,不得不给媳妇打个电话,否则可能就原地离婚了。这种状态其实蛮多的。
当然也有人说在体制内可以“躺平”,但从长期来看,如果这个人内心不安于“躺平”,那他到了30多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想要“出走”,就要花更大的代价从体制内辞职,那这个时候给家庭带来的动荡就会更大。
至于大家讨论的00后整顿职场,我感觉两极分化比较明显。那些懂人情世故的小伙伴很会,不愿意懂人情世故的小伙伴个性也很强,社交距离比较清晰。
比如,有个男生想要跟办公室的一位前辈请教事情,他就直接过去帮对方捏捏肩,给他倒杯水、递根烟,非常的“手到擒来”。
再比如,11年前我刚上班时,办公室里的几位前辈比我年长二十多岁。那时只要谁先到办公室,谁就要去洗所有人的杯子。那我可能会因为连续三天都没有第一个到办公室,每天由姐姐们帮我洗杯子感到负罪感。
而现在入职的年轻人,他们就只会洗自己的杯子,即使办公室的姐姐们帮他们洗了,他们也不会帮别人洗。这其实就非常清晰地理顺了边界。我们办公室还有最后一位前辈下个月就要退休了,那以后办公室里可能每个人都只会洗自己的杯子。
体制内的不同岗位,人际关系、工作压力都有比较大的区别。
——陈雪锋
我们刚开始做这档播客的时候,其实是带着标签的,比如认为体制内相对稳定,可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体制外就是忙,但是工资高一些。但是我们跟不同的嘉宾聊过后发现,对于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岗位,所谓的人际关系、工作压力都有比较大的区别。
比如,某个领导是从阿里系出来的,自带加班文化,从此部门所有人都必须要加班。又比如,我们上期聊到体制内工作很好请假,看病这类私事跟领导打个招呼就可以走,但也有听友告诉我们,有些领导就不好请假,需要医生开诊断的单子,还可能不给批。
至于说体制内外的差别,可能又是一些陈词滥调,比如说稳定。体制内意味着一种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你可能得花更多时间去经营你的办公室人际关系,你会更在意自己的口碑,因为这些人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会和你做同事。你的领导也可能会领导你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而体制外,更多的是一种在商言商的工作。我在节目中提到过一个朋友,他坚决地从事行政工作,因为他觉得行政工作可以相对保持独立。他下班之后打开手机的勿扰模式,关于工作的事情绝不理,就算是老板给他打电话也不接。
当然,他也曾因为这样的特立独行被公司诟病过,甚至开除过,但现在也安安心心地在上班。虽然换过了很多家公司,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会因为这个原因把他开除。
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工作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只是换取报酬的一个途径而已,我们不该对工作抱有太多的期望。想获得和谐的同事关系、轻松的工作氛围,事情又少,离家又近,拿钱又多,那说明你对它期望太多了。
我觉得大家最好能够在工作之外去寻找一些生活的支点,比如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出去运动一下等等。
之前提到的嘉宾Coco,就是一个能量值超级高的人。她在英国伦敦上的学,接触了很多人,给了她很多不一样的想法,但现在因为各种原因要回到老家——一个十八线小城市去工作,她发现在工作生活中根本找不到跟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
但是她是怎么做的?她不是抱怨工作不行、不是抱怨父母一定要我回来,而是主动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筹办读书会、登山群等,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志趣相投的人,为自己的职业倦怠找到一个发泄口。
【时间轴】
01:21 这个“体制内的聊天局”,主播是离开体制的人
04:32 主动离开体制的人,究竟有多少?
05:56 辞职后,转行考公教培会是好出路吗?
09:44 考公花了三年、用了20万元,值得吗?
12:01 考场上的30+人群,“上岸”有多难?
15:36 体制内的“清北复交”,为何越来越多?
21:15 一年工作364天,他差点“原地离婚”
23:07 机关单位的人情世故,从洗茶杯说起
25:44 体制内人群,在婚恋市场上还吃香吗?
29:26 下班后手机开勿扰模式,体制外才可能?
34:53 体制内的“职业病”,能治吗?
49:10 和工作和解?给体制内的伙伴推荐两本书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策划、主播 / 陈玉坤
实习生 / 卢洋
监制 / 徐婉
运营 / 胡雅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