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申城印记 | 姚企华、陈靓:舌尖上的老上海(上)

2023-11-01 17: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中国,有这么一座城市,不管什么原因,都会让你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起念及;不管你身处何地,都会因为这想法牵引着你来到这里,它就是——上海。

它既有着江南传统的古典和雅致,又有国际大都会的现代与时尚;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它的文学、建筑、艺术、美食无不中西合璧,独树一帜;它开放又充满创意,它多元又有所扬弃,这就是它的独特之处。

常说的“海派”,或许我们并不了解,但我们应该了解,只有我们知道了上海的故事,就能体会它为什么这么“迷人”,才会真正理解“海派”就是上海的文化。

《黄浦政协》推出“申城印记”栏目,探寻属于“阿拉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记。邀请海派收藏人姚企华(区政协委员、上海海派新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海派曲艺艺术传承人陈靓(区政协委员、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艺术指导部主任)“带着文化”与大家一起“深度体验”上海,以飨读者。

舌尖上的老上海(上)

前言:中国人以“民以食为天”为理论依据,中国“重食”思想和“重养”传统文化理念发展至今,其“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精髓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发展方向。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四时行而百物生。《礼记》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人类的文化,是从饮食开始的。这期我们聊聊上海本地的美食文化,以飨同好。

一年四季,四季养生;科学养生,适当进补;合理搭配,平衡膳食;顺应天时,认真吃饭;敬畏古人智慧。有这么一段谚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处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到一定的节气时分,就有不同的食材逐渐成熟,所以,春天食用“初发的蔬菜”,夏天食用“肥美的蔬果”,到秋天一定要食用“饱满的果蔬”,在冬天食用“丰润的食物”。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说到“阿拉上海宁”,都说“阿拉嘴巴刁”,其实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在肯定“上海宁”在“吃”方面的讲究和细致,这也是藏在我们骨子里的饮食文化。“上海宁”每逢重要节气就要食补,汤团、羊肉、鸭子……遵循“不时不食”(不到季节不吃应季食物)传统的他们,真是要把春天的鲜美、秋日的风味,全都煲进一锅滚滚汤菜,补到五脏六腑都顺气通畅才罢。我们来盘点一下一年四季上海人餐桌上少不了的“节气”菜。

腌笃鲜

每年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正是山上春笋最美味的时候,上海人一般都会吃“腌笃鲜”。把春笋、蹄髈、火腿、咸肉、百叶结放在一起,用小火慢慢笃,鲜嫩的春笋在雪白的汤汁里翩翩起舞,让人看了垂涎欲滴。“腌笃鲜”算是最富有灵气的一道菜了,春雨初歇,鲜嫩的竹笋就从土中冒出,像一个个小精灵般吸引着人们,而在腊月腌制的咸肉也囤足了鲜味儿,二者在万物复苏的春天相遇。上海人本地人将其进一步改良,加入火腿、蹄髈和百叶结,将汤汁变得更白更浓更鲜香,用小火慢慢炖着,不一会儿,香味儿飘出,尝一口,味道更是醇香,这道菜就如同温润清丽的江南姑娘,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

韭菜炒螺蛳

俗话说“清明螺蛳赛天鹅”,一到清明,“嘬”螺蛳就成了家常便饭。一个“嘬”字,形象表达了将螺蛳肉从壳里吸出来的快感。老一辈“上海宁”爆炒螺蛳,喜欢加点甜面酱提味。上世纪40、50年代,甜面酱属于贵价调料品,跟蚝油一样都用来提鲜。而如今,酱油、盐、糖已经替代甜面酱,成为大多数上海家庭炒螺蛳的标配调料。还有韭菜炒螺蛳的鲜,也是春天时上海人所追求的。春天的韭菜属于应季产物,虽说如今一年四季都有,但老一辈人多提倡春天吃韭菜。混着螺蛳肉爆炒,“弄点小老酒咪咪,色艺色艺!”另外,用艾草汁和糯米揉成的“青团”,豆沙馅,“黑洋沙”馅,笋丁肉末馅的各种青团也是上海人对清明节的一种“仪式感”。

五黄

端午节,上海人家家有习惯吃“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套咸鸭蛋的网袋必须用红色的,因为红色网袋有驱邪的寓意;给自家小囡脖子上挂一个网袋,里面放一个煮熟的咸鸭蛋,因为立夏之后,暑气上升,天气闷热,人容易出现身体不适、中暑等症状,而咸鸭蛋有解暑开胃的功效。

响油鳝糊

小暑将至,六月梅雨季节过后,肥美黄鳝在席间大肆横行,正是应了“小暑黄鳝赛人参”这句老话。本帮菜的鳝类“头牌”当属响油鳝糊,浇油时那一声美妙的“呲啦”,挠得人心直痒痒。“猪油炒,麻油浇,双管齐下,天下美味,即成。”这是对响油鳝糊这道菜的精准描述。而上海本地人则改用带肥膘的咸肉来煨黄鳝,也很可口。咸肉蒸黄鳝也是老上海人的爱——虽说这是接近浙江一带的吃法,但在上海这个包容性极强的移民城市,好东西都可融合沿袭。既然是清蒸,无需盐、味精“助攻”,来少许上好花雕酒和火腿丝,鲜得眉毛都要掉一把。红白相间,浓淡相宜的咸肉,更是看得人欢喜。

扁尖

秋天吃什么?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大闸蟹。然而蟹并不温补。好吃又养生的上海人,反倒会在立秋后的中秋期间,喝一碗大名鼎鼎的“江南中秋第一汤”—芋艿扁尖老鸭汤。芋艿应季,老鸭温补,那“扁尖”指什么?非上海土著有所不知,“扁尖”其实是嫩笋干。以竹的芽或嫩鞭为原料,用盐水煮、炭火烘焙后制成,可保存许久。每次煲汤前,用清水泡发“扁尖”,多次冲洗去咸味后,即可下锅炖煮。扁尖搁上点火腿丝提鲜,待鸭肉炖烂到脱骨,鲜脆的笋吸收了汤汁的油腻,这一锅色美味鲜的大补汤就算集齐秋天的风味了。

中秋节的“仪式小点”-月饼,而上海人的月饼通常分为三种:广式月饼、鲜肉月饼和净素月饼。它们适应着不同的人群同时也有不同的属性(月饼票)......吃着月饼舀一碗“鸭子芋艿汤”,上海人的中秋节就算过了。

大闸蟹

“秋风起,蟹脚痒”,西北风一刮,大闸蟹就正式“登场了”。上海人吃蟹是出了名的,不但对蟹的品种、产地有要求,对蟹的烹饪方法、装盆呈现都比较讲究。甚至于对蟹的部位品尝顺序都有说法,别出心裁的食客们甚至能够做到“吃一只,还一只”。即把蟹肉掏空吃完,其躯干外壳仍能拼凑出一只完整的大闸蟹。“九雌十雄”(即9月吃雌蟹10月吃雄蟹)也透露着上海人对大闸蟹的成熟度的细致要求,不得不佩服中华饮食的精益求精。

“大闸蟹”这一美食恰巧也是对上海本地的时令饮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白露”以后的“上海宁”对吃的要求之高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我们下期再聊。当下,正值品尝大闸蟹的最佳时令,我们一起细细品尝。(未完待续......)

原标题:《申城印记 | 姚企华、陈靓:舌尖上的老上海(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