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编者按】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本国实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等专栏后,2023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对其理论体系、战略安排、实践部署等进行知识总结和理论解读。
这一期的关键词是:“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同时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首先,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只有物质富足,没有精神富有,会导致物欲横流、精神贫乏,出现拜金主义等社会现象。“拜金主义”是指对金钱、财富的狂热崇拜和攫取,从而导致价值观的自我扭曲,并且信奉“金钱至上论”“金钱万能论”的狭隘功利主义思维方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犹太人问题》等著作中对拜金主义做了犀利的批判,他认为拜金主义者沦为金钱、财富的奴隶,并且导致精神世界的高度贫乏化、高雅志趣的彻底丧失。比如,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空前富裕,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但同时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包括政治腐败、崇尚粗鄙的实利主义等。马克·吐温撰写的《镀金时代》长篇小说对当时流行美国的投机流行病和贪污受贿进行了揭露。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语:“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只注重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就有可能导致人类道德的严重滑坡,唯利是图、不择手段、道德败坏盛行。另一方面,只有精神富有,没有物质富足,也会导致虚幻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与现实的脱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阐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1987年,他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1988年,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在提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小平同志也特别注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明确主张。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更需要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道:“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一个民族的自信自强建立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比如,史学上盛唐是后世对唐王朝的赞颂之词,指的是从永徽元年到天宝十四年(650年—755年)。当时的中国国家统一,边疆稳固,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物产丰盈,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一派盛世景象。同时,盛唐也是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不但出现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唐诗,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忆古思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使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就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写道:“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提高十一点六个百分点,达到百分之六十四点七。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正是在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的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现在,我们又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再者,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就体现在人的现代化程度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举例,“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西方另一位学者马斯洛也提出过著名的需求理论。他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954年,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马斯洛又探讨了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人的现代化必定要满足人丰富多元且不同层次的需求。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还希望有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更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更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所以在追求物质进一步丰富的同时,也应该更加侧重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