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炜古诗学六书结集出版,碰撞古人的诗心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3-10-31 09:4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值作家张炜文学创作5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于最近推出“张炜古诗学六书”,包括张炜在过去二十余年里研究古诗词所写下的《读<诗经>》《<楚辞>笔记》《陶渊明的遗产》《也说李白与杜甫》《唐代五诗人》《苏东坡七讲》(即《斑斓志》),这也是六本书首次结集出版。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作家崔曼莉,与张炜进行一场以“满目青绿,生命交响——张炜的古诗学盛宴”为主题的对谈,活动由作家彭敏主持。

现场嘉宾学者,彭敏、邱华栋、张炜、孙郁、崔曼莉。

邱华栋回忆,自己还是出版社编辑时便开始阅读张炜的长诗,并一直关注他的诗歌创作。邱华栋提到前两年读到张炜《唐代五诗人》、潘向黎《古典的春水》、施蛰存《唐诗白话》等三本作家解析古诗词的书,认为作家、小说家对中国古典诗的解读特别精彩,充满个性,有独到的视野、眼光以及代入感,与学者解读古诗词时比较多见的匠气迥然不同。邱华栋也介绍,“张炜古诗学六书”脱胎自讲稿,虽经过校订、整理,但仍充满现场感,读来亲切、生动。

孙郁介绍:“张炜在这里面叙述的方法,进入古代诗词的视角跟大学老师不太一样。他想要颠覆学院派的话语方法,特意地要跟他们拉开距离。而且这里面还要做‘翻案文章’。”

孙郁称,张炜在五四文学革命的传统下长大,但他评价古人没有用五四早期的先驱者那个价值尺度和审美方式来对待古人,比如《唐代五诗人》对韩愈的极大推崇,迥异于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对韩愈的“载道”的批评。孙郁认为,张炜善于在剖析中国古典诗人时,“把外国文学带进来”,于是有一些想象、类比显得奇特。比如谈苏轼时旁及毕加索,讲韩愈时引入艾略特。“这种类比都是作家才有的一种觉态,一种感知世界的方法”。学院派以传授知识为主,同时讲究逻辑方式,张炜与此不同,不以知识论为目的,而“把审美的、把人阅读诗词最初始的感觉,把它定格在自己灵动的词章里面”,孙郁据此认为“张炜古诗学六书”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审美诗学,“张炜很克制地飞起来了”。

孙郁回忆起幼时被父亲督促着背古诗词,后来插队时抄唐诗宋词六朝诗文,古诗词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孙郁考察鲁迅、汪曾祺所受的文学滋养,也发现古典诗文是他们共同的宝库。

崔曼莉谈自己阅读《苏东坡七讲》时,仿佛看到像苏东坡一样具有生命能量、诗意高度、美学高度的张炜,站在苏轼的对面,“好像他们中间时间的长河是一个桌子,苏轼在桌子的这边,张炜在桌子的那边,他们两个把酒言欢”。

谈到许多古代诗人在今天成为“网红”红遍社会的方方面面,崔曼莉认为这是网络一代人在追问“我是谁”时,以我们璀璨的古诗文作为依靠,“古代的诗人留给我们闪光的诗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在我们心里打下的烙印都是‘我是谁’的一个答案”。

在发布会上,张炜首先介绍了自己写六本书的渊源:“这六本所谓的古诗学的书,跟我写诗的关系很大,我要寻找现代自由诗跟中国古诗之间的关系。要接上这个传统,需要我去了解。但是这个了解的过程可以说是越走越远,最后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六本书。”同时也承认这“对我是很困难的工作,不轻松……我写的六本书当中涉及的诗人和诗,都是中国传统的大经……多少人在谈论苏东坡啊!所以遇到的这种大经是很危险的一个题目,因为很容易在不停地重复别人的看法、观点、故事,哪怕添那么一点点新的东西,都非常非常困难。”

对于有些评论认为“张炜古诗学六书”是普及读物,张炜现场也表达了一些担忧。在张炜看来,古诗学六书诚然是很容易读进去的,很适合中学生群体阅读,甚至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读起,但是易读不代表它就牺牲了诗学的品质。何为诗学品质?张炜很看重“个人性”:必须要个人的见解、偏僻的见解,要建立一个非常便捷、通俗的路径。这就决定了“它不能是多种说法的汇集,不停地重复别人的话语,这就不属于诗学的层面了”。这一点有明显的指向性:近年来,图书市场出了很多没有个人创见、杂烩前人成说,而又装扮得好像充满道理、充满趣味的通俗古诗词读物。

谈到为什么花费如此庞大的精力去钻研古诗词,张炜提到两点应当警惕的地方:

首先是教科书对李白、杜甫、陶渊明、白居易等的窄化、片面解读。张炜称当以自己的文学经验去深入研读古诗人时,发现与自己在教科书中获得的感受差异颇大。“比如说对李白、白居易、杜甫他们的代表作,教科书里反复讲到了,他们最好的诗是哪一首,我们就去读。当我人到中年之后,我按照教科书回头来看他们最好的作品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我觉得最好的作品不是教科书里列举的那些。”

其次是网络化时代的传奇化、娱乐化、符号化。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张炜发现李白、杜甫、陶渊明被高度地传奇化、娱乐化、符号化,“怎么有趣怎么讲,怎么通俗怎么讲,这是一种让我发现之后近乎厌烦的现象”。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