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评展|陈从周之于江南,傅山之于山西:从一人而见文脉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解放日报社的“郁郁乎文哉——陈从周百年诞辰致敬展”致敬文人情怀;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书画展,因为傅山的多件作品而意义不同;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的“大洋洲艺术展”解读被现代主义艺术家剥夺的人类智慧奇迹。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地点:上海解放日报社2楼(延安中路816号)
展期:2018年9月27日—11月28日
票价:免费
点评:这是一个或许会一扫而过的展,但细细品读,了解到的是陈从周一生的交友和学问,以及在传统文化极具变化的20世纪,一位文人对于文化文明文脉的解读。
评星:四星
陈从周百年诞辰致敬展是“大师在上海”系列文献展的第三季,此前两位分别是茅盾和张元济,以个体诞辰的契机勾勒出近代中国百年的转变是“大师在上海”系列的立足点之一,而每一位“大师”主办方都会选择一个特别的切入点(如茅盾对应“摩登”),讲述茅盾作为作家、张元济作为出版人之外的人生。因此当得知第三季推出的是陈从周,便可是想象,如何在相对单一的展览空间,展出园林学家之外的陈从周?对于在文学、艺术和戏剧上均有造诣的陈从周,展览的主题又将落在何处?
当看到展览海报,“郁郁乎文哉”源自《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也是陈从周姓名的由来。
1988年雕塑家章永浩创作的《陈从周》雕塑展览“大师在上海”的主题,首先以地图的形式标注了陈从周在上海的足迹,在国际饭店举行结婚典礼、在圣约翰大学以及上海美专任教、主持豫园重修、发现和保护多处上海古代建筑,以及1950年代初开始在同济任教,住同济新村直至2000年去世。在做了知识普及后,展览以一个个“盒子”讲述一段段历史,陈从周和徐志摩、陈从周和贝聿铭、陈从周和张大千、陈从周和梁思成、陈从周和谢稚柳、陈从周和王蘧常、陈从周和俞振飞……一个“盒子”一位“朋友”,并通过信件等文献资料让观者解读和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得观者解读陈从周强大的朋友圈。
展览中众多“盒子”之一,以文献讲述陈从周和徐志摩的渊源走过带有园林元素的装饰,走入另一展厅,则专注于陈从周个人在园林建筑上的成就,以及学问交友如何在古建研究中融会贯通。同样有一张“陈从周在江南”的地图,标注了陈从周对于苏州、扬州、杭州、宁波等处园林和古建的研究。这一部分“盒子”中展示的文献除了陈从周的书籍手稿外,还有他的绘画作品以及居住近50年的同济新村“梓室”好友相赠的书画唱和之作。在展厅外的露天空间也展出了青年艺术家致敬陈从周的当代装置作品,可见展览的延展性,却因场地所限,当代作品不及文献的“厚度”。
青年艺术家作品同为讲述建筑师历史的文献展,“陈从周展”很容易让人想到目前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一班留学宾大的中国建筑师带着东方的文化传统将西方的建筑理念引入中国,构建大学建筑学体系,参与城市的现代建设。而陈从周一生未留学国外,诗书画戏融合贯通的学问和专注的园林研究,他的一切都有传统文脉的痕迹。(文/小松)
地点:山西博物院(太原)
展期:2018年8月25日—11月25日
票价:免费
点评:一个中规中矩的馆藏书画展,因为傅山多纬度、多面向的书画延展出“傅山的世界”。
评星:四星
“翰墨丹青:山西博物院藏书画精品展”单从名字看,便是一个规矩的书画展,在笔者到达展厅前,也早已通过网络了解到重要展品的信息。与在国内博物馆看到的众多馆藏书画展无异,先呈现的是绘画作品,由元代开始讲述,王渊的花鸟、顾安的竹石传达了元代水墨的不同面向,而到了明、清两朝摹古出新,流派众多。几件无款山水画反映了明代早期不同的绘画风格;清初“四王”、八大、“八怪”;再到近代海派的传承创新。对于了解博物馆布展“套路”的观者而言,以美术史为基线陈列馆藏可谓无功无过。
傅山楷书南华经册当展览动线过半,重点落到书法作品之时忽然像是打开了一个新视野,其中的重要人物是傅山。展览几乎辟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展出傅山各时期、各类型的书画,观众可以了解其艺术和思想的演化,从相对规矩的楷书南华经(册)、幼年论画(册)、诗文杂著手稿(册)到草书“柳家”轴、“伏想清和帖”轴等,让人由衷赞叹傅山草楷篆隶,无不精工,楷书的俊秀典雅,草书的豪迈不羁。且从内容中也涵盖了他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甚至医术上的造诣。
傅山书画合册在山西看傅山可谓别有滋味,傅山是太原人,在太原周边也多见傅山的痕迹,其西北崛围山之巅的多福寺为傅山隐居处,山西古寺处处皆有分布,且游人稀少,寺内虽未留下傅山墨迹,但古柏松风,似乎还能触碰到傅山的气息。而作为“名胜”的晋祠中也有一匾“难老”为傅山所书,其描述的是一口泉眼,而表达出傅山的道家思想。
傅山西村三官神祠记手卷(局部)再回到山西博物院解读傅山作品更显示其丰富,白谦慎《傅山的世界》一书以傅山作为的“十七世纪书法的演变史”的透视点,从而折射“十七世纪文化史”,可见一个人和一个时代文化的关系,当下我们也可以从傅山看出中国古代文人的修为。而山西博物院对于傅山书画作品的展示,似乎掀开了中国文人生活的一角。(文/小松)
傅山草书七言诗轴地点: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伦敦)
展期:2018年9月29日-12月10日
票价:20欧
点评: 艺术品是岛屿早期伟大探索的纪念碑。在原住民的艺术品中,处处都展现着对自然的观察。他们将鸟抽象成喙的图案,人则成为了神的形象。这种艺术不像现代主义艺术,不像毕加索为画廊、为艺术精英而描绘的图像,它们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评星:五星
在大约1900年前后,一位艺术家描绘了一个女人,她脸蛋是抽象的椭圆,鼻子用长而硬的斜线表现,将脸部一分为二。然而,这位艺术家并不是毕加索。这一木质人像的创作者的所在地现今是西太平洋的帕劳共和国。这件作品与位于地球另一端的毕加索的蒙马特工作室,在1907年诞生的革命性的画作《亚威农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中的一位女性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采用相似的蹲姿,脸部也都如同面具一般。在历史上的这一时期,巴黎和太平洋似乎有一种“量子纠缠”,两地的艺术家们创作着同样的图像。
展览现场然而,当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家名利双收时,他们的大洋洲艺术收藏在艺术史上却被当做是使这些艺术家们产生新奇想法的“原始材料”库。毕加索与大洋洲作品的类似绝非巧合,本次展览中也还有很多现代主义艺术之父们从中攫取灵感的艺术作品。
从展览中的这些有大胆的、富有冲突性的艺术创作可以发现,它们在欧洲艺术收藏中的出现粉碎了原本关于19世纪末期欧洲艺术的设想。想象一下,1839年夏威夷神灵“抢岛者”(the island snatcher)雕塑入藏大英博物馆时,维多利亚时代绘画或雕塑就在它的旁边,遵循着四百年来追求逼真的观念的作品与瞪视双眼、富有生命脉搏气息的雕像相比是多么枯燥乏味。当时的欧洲人可能认为这些作品相当“原始”,但不久的将来,它们就拥有了动摇西方艺术根基的力量。这些作品中的创造力呈现着一种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竞相追逐的自由气息。
显然,现代艺术中大洋洲艺术的位置还没有被正确充分地认识到。其实,在中非艺术出现在欧洲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大洋洲艺术就已经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航海后带回的艺术品。
女性纹身像,18世纪或19世纪早期,库克群岛艾图塔基岛。岛屿上的原住民们探索广袤的太平洋的时间远早于库克,艺术品是他们早期伟大探索的纪念碑。记录海洋世界的不止有雕刻精美的船与桨,还有以木条标记航线,以贝壳象征岛屿的航海图,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奇迹。在原住民的艺术品中,处处都展现着对自然的观察。但是,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认为不必为现实所束缚,他们将鸟抽象成喙的图案,人则成为了神的形象。这种艺术不像现代主义艺术,不像毕加索为画廊、为艺术精英而描绘的图像,它们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展览现场然而,这样的艺术消失了。走进最后一个展厅,见证的是一个世界的消亡,能感到切肤之痛。大洋洲原住民与欧洲人的相遇为欧洲艺术繁荣发展带来养料,而为太平洋群岛的人们带去传教士和全球流行文化。20世纪晚期,巴比亚新几内亚的盾牌上画着美国漫画英雄“幻影侠”。这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陆军带来的,和战争观念完美契合。滑稽吗?不,这是悲剧的档案,记录了在单调乏味的现代世界中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亡。(杨佳怡/编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