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后即弃的社会中,你的工作价值感是如何流失的?
一个对人用后即弃的社会中,如何确认自我的内在价值?
一个只顾眼前的经济体系中,如何追求长期目标?
一个不断重组的组织中,如何维持彼此的忠诚与承诺?
继《人类世的“资本论” 》之后,“译文坐标”系列又推出了关注资本主义工作制度的新书——《没有面目的人》。
该书作者为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他曾任教于纽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现为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和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的客座教授。
理查德·桑内特
贺拉斯曾写道,一个人的品格取决于他与世界的联系。“品格”强调我们感情经验中的长远层面,关乎我们珍视和想被承认的个人特质,比如忠诚、互相交付的责任、长期追求目标等。我们也正因此而被他人所需要。
然而,在心浮气躁、只顾眼前的现代社会中,“谁需要我”却成了一个受到巨大挑战的问题。现代资本主义散发着冷冰的气息,对人们的努力无动于衷。
讲究个人品格、相信工作的意义、不断提高技艺并成为不可替代的行家已经是上一代的传说,而今天,敢于冒险又讲求弹性的企业神话又被证明只是空想。在这个让我们漂浮不定的资本主义制度中,我们该如何找回自己对工作的掌控权?
今天,跟大家分享《没有面目的人》译者周悟拿的译后记。
新资本主义侵蚀的只是品格吗?
✦
✦
文 | 周悟拿
《没有面目的人》译者
在翻译《没有面目的人》一书的过程中,我数次惊叹,这本书居然早在1998年就已经在美国首次出版。我一边翻译,一边感叹,书中的种种现象仿佛就是二十五年之前传来的预言。
理查德·桑内特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社会学家,在英美两国的名校均有任教经历。他多年的研究都聚焦于社会变迁中“人”的位置,尤其是工作场域中“人”的处境:《再会,公共人》中,他探讨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如何变得界限模糊;《匠人》中,他跨越时空地探讨了各种各样的手艺工作,以及掌握熟练技艺的匠人有何种工作伦理。
理查德·桑内特
这本《没有面目的人》英文原名是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直译过来是“品格的腐蚀”。
现在的中文书名一方面采取了意译,另一方面也蕴含着这样一层含义:新资本主义环境中的工作已经让现代人变得面目模糊、身份迷失、价值感失落,因此,人在工作环境中其可替代性不断加强。
在面对迅速被淘汰、被取代的可能性时,人们该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在弹性工作环境中坚持一以贯之的工作伦理,这是每个现代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桑内特学术功底深厚,但这本书却并非枯燥深奥的学术著作。作者的语调十分生动幽默,文本轻松易读。作者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和人物访问的方式,展现了美国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弹性工作形式的反应和体悟,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将人被生活挤压的种种社会状态生动地呈现纸上,也提出了新的工作环境与自我易失状态下现代人的生活哲学问题。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发问的:
在一个心浮气躁、只看眼前的社会中,我们如何判断哪些是自我内在的持续价值?
在一个专注实现短期目标的经济体系中,该如何去追求长期目标?
在不断分裂又不断重组的机构组织中,该如何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忠诚与承诺?
既针对于“人”的生活与生存现象,又直抵“人心”深处,发出对环境变革、工作状态、劳动价值与未来身份如何定位等人性问题的追问。
《打工仔的梦想房》剧照
受伤的总是弱势群体
在面包店的例子中,我们更能看到人们面对机器入侵工作场域时的复杂心情与迷茫无措。作者有心对生活的发现,曾在二十五年前就来这家波士顿的面包店做过采访,那时候面包店里是一群希腊裔的面包师,他们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想要像一个“好希腊人”那样努力工作,这是他们一致坚持的工作伦理。
二十五年过去,作者故地重游,发现面包店的员工基本都属于短期聘任,人们的族裔更为多样,对于工作中应当坚持怎样的标准也都只有非常模糊的认知,更遑论达成统一的工作伦理和行为准则。
面包店现在基本依靠机器来运转,来应聘面包店工作的人只需要证明自己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即可。摆在桑内特和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在人与机器之间、价值与工具之间、现实与未来之间产生的多重困惑与二难选择,作为人的主体性失落或许不只是一种近忧。
《打工仔的梦想房》剧照
机器全权负责面包的制作,因而制作面包的手艺不再是应聘工作的必要条件,毕竟,每个员工都只需要简单地敲敲打打,发出指令即可。而作者指出,“流动”也可以被理解成“适应性强”,但“上手很快”也意味着“轻松”。员工变得更容易被替代,因为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技能,对手头的工作不过一知半解。
弹性制度将表面工作和深层工作区分开来;在这一制度中较为弱势的群体被迫停留在表面。(P74)
世界愈发展现出“趋同”的表象,正如不论做什么工作的人,似乎都可以手里拿着一个价值五千多元的智能手机,用着同样的一套APP。在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媒介社会化和工作智能化的时代,人们的说话和穿着也都被统一成了某种普遍的标准。
但是,人人平起平坐只是表象而已,那些被弹性工作制度伤害的人往往自身根本意识不到这种伤害——就像面包店中受访的员工都觉得自己过得挺好,但不会意识到,自己只是店里随时可以被替代的那个摁下面包机开关的人。
工作经验逐渐失去价值
弹性制度不仅给丧失手艺的人带来了危机,也同样冲击着许多光鲜行业的精英群体,桑内特在书的开头提到的瑞科就是其中一员。他的父母从事体力劳动,而他终于实现了父母的梦想,完成学业之后进入硅谷的计算机行业,成了典型的职场精英。
但是,他却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之中。一方面,行业的特质让他认为拥抱变化才是生活的常态,但是“短期聘任”(NO LONG TERM)的工作制度也让他时时感觉到危机,而且会陷入另一种焦虑:他和妻子因为频繁换工作而不得不多次搬家,他发现自己以及家人都不再拥有和外界的长期纽带,甚至也没有机会去建立这样的纽带,变动不居的环境、应接不暇的挑战、日新月异的工作要求,让他无法在工作中稳定自己的职业形象与身份价值,更无以应对外界的人际需求与自我的目标追求。
《派遣员的品格》剧照
同时,第五章中罗丝的例子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她开着一家小酒馆,在烈酒行业拥有丰富经验。她想要开始新的职业道路,接受了一家广告公司的工作邀约,因为这家公司想要找到专业人士来重振烈酒的销售量。然而,她在这家公司遭遇了不小的文化冲击。
首要的冲击就是对准了她的年龄——在广告行业,如果过了三十五岁,就被认为是“朽木”。
其次,罗丝也发现自己之前在酒吧的实战经验并没有多少价值。相较于经验,公司更看重的是年轻人的活力。这样的偏见其实是对老员工门传递出一个悲观的信息:“一个人的经验逐步积累,却会失去价值。”(P99)
人们对于年龄都怀着固有的偏见:只要你老了,你就必然走下坡路了。相比那些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年轻人,老员工在就业市场上并不那么受欢迎,这也导致人们的工作寿命被不断压缩。
《小欢喜》剧照
如何由碎片拼贴出自我
前几个月,有朋友入职一家头部咨询公司,她说公司的协定是UP OR GO,也就是不能在划定的时间之内升高一个职级就必须走人,因此,她在工作中根本不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不敢请假,面对再多的要求和负荷都只能点头接受。
她说,这样的短期聘用无疑提高了工作效率,因为人们早已没有“躺平”的选项,哪怕骨子里是一条不喜竞争的咸鱼,也只能逼迫自己不断向前,在工作中把自己推向极限。在这个崇尚就业弹性的时代,人们憧憬的所谓“编制”早已成了时代的眼泪。
近几年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就业市场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远程工作、灵活就业变成大趋势,社会上也积压了大批等待就业的年轻人。
《跳槽的魔王大人》剧照
而碎片化的工作经历,侵蚀的不仅仅只是品格而已。我们失去的还有对于工作的依恋、深耕某个领域的耐心;我们也许难有机会在工作中建立起长期的人际关系;如果某项成果见效很慢,哪怕最后再有意义也难有人去投入精力。
当人们都默认工作是短期的、弹性的,当人们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将会去往何方,自然也不会投入经历去培育人际关系。如果人们都只想在短期内获得产出,以保证自己不至解雇,那便不会花时间去维系长期的工作伦理,更难以在工作中获得归属感。
李普曼认为,“内心漫无目标的漂泊感具有腐蚀性。”(P147)
但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太多人都沦为工作场域之中的游民,在一个个工作岗位之间来回辗转,学习一项项易于上手的浅层技能,积累着最终并不被看重的工作经验。如何在碎片中拼贴出自我?如何在工作中获得长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问题。毕竟,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
现在,这本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作为译者,我内心十分激动,也难免忐忑。从接下这本书的翻译到最终出版,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世界也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桑内特的这本书却依然让我感觉常读常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没有面目的人》
作者:[美]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周悟拿
ISBN:978-7-5327-9260-3
定价:42 元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
一个对人用后即弃的社会中,如何确认自我的内在价值?
一个只顾眼前的经济体系中,如何追求长期目标?
一个不断重组的组织中,如何维持彼此的忠诚与承诺?
贺拉斯曾写道,一个人的品格取决于他与世界的联系。“品格”强调我们感情经验中的长远层面,关乎我们珍视和想被承认的个人特质,比如忠诚、互相交付的责任、长期追求目标等。我们也正因此而被他人所需要。
然而,在心浮气躁、只顾眼前的现代社会中,“谁需要我”却成了一个受到巨大挑战的问题。现代资本主义散发着冷冰的气息,对人们的努力无动于衷。在这个赢家通吃的市场中,风险和回报之间几乎毫无关联。每个人都被设计成可以被替代,也因此没有任何理由被需要。一次次企业再造中,员工被利用之后便被弃之如敝屣,这明显而残酷地削弱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感。
被集体裁员的IBM 程序员、被全自动设备侵蚀手艺的面包师、为挑战自我尝试广告销售却又铩羽而归的酒吧女店长、达沃斯论坛上如鱼得水的人生赢家……新的职业故事把弹性经验和静态的个人伦理分离,让员工止步于简单又肤浅的劳动,不再深入理解并投入工作。复杂的分工和先进的科技意味着大多数工作不再是个人的,专有技术不再属于任何职业,而只存在于支配人的程序之中。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异化了记忆、知识和传统,而且异化了经验本身。
讲究个人品格、相信工作的意义、不断提高技艺并成为不可替代的行家已经是上一代的传说,而今天,敢于冒险又讲求弹性的企业神话又被证明只是空想。在这个让我们漂浮不定的资本主义制度中,我们该如何找回自己对工作的掌控权?
作者简介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社会学家。曾任教于纽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现为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和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艺术、家庭、观念史与身体史。曾获黑格尔奖、斯宾诺莎奖、哈佛大学百年纪念奖章等。主要著作有《再会,公共人》《眼睛的良心》《肉体与石头》《匠人》《新资本主义的文化》等。
原标题:《用后即弃的社会中,你的工作价值感是如何流失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