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个时代,自有其不一样的颜色︱读《五代十国史料辑存》

王淳航
2023-11-13 15:14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五代十国史料辑存》,杜文玉编,凤凰出版社,2023年6月版

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施耐庵《水浒传》引言

说起中国古代朝代,深入国人血脉的都是诸如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些或盛极一时,或为大一统的王朝。至于魏晋南北朝或五胡十六国,就已经有点“超纲”了,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五代”,就属于这个“超纲”范围。或许好多人直到我们在此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才意识到唐和宋中间,还有一个时段叫“五代十国”。

传统中国,一向以汉唐为盛世。天宝十四载(755)开始的安史之乱,使得盛极一时的大唐由盛转衰,大一统的帝国逐渐散装化,藩镇势力开始崛起。到九世纪末,黄巢率军转战南北,最终进军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才真正敲响了大唐帝国的丧钟。再到天祐四年(907)四月,出身于黄巢势力的藩帅朱温取代大唐、建立后梁,正式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

什么是“五代”,哪些又是“十国”,有必要费些笔墨。“五代”之名起于宋初的两部书。其一是宰相范质修纂的《五代通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五代实录》共三百六十卷,质删其繁文,摭其要言,以成是书。”该书乾德五年(967)由范质之子范旻献给朝廷,但今天已经亡佚。其二是王溥撰写的《五代会要》,这部文献于宋初的963年上报皇帝,“监修国史王溥又上新修梁、后唐、晋、汉、周五代《会要》三十卷”。或许范质、王溥并没有想到,他们因编纂文献而命名的这个时代,会逐渐成为普遍共识。

“十国”之说的起源,真正形成于欧阳修撰写《五代史记》(也就是《新五代史》)中的《十国世家》,以及同时期刘恕撰写的《十国纪年》,这都已经到了北宋中期。也就是说,现在通行以“五代十国”称呼的这个时代,名称的确定是在其结束的一百年以后。具体的“十国”,是欧阳修将吴(892-937)、南唐(937-975)、前蜀(891-925)、后蜀(925-965)、南汉(905-971)、楚(896-951)、吴越(893-978)、闽(897-945)、南平(907-963)、东汉(即北汉,951-979)等除五代之外的十个主要政权,至清人吴任臣撰写《十国春秋》而最终固化。但在十国之外,先后称王建国者不在少数,如李茂贞的岐国、刘守光的燕国、王镕的赵国,乃至西北定难军、归义军等等,但都未能列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天子宁有种邪?

“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欧阳修《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五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用一个字概括或许很简单:乱!

这种“乱”几乎是全方位的。在这个时代,皇帝已不是天命所归。无论是《旧五代史》的“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还是《新五代史》的“天子宁有种邪!”,抑或是《资治通鉴》的“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当薛居正、欧阳修和司马光的笔触分别写到安重荣的这句话时,或许,《旧五代史》的记载就是安重荣说的原话,《新五代史》则对其进行了史学的经典化改造,《资治通鉴》则立足于服务皇帝阅读。比较起来,欧阳修果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确实是文章圣手,他不约而同地点出了五代时期所谓“天子”,只不过是有力者为之的时代真相,这也正是大唐瓦解后,皇权的神圣性受到强烈质疑的直观反映。

在这个时代,做个几朝元老不是什么难事。最典型的当属自号“长乐老”的冯道,历事四姓十君。五个政权加起来也不过五十多年,长的十几年,短的只有三四年,十四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连四年不到,老皇帝有六旬老翁,小皇帝有七岁孩童。

在这个时代,收几个养子也是常有的事。先当养子之后当上皇帝的,五代政权中有后唐李嗣源(原无姓)和末帝李从珂(原姓王),有作为叔叔石敬瑭养子的后晋出帝石重贵,也有内侄柴荣给姑父郭威作养子,十国中的前蜀王建、南平高季兴、南唐李昪也都有过养子的身份。

说到底,五代是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的“乱世”,在这个时代“干戈贼乱”“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说得微观点,《旧五代史》中有这句话:“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这个时代的“笔杆子”,呵呵,靠边站吧。

然而这个时代,自有其不一样的颜色。

在这个时代,既有唐代文明的余绪:政治军事的金戈铁马,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更有了很多宋代文明的影子:风俗画独立与文人画流行,士大夫开始成为词作创作主体的文人词。潜移默化之间,有了由中唐发端、到南宋最终定型的所谓“唐宋变革”,有了“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对举。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史者,国家之典法也。

自君臣善恶功过,与其百事之废置,可以垂劝戒、示后世者,皆得直书而不隐。

——欧阳修《论史馆日历状》

五代处于由唐入宋的关键时期,蕴含着由唐到宋的转型和过渡,处于由中古到近古的关键转变时期。学界评价唐代“武功为中国历史上之空前盛业”,宋代则是华夏文明的“造极”之世,一武一文,对比明显。正如学者提出,中国几千年历史,“汉唐社会和权力结构的核心是世家大族为主的士族,而宋以后则下层出身的人士有更多的参政机会,即便称为庶民社会也不为过,政治上如此,文化上也是如此。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正是五代十国”。只有透彻地研究这个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才能对宋代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形态有更清楚的了解。

受时局影响,五代十国的文献资料保存不易。加之入宋以后,人们多将五代视为“伪朝”,认为宋朝制度沿袭了唐制,而否认对五代之制的承袭。最终导致宋人修纂的《旧五代史》等五代史籍散佚,反而需要清人从明代所修的《永乐大典》中去辑佚。进入二十世纪,学者在史料运用上大多仍旧像前代一样,着眼于新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局限性较大。在史料利用上,一方面仅仅集中于五代政权等北方几个朝代的更迭,南方地区的史料仅仅是蜻蜓点水,未予搜寻;另一方面,更是局限在传世文献和旧有文献范围,忽视了出土资料和域外文献对研究五代十国史的重要意义。

资料的局限,也导致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成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与中国古代其他断代史比较,研究薄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虽有像傅璇琮《五代史书汇编》、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陈智超《辑补旧五代史》和中华书局新修订本新旧《五代史》等文献陆续问世,但系统梳理所有五代十国史料,仍然任重道远。

有鉴于此,由中国唐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隋唐五代史专家杜文玉教授耗费十年精力编纂而成《五代十国史料辑存》,最大范围保存了五代史料。该书作为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五代十国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的结项成果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五代十国文献丛书”之一种,近期已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五代十国史料辑存》全书共六册,都凡350多万字。编者从320余种历代笔记、小说、文集、类书、政书、史论、地理、方志、游记、法典、绘画、书法、诗话、佛典、道书、茶谱、砚谱、钱谱、墨经等书,以及一些外国人撰写的中国10世纪上半叶情况的文献中,将史料一一摘录出来,再加以分类,务求网罗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于一体,集五代十国史料之大成。

该书共计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与国家、人物、思想文化、地理、祥瑞与灾异等8个类别,通论、官制等90个小类,计16000余条。条分缕析,层次清楚,以类相从,便于查寻。

或许,这六大本正好可以帮助您来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廓清这段波澜壮阔史实的迷雾。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责任编辑:黄晓峰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