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近零碳|碳价在涨,企业减排动力会大幅提高吗

澎湃新闻记者 谷晓丹
2023-10-30 17:0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10月31日上午,上海将正式进行该市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第一次有偿竞价发放。根据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公告,本次配额有偿发放的数量为100万吨,竞买底价为上海碳排放配额(SHEA)在2023年1-9月期间所有挂牌成交的加权平均价60.82元/吨。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收盘价一度连续多日保持在80元/吨出头的价格,这两日有所回落。可以猜测,在价格信号带来的心理预期之下,本次上海的竞买价格也会相应上涨。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各级碳市场中,作为排放重点单位的市场参与者,未来的减排动力将大幅增加?

临近履约期限

业界认为,碳价上涨与临近第二个履约周期期限有关。此前,第一个履约周期期限临近前,碳价从40元/吨出头一度上涨至近60元/吨。与近期欧盟碳市场85欧元/吨(约合人民币654.66元/吨)左右的碳价相比,中国碳价仍处较低水平。

碳价为何在履约期期限临近上涨?要讲清碳价问题,首先要理解何为碳市场。碳市场指的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单来说,就是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权益(包括碳排放权碳信用)当成商品一样买卖。

中国的碳市场,包括全国碳市场(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碳市场。按照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机制,纳入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需每年核算并报告上一年度碳排放相关数据,并接受政府组织开展的数据核算,核查结果作为重点排放单位配额分配和清缴的依据。重点排放单位获得配额后,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碳市场对配额进行买卖,但需在履约截止日期前,提交不少于自身排放量的配额用于履约。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以发电行业为首个重点行业。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总体配额履约率为99.5%,碳排放配额成交均价42.84元/吨,每日收盘价在40元-60元/吨之间波动。

来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2年12月

2023年7月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重点排放单位尽早完成全国碳市场2021、2022年度配额清缴,确保2023年11月15日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12月31日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配额量的5%,这与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要求相同。

目前临近第二个履约周期截止期限,上海、海南等地方碳市场已完成清缴履约。由于企业存在履约需求,配额交易出现脉冲式的放量,从而导致碳价短期内上涨。可见,中国碳市场以履约需求为主,配额买卖主要用来抵消碳排放。这也反映出中国碳市场需求不足。

活跃度待提升

“十二五”以来,中国逐步建立碳市场,2011年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及深圳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7年,中国全国碳市场完成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明确了碳市场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成为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测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换手率在3%左右。欧盟碳市场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交易最活跃的碳市场,换手率从初期的4.09%提升至当前的417%。与欧盟碳市场相比,中国全国碳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活跃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各方减排动力不足?此前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朝晖接受专访时指出,碳市场活跃应该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目标,中国的碳市场不是通过交易实现经济利益,而是倒逼企业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

而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看来,碳市场不活跃,说明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意识不够,导致只有履约周期期限快到时才交易,可能出现买不到配额或价格上涨的问题。“碳资产本身就是一种资产,是资产就需要管理,而资产管理的核心就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其实,只有碳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释放合理的价格信号,才能引导社会资金流动,最终通过碳减排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期待良性循环

既往数据显示,第一个履约周期后,超过80%的重点排放单位设置了专职人员负责企业碳资产管理,其中约15%的重点排放单位成立了10人以上的碳资产管理团队,负责全国碳市场相关业务。通过全国碳市场实现减排收益的重点排放单位中,有45.71%计划将减排收益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工作中,20%的重点排放单位计划用于补充生产流动性资金,以碳市场激励企业加大减排投入。

因此,碳市场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减排的意识和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地方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并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中心位于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企业在湖北注册登记账户,在上海进行交易,两地共同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支柱作用。2016年12月16日,四川碳市场开市,成为全国非试点地区第一个、全国第八个拥有国家备案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的省份。

《2022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预计,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将稳步上涨,2022年的全国碳市场平均碳价预期为59元/吨,2025年将升至87元/吨,在2030年之前将达到130元/吨,但到本世纪中期的预期价格远低于欧盟2023年1月的平均价格水平(约83欧元或约 600元人民币)。 

来源:《2022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2023年7月

随着市场需求增大,碳价逐渐走高,如果企业通过碳市场交易,不仅能收回碳减排成本还可有所回报,就会更有动力实现碳减排,形成良性循环。“当碳减排从企业的成本中心转移到利润中心,企业降碳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有了。” 何锦峰说。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