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释城市|避免边缘城市成为睡城:从宜业到宜居
城市从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城市核心区在扩散中出现新的集聚,形成了兼具商业、就业与居住等职能的综合功能中心。边缘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何为边缘城市?以及如何评判一个城市是边缘城市?中国的边缘城市之路是怎样发展的?本期解释城市专栏将探讨边缘城市及其相关理论。
一、城市多中心向边缘城市的演化
二战后,欧美的大城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期过后,到了1960-1970年代部分城市逐步沉寂下来,城市中心的陈旧与破败逐步限制了城市发展。一些城市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极,城市逐步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边缘城市”(edge city)的概念应运而生,边缘城市起初是指城市的郊区也在逐步开发,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配套设施,并产生较多的技术性工作岗位,美国学者认为,边缘城市是美国郊区城市化的第三次浪潮,有别于第一次浪潮中把郊区当成居住地、第二次浪潮中把郊区当成生活地,边缘城市带来的第三次浪潮是相对全面的郊区城市化过程,也是城市多中心向“吸引力驱动的多中心”(attractivity-driven polycentric regime)阶段。
1991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兼作家乔尔·加罗 (Joel Garreau)写了一本书《边缘城市:新边疆生活》(Edge City: Life on the New Frontier),在这本书中,他调查了大都市周边的小城市,比如纽约旁边的怀特普莱恩斯 (White Plains),费城旁边的普鲁士王市(King of Prussia)等一些地方,通过与相关的城市规划者访谈与交流的形式,分析了边缘城市的利与弊。此书一出,在学界与业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对边缘城市持赞成意见的人认为,边缘城市为城市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持批评意见的人则认为,边缘城市只不过是另一种对城市和生态的破坏。边缘城市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它是人们摆脱陈旧的生活方式、发展方式,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同时伴随着新旧更替,边缘城市终有一天也会衰败,那时候需要新的边缘城市的开拓,如此一来,摊大饼式的粗放发展不可避免。
二、边缘城市的五条标准
Garreau 提出了边缘城市的五条标准,一是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作为信息时代的办公场所,他大约测算了一下,在边缘城市中至少有500万平方英尺(约4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
二是需要有足够的商业空间作为生活便利的零售场所,大约至少需要60万平方英尺(约5.6万平方米)的零售空间。就这两个标准而言,是美国地广人稀情况下的估算,而中国的中心城市周边的一些小镇的商业空间和办公空间都远远超过该数据,比如上海周边的一些镇,商业面积通常都有20万-30万平方米,而5.6万平方米仅仅是一座中大型商业综合体(如万达、印象城等)的面积。
三是充足的岗位数量,他认为边缘城市之所以能够作为独立城市,而非大城市周边的“睡城”,就业数量要超过卧室数量,简言之,就业需求超过当地人口时就会形成城市的“虹吸效应”。
四是要具备城市应该有的基本功能,Garreau表达为“人们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地方”,言下之意,这不是中心城区的附属,也不是普通的郊区,而是一个“五脏俱全”城市,这与上海打造“五个新城”时要求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具有某种形式的相似,这同样也意味着,边缘城市有自己的图书馆、博物馆、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甚至有自己的文化和规制。边缘城市一般不与核心城区共享这些基础设施。
五是边缘城市应具备崭新的面貌,它与30年前的城市有本质区别。边缘城市不是在原来的城市基础上的更新,而应该是在一片“绿地”上的重新开发,从这一点上看,边缘城市与“郊区新城”存在一定的类似。
三、中国的边缘城市:产城融合的新模式
欧美的边缘城市常常伴随着中心城区的没落和多中心城市的崛起,郊区的配套逐步完善和对人的持续吸引形成了欧美式的边缘城市。这是一条从“宜居”到“宜业”的道路。
而中国的边缘城市则是以工业园区和郊区新城为主导的模式,以国有资本为主要驱动力。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中国的边缘城市的诞生过程,认为新生产基地的兴起导致了郊区“消费城市”的出现。这一点与欧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的边缘城市走出了一条从“宜业”到“宜居”的产城融合道路。与此同时,都市圈发展迎来机遇,不同的边缘城市之间开始了网络式发展的新格局,边缘城市表现得不再边缘,甚至成为一些区域的发展核心。另一个对边缘城市影响较大的就是全国高铁格局的完善,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200多个县已经通高铁,对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超过了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超过了98%。但相关研究表明,高铁的开通对于一些具有人口规模优势的“县级市”有很强的经济带动效应,但对一些边缘县的经济增长效应并不明显,甚至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人口流失和产业流失。
因此,边缘城市面对机遇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各类挑战。例如,如何保持与核心城市的协同发展、如何解决人才、资金和创新要素向核心城市流失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
“解释城市”专栏由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戴跃华博士主持,关注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解释城市科学以及城市中人类行为动力学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探究利用前沿城市科学理论优化城市治理的路径和方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