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修复湿地、探究动物心底事……上海推进自然教育减少“自然缺失症”
城市中的人与自然如何链接?自然教育是关键环节。
10月27日下午,上海举行2023自然教育工作推进会。5家单位分享了开展自然教育的经验。除了常规的科普进课堂,上海还多途径打造自然教育场域,带领青少年走进自然观察生物,动手实践修复小微湿地、营造巢穴,发动“公民科学家”共同记录探索自然,并编写发放了许多科普公益手册。
10月27日下午,2023上海自然教育工作推进会举行。上海市绿化市容局 图
“生态修复+自然教育”新模式
在上海浦江郊野公园西扩区,有一片占地17000㎡的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它原本是生态公益林,2019年7月起,城市荒野工作室通过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对其改造,截至2022年12月,这里共保育上海乡土植物 300余种,昆虫50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9种,哺乳动物6种,鸟类85种。
城市荒野工作室负责人郭陶然说,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为自然教育创造了场域条件。自2019 年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建成以后,城市荒野工作室开发了以乡土生物(自然观察)、乡土生态(科学研究、职业体验)、乡土生活(在地文化、游戏手工)为主题的三大类自然课程。2020-2023年间,基地每年对外开设400余场自然教育课程,年服务约5000人次。
郭陶然列举了特色课程,工作室从基地的日常保育工作中选取一部分趣味环节供小朋友动手实践,如小微湿地修复、动物巢穴营造、龟类的发育情况记录、制作蜂巢招引装置等。
城市荒野的“生态修复+自然教育”模式也在向湿地公园、郊野公园、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场地推广。郭陶然说,2022年,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展馆外绿化改造,城市荒野工作室以“构建城市传粉昆虫栖息地”为主题参与了设计与施工工作。
打造在植物园里的自然课堂
上海辰山植物园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十余年来,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辰山不断探索“科普教育+”的模式,多渠道向公众普及植物专业知识。
辰山植物园园长胡永红介绍,辰山已迁地保护活植物1.8万种(含品种),华东野生植物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基于植物的收集、多样性展示、景观配置和科普设施,辰山建设了鼠尾草园、月季园、矿坑花园等二十多个专类园。
除了建设多层次的自然教育平台,辰山还打造了系列化的自然教育活动体系,譬如积极探索自然教育理论,3年发表10多篇科普教育论文;以精细年龄划分出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活动;打造园校联合的自然教育新模式,“校园植物课堂项目”已经拓展到长三角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院院长由文辉分享了高校在自然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华师大崇明生态研究院联合华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教育学院、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亦美育”教育创业团队等,已开展自然教育30余次,活动对象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并搭建了生态文明课程平台和体系。
首批10个自然教育学校公布
2020年8月28日,上海自然教育总校成立,上海市林学会公布了首批10个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旨在凝聚本土自然教育力量,推广自然教育,减少青少年的“自然缺失症”。
上海市林学会理事长钱伯金表示,近些年,上海初步形成了一批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品牌,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的“小植物学家”“自然笔记”“动物奇妙夜”“探究动物心底事”“生物限时寻”“暗访夜精灵”“蝶蝶不休”“植汇星球”等活动已成为上海自然教育的可持续主题品牌。上海还充分发挥现有的森林生态、公园绿地等资源优势,建立了以科学研究类、森林资源类、公园绿地类、湿地观察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类等为基本内容的自然教育体系,建立了多元化模式推进自然教育。
钱伯金称,接下来,上海将在推进自然教育方面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积极筹备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这次全国性的大会将在上海举办;二是发布上海自然教育行业团体标准;三是加大推进上海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创建力度;四是打造上海自然教育特色品牌;五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今年施行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确定每年11月为“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这也是推进自然教育的重要契机。今年的野保宣传月(10月27日-11月26日)期间,上海将举办“‘碳’城市森林生态,‘知’野生动物家园”科考活动、金海湿地鸟类多样性调查、植物园一日导赏、生境花园故事会、昆虫标本展览等系列活动,并将于11月26日发布最新的上海“貉口普查报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