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手杰作》:“本故事纯属虚构”

曾于里
2023-10-30 15:0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注:本文有剧透

电影《二手杰作》一开篇,有个很重要的提示语,“本故事纯属虚构”。因为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父子“代笔”的风波,或许会让一些人联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疑云。电影可能很怕观众联想,但也怕观众不联想——毕竟这种联想本身足以构成一种噱头,促使一部分人走进电影院。

《二手杰作》海报

有必要对此先做个澄清:《二手杰作》是讽刺喜剧,只是它并非基于现实生活某个原型进行的创作——虽然可能进行了本土化的“融合”。电影改编自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这部上映于2009年的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父亲给儿子代笔创作的故事。《二手杰作》也在片尾注明了这一改编信息,只不过一些未看过原片的观众,难免以为《二手杰作》一定是在影射一些什么。

电影改编自《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

到了知天命之年的高中语文老师马寅波(于和伟 饰),遭遇颇为严重的中年危机——人到中年,一事无成。马寅波一直梦想成为一个作家,可多年来到处给出版社投稿,收到的只有退稿信。

马寅波(于和伟 饰)

本职工作也做得很平庸,课上得一般,不受学生欢迎;钱赚得不多,住的还是岳父买的房子。

家庭生活中,面对妻子潘冬妮(倪虹洁 饰)的需求时,身体已经“挺不住”了,面临着“永别了,武器”的危机。

潘冬妮,左(倪虹洁 饰)

在父子关系上,马寅波将很大一部分希望寄托在儿子马墨(郭麒麟 饰)身上。他望子成龙,对儿子有殷切的期盼,也希望儿子能给自己长长脸。奈何马墨有些“呆”,高一已经留级两次了;更可怕的是,马墨喜欢偷拍喜欢的女生。

马墨(郭麒麟 饰)

原电影中的儿子是极端的色情狂,马墨已经被编剧弱化了,但仍然很难被国内观众接受,与其说马墨是青春期的情窦初开,毋宁说是性骚扰。郭麒麟接这个角色,真的是为戏“牺牲”,否则一点都不讨喜,而且还挺工具人。而马寅波护犊子的做法,想必会遭到一部分观众的大力批评。

故事的第一个重要转折,就是马墨引起的。他从外墙爬上女生宿舍楼,偷拍心仪的同班女生许思思(许恩怡 饰),一个不留神从高处摔下,陷入昏迷状态,有成为植物人的可能。马墨为何摔下,成为学校议论纷纷的话题。

许思思(许恩怡 饰)

面对儿子“耍流氓”的嘲讽,马寅初面子上根本挂不住,他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为了给儿子、更是为了给自己有一个体面,他杜撰了儿子的遗书,毕竟“举世混浊唯我独醒后的自杀”比“耍流氓摔下来”要好听得多。

阴差阳错,马寅波在代笔遗书中给儿子塑造的那个睿智、忧郁、不为世人所理解和接纳的天才少年形象,击中了时下人们的需求,马墨迅速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时代的风云人物。马墨的“作文”(实为马寅波的作品)在学校里广泛传阅,敏锐的出版商人捕捉到了商机,出版了马墨的作品集《少年的你去哪了》,成为销售过百万的畅销书。

于是,儿子“死”了,爸爸“红”了。

马寅波上各类节目宣传儿子,实则是宣传自己的作家梦。

马寅波沉迷在这一幻梦中。儿子的走红,终于让他过足了一把作家瘾。他默默写作了二三十年,就是希望作品能够出版,能够拥有读者,能够被“慧眼识珠”,他“间接”实现了这个梦想。

在原电影中,儿子是真的死去,《二手杰作》的核心改动是,儿子活着,并最终醒来。马寅波要儿子继续把这出戏唱下去,清醒的潘冬妮却让儿子向全网官宣:自此封笔。

不想作家梦破灭的马寅波,认为没了马墨的光环,依靠他自身的实力,也能够一炮而红。他执意要出书,哪怕自费出版也要证明自己的实力。

现实给他泼了冷水,假若没有“马墨的父亲”这个噱头,他谁也不是,没有什么媒体出席他的新书发布会,也根本没什么读者去购买他的书。他疯狂地在砸钱去买销量、买豆瓣好评,终于把自己的书炒作成排行榜的第一名,却也在这时遭到工商局的调查。马寅波进入“疯癫”的状态……

马寅波“自产自销”

原作中父亲终究爱儿子大过于爱名利,他最终接受了儿子的不堪,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但马寅波自始至终爱自己、爱名利,他不惜踩着儿子往上爬。由此,《二手杰作》的主体剧情,可以概括为“马寅波的作家梦”,它所要讽刺的是马寅波这一类人——陷入偏执状态的半吊子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当然不是贬义词了,但半吊子文艺青年是。他们书读得不那么多、才华不是那么够,但非常自信,这种自信让他们在心理上处于一种优势地位,睥睨众生,半吊子文艺青年经常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清高得很,所有不仰慕他的人都会被扫入“庸众”行列。

你真以为他们有那么爱文艺?那也不是。他们爱的是文艺赋予他们的那种特殊性——因为他们很文艺、世人能够给他们差别对待,比如高看他们一眼,满足他们的虚荣感。换句话说,他们看似清心寡欲、一心向着艺术,实际上比谁都在意如何去将文艺换算成他们所在意的东西。比如名利,比如他人的认可或爱慕。

可惜,半吊子文艺青年的粗浅本质,很容易识破,他们大概率是没有办法心想事成了。这种怀才不遇、愤懑不平就会转化为怒气,仿佛全世界都在跟他作对,半吊子文艺青年十有八九都成了大愤青。

马寅波就是个半吊子文艺青年。有点才华,还不够出书。儿子“死”了的意外,让儿子的作品成为畅销书,让他以为蒙尘的才华终于被世人所见识了。他陷入偏执的自信状态,完全看不清自己几斤几两。

马寅波给自己的书刷好评

电影倒也是给了马寅波出路:放下虚荣,看清自己的斤两,与自己和解。这世上真没那么多被埋没的梵高,多点谦逊从来不是坏事。

电影讽刺的不仅仅是马墨,还有“世人”。学校里从老师到同学翻转的态度,是“拜高踩低”的生动演绎;社会公众对热点的盲目追捧,也催生了一系列迎合热点的怪现状。

电影更是大力讽刺了文化圈的众生相——这部分几乎是电影的本土化原创。

有文艺青年圈层的。比如马墨暗恋的女同学许思思,做着文艺的幻梦,但她半吊子的才华都没有,她对世界的认知大抵就是青春疼痛文学的水平,“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她认为会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孤独天才少年来将她宠爱……看着她入戏深的样子,总感觉马寅波的衣钵有了继承人。

许思思“入戏”也很深

豆瓣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也不低,在电影的语境里,豆瓣上驻扎着一堆许思思这样的人,豆瓣小组“永远年轻 永远热泪盈眶 永远在路上”一出来,嘲讽意味确实拉满……

有传媒出版圈的。媒体听风就是雨,跟风报道;发布会媒体不来怎么办、评论人好评不给怎么办,给红包啊,马寅波以“窃不是偷”的逻辑解释,这是“为了文学请客吃饭”;出版社社长(冯雷 饰)实则是唯利是图的大商人,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炒作的机会,包装完忧郁少年后,炒作起了陪酒女;字数不够出书怎么办,“字大行稀”来凑……

出版社社长(冯雷 饰)

还有文艺评奖圈的。这部分内涵意味就有点重了。马墨参加一个青年文学大赛的征文,在评委们的啧啧称奇中进入了总决赛,然而他在总决赛中缺席了(还在病床上躺着呢),虽然没能拿到大奖,却也拿到了最大的风头……

为了文学请客吃饭

作为宁浩监制、坏猴子出品的讽刺喜剧,《二手杰作》的意义在于接续了宁浩的讽刺喜剧创作脉络。市面上喜剧作品虽多,但火力全开的讽刺喜剧的确不多,应该多多鼓励这类创作。讽刺喜剧容易得罪人,也有太多东西不能讽刺——但讽刺喜剧的要义,恰恰在于讽刺这些东西。

《二手杰作》当然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地方,但电影多少还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得劲。一方面,从原作表达到本土化改编的过渡还不是很圆融,从“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变为纯粹的讽刺并非不可,但结局的和解也就显得轻飘飘,与此前剧情的基调有些脱离,显得别扭。还不如一黑到底。

另一方面,电影所要讽刺的人与现象,在十年前还比较有杀伤力和指涉性,在今日文艺青年被无差别贬低、传媒出版界影响力式微且在夹缝中生存的背景下,电影的一通嘲讽多少有点挑软柿子捏的意味。

《二手杰作》是讽刺喜剧的小试牛刀,这一类型还有无限广阔的上限。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