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育资源|大名“鼎鼎”的大克鼎

2023-10-30 16: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石器时代,鼎就是最重要的一种食器。青铜时代,鼎的功能逐渐发生变化,成为王权的象征和国之重器。时至今日,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中还能看到鼎的影响。破解鼎的密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文明礼仪。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西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之一。本期教育资源将带同学们走近大名“鼎鼎”的大克鼎,并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适用年龄:

6—11岁(分两个不同年龄阶段)

课程目标:

1.了解鼎的基本形制,知道鼎的功用。

2.搜集青铜鼎和其他青铜器的图片,感受中国青铜时代的成就。

3.(适用6—8岁)通过动手体验,加深对上述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艺术想象力。

4.(适用9—11岁)学习关于鼎的成语故事,初步理解鼎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PART.1

什么是鼎?

《说文解字·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的器腹外鼓,容量较大;上面有两个耳,便于移动;下面有三足或四足,方便加热,是一种集烹煮和盛装食物功能为一体的器物,非常实用。

鼎是中国古代沿袭时间最长、器形变化最多的炊器之一。最早的鼎是出现在距今9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陶三足锅、三足釜演变而来。从考古材料来看,新石器时代陶鼎已经成为黄河流域分布和使用最广的一种食器。

大汶口文化彩陶鼎

新石器时代

上海博物馆藏

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出现,大约4000年前,出现了最早的青铜鼎。此后,鼎逐渐成为了祭祀和宴飨等场合最重要的青铜礼器。青铜时代之后,鼎这类造型的器物也依然存在,只是用途发生了变化。

由于鼎的使用时间较长,在不同时期器型的变化也较大。鼎的基本器型有两种:圆鼎和方鼎,圆鼎两耳、圆腹、三足,方鼎两耳、长方形器腹、四足。

郑虢仲悆鼎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员方鼎

西周昭王(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孙鼎先生 景俊士女士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PART.2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潘达于女士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大克鼎于清光绪年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1951年由潘达于女士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它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并称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也是目前发现有铭文的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两件之一,至为珍贵。

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的西周时期。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克”,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王的命令。铭文内容分为两段,一是克对其祖师华父的称颂,二是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

大克鼎铭文拓片

PART.3

大克鼎的纹饰

欣赏一件青铜鼎,除了欣赏它的造型雄伟、铸造技术高超,我们也可以从美学的角度,走进中国古代青铜的艺术世界。

大克鼎的口沿下饰有三组兽面纹。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主题纹饰,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动物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有兽角、兽目、兽眉、兽耳

兽嘴等。各个时期的兽面纹形象也有所不同,大克鼎上的为变形兽面纹,除了一双眼睛,兽脚、兽嘴、兽眉都是非具象的,这也是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纹饰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大克鼎上的兽面纹

大克鼎的器腹是宽阔的波曲纹,这种连绵流畅的带状纹饰非常粗犷,具有雄浑磅礴的气势,和商代青铜器纹饰精美细腻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也标志着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建立了自己的特色。

大克鼎上的波曲纹

接下来的两个版块,第四部分手工体验建议6—8岁,第五部分阅读思考建议9—11岁,请自行选择需要的内容。

PART.4

手工体验:设计一件“青铜鼎”

(适用6—8岁)

手工体验分为三个不同的难度阶段,旨在带领儿童逐步理解青铜纹饰创作的基本手法,了解青铜纹饰和青铜器的关系,探索数千年前先民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的艺术世界。最后,设计自己的青铜鼎,学会主题作品的综合性创作。

热身活动:青铜纹饰“进化论”

准备材料:A4纸、铅笔

学习目标:培养感知力、分析归纳以及联想能力。从了解青铜纹饰的演化,体会其艺术风格;通过对比不同的艺术形式,感知艺术的内在共性。

活动步骤:

(1)下载,打印在A4纸上,注意单面打印。

(2)跟着步骤引导,在空白处画出抽象半形态和纹饰最终形态。

活动一:给青铜鼎设计“新衣服”

准备材料:A4纸、双面胶/胶水、剪刀、水彩笔

学习目标:培养模仿以及鉴赏能力,通过进阶式的活动,开发想象力。

活动步骤:

(1)下载,打印在A4纸上,注意单面打印。

(2)用剪刀把青铜鼎和喜欢的青铜纹饰按照轮廓剪下来。

(3)按照模版,在印有青铜鼎的A4纸上,用剪下来的纹饰排列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4)从排列好的纹饰中选取一个出来,其余的纹饰在后面涂上胶水或者贴上双面胶,按照之前排列的位置贴上。注意一个一个贴哦!

(5)确定粘牢了之后进行上色,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自由创作。

活动二:创造属于自己的纹饰吧~

准备材料:A4纸、水彩笔

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其他青铜器,尝试归纳青铜纹饰的特点,在模仿的基础上,设计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提升创作与表现能力。

活动步骤:

(1)通过PC端或移动端访问上海博物馆官方网站线上展厅(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m/display/gallery),浏览中国古代青铜馆,仔细观察青铜器上的纹饰。

知识链接:

除了兽面纹和波曲纹,青铜器上还有许多或神秘庄严,或繁复瑰丽,或简洁明快的纹饰,它们不仅装饰了青铜器,也是当时铸造工艺和艺术审美的体现。

快来看看还有哪些纹饰,并在线上展厅里找到它们的身影!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图片

(2)下载,打印在A4纸上,注意单面打印。

(3)在印有青铜鼎轮廓的A4纸上,按层设计自己的青铜纹饰。建议参考前文青铜纹饰图片和热身活动中的纹饰演变进行想象。

(4)给空白部分上色,让青铜鼎看上去更加完整。

PART.5

中华文化中的“鼎”

(适用9—11岁)

青铜鼎是烹煮和盛放肉食的器皿,也是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最主要的青铜礼器。

青铜器的使用与中国青铜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在祭祀和贵族间的宴乐等场合,都可以看到青铜器的身影。一些特定的青铜器,比如鼎等,逐渐成为了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西周中期以后,鼎的使用制度化,通常以奇数组合,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按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可使用的列鼎数量不同: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相对应的,鼎中盛放的肉食数量和种类也不同,如天子九鼎中的食物分别为牛、羊、豕、鱼、腊、肠胃同鼎、肤、鲜鱼、鲜腊。

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鼎被后世认为是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器物,最早的天下一统的权力观念就与鼎有关。相传大禹将全国分为九个州,并广收天下青铜,熔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鼎也成为了国之重器。

汉语里有许多关于鼎的成语,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与象征意义。比如:

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国君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毛遂自告奋勇提出去楚国,并说服了楚王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由此发出感慨:“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今天,我们用“一言九鼎”形容言辞极有分量,能起到重大作用。(发现了吗?这也是成语“毛遂自荐”的出典)

问鼎中原——出自《左传》:周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在周王室附近,借着朝拜周天子的名义,楚庄王向王孙满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被王孙满回击天下在德不在鼎。此后,人们将企图夺取天下称为“问鼎”。

染指于鼎——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进献了一只鼋给郑灵公,公子宋和公子家去觐见,路上公子宋的食指自己动了,并说自己手指抖动就一定能吃到美味。郑灵公知道后,在吃鼋的时候把公子宋召来却不给他吃,公子宋一怒之下将手指在煮鼋的鼎中蘸了一下品尝味道。郑灵公发怒要杀掉公子宋,结果公子宋先把他杀了。今天,“染指于鼎”被用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发现了吗?这也是成语“食指大动”出典)

三足鼎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末楚汉相争,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韩信,就劝他自立为王,和刘邦项羽“参(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韩信因刘邦待他甚好而拒绝了这个提议。今天,“三足鼎立”被用来比喻三方面像鼎的足一样形成稳定的对立局势。

除了以上三个成语,还有许多含有“鼎”字的成语。你知道多少?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参考答案。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大名鼎鼎、鼎力相助、人声鼎沸、春秋鼎盛、钟鸣鼎食、革故鼎新……

交流与讨论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语言当中,还能见到不少“鼎”的影子。说说你印象中还有哪些和“鼎”相关的内容,分享你的理解。

参考资料:

1.《艺术与历史——上海博物馆文物读本》

2.上海博物馆“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相关微信推送

更多博物馆艺术教育资源

课程编写丨杨烨旻

手工设计丨陶璐、胡筠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原标题:《教育资源|大名“鼎鼎”的大克鼎(含有趣的手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