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时隔20年重回“打开天空”:看当代艺术的变与不变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3-10-28 09:0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10月27日,“‘迭代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在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由政府主办的公立当代美术馆,可谓开风气之前,也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参与者。2003年12月28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打开天空”。20年后,“打开天空”项目中的28位参展艺术家再次回到美术馆现场,通过文献与新作的并置对话,呈现20年的动态变化,回应当下的艺术现象和思潮。

“‘迭代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图为宋冬的作品《再吃城市》和尹秀珍的作品《同舟共济》(墙上)

在2003年对于开馆展“打开天空”的报道中,有媒体提出,“美术馆的开业展得符合四个条件、大场面、大牌、新气象,以及在有限的预算内做到前三条。”20年后,回顾这场展览,即便以现在的标准看,“打开天空”依旧是成功的。

2003年的“打开天空”呈现了36位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其中当时已经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就有16位;而且展出的几乎都是2003年的新作,首次亮相的占一半。当时《艺术世界》报道的最后,指出“想做好一个美术馆比办好一次开业展难得多,展览、典藏、教育、研究四者缺一不可,成功的开幕展只能生效一时,打开天空只是一个开端。”

2004年2月号,《艺术世界》对于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展的报道。

20年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有过众多高光时刻,也经历了沉寂和低谷。“从美术馆的角度,希望‘迭代’;能概括美术馆本身和美术馆所在的艺术现场甚至时代的状态——一些过去‘翻篇’了,一些内容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此次展览策展人曾玉兰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时说,“‘迭代’希望的是能从‘个案’的视角去概括和揭示20年的变化,这个‘个案’指的是展览邀请了20年前参加开馆展的同一批艺术家,一样的艺术家在20年间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他们的变化又与整个的当代艺术的生态和变化关联。所以,此次展览以一种相对客观的视角,希望观众自己能在其中发现20年间当代艺术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避免以一种权威化的姿态去叙述。”

2003年,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打开天空”中,刘建华作品《可延续的梯形风景》。

以新旧作品对话感知变化

在展览现场,刘建华作品《可延续的梯形风景》依旧摆放在20年前的位置,时间也一下子回到了20年前。这是“打开天空”展览的原件,甚至木架子也是为当时展览特别定做,且一直在艺术家身边保存完好。展出的新作《痕迹之形》一件装置作品的局部,依旧使用了陶瓷材质,但造型趋于抽象。“《可延续的梯形风景》在2003年展览后,就没有展出过。”刘建华说,“此次新旧两件作品跨度正好20年折射出艺术创作的变化,可以感受到时空跨度,也请观者自去体会和想象。”

2023年,“二十周年特展”中,刘建华作品《可延续的梯形风景》,右后为2022年的装置作品《痕迹之形》的局部

此次展览集合了开馆展36位艺术家中的28位,除了极个别的艺术家之外,馆方都发出了参展邀请。但经历了20年,有些艺术家如今已经不再从事相关的创作,他们考虑再三后决定不参展;也有几位艺术家因为没有合适的作品或身体原因没有参加,还有一位艺术家已经故世。“我觉得每位艺术家都对这个展览倾注了特殊的情感,我们非常感激这些参展艺术家。”曾玉兰说,“28位艺术家都按策展想法提供了早期的文献和近期的新作,所以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展览现场。同时也是一个回应20年历史的展览,所以缺席的艺术家们仿佛在场,而在场的艺术家则会以新旧作品的对话让我们感知到他们的变化。”

2003年,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打开天空”展览现场,后为张晓刚的作品

2023年,“二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左至右依次为丁乙、李山、张晓刚作品

在美术馆三楼,尹秀珍的作品也在2003年开馆展的位置,甚至连悬挂作品的部分挂钩都是当时遗留下的。2003年的作品名为《紧急逃生》,使用了民航飞机的安全指南图像制作了12幅窗帘。当时的作品基于“911事件”后,世界进入了反恐时间。 2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仍然面临着各种共同的紧急状态。此次作品名为《同舟共济》,依旧使用了安全指南的底图,却在追求高像素、高保真的今天,使用了模糊的图像,使作品抽象化。“但如果拍一张图片,你能够清楚地看到大家处于一艘救生船上,但是视觉上却是模糊的,这也是一种关系。”

2003年,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打开天空”中,尹秀珍的作品《紧急逃生》。

而在三楼展厅中,最为醒目的无疑是宋冬的作品《再吃城市》,也是对其开馆展《吃城市》的一次复现。“这是我做的第29座城市,这件作品在过去20年中一直持续,但每次在不同的城市中呈现会有所不同,观众‘吃城市’的反应也会不同。”这也是宋冬首次在同一个场景下再现“吃城市”,相比20年前,呈现出更大的场景,也加入了带有历史痕迹,以及个人与集体记忆的家具。“时隔20年,世界和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与旧的更替、城市化的扩张、世界格局的巨变,以及正在进程中的世界新秩序的建立,都成为《再吃城市》的背景。”宋冬说。

2003年,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打开天空”中,宋冬的作品《吃城市》。

在展览现场,宋冬拿出了2003年拍摄的照片,当时多伦现代美术馆的窗外的景致与如今已然有了变化,城市更是日新月异。窗外远处驶过的轻轨(地铁3号线)与作品场景构成对话,也显示出城市的步履不停。在展览开幕后,这件作品将进入另一个阶段,这座由艺术家和志愿者共同用甜点搭建了四天的乌托邦之城,以被食用的方式摧毁、坍塌。建造、摧毁、重建,让人想到了历史上几乎所有城市的经历。

2023年,“二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观众正在“吃”由甜点搭建的“城市”。

2003年的《东方早报》将“打开天空”展览概括为“以多种载体表现‘城市’这一主题。”如今看来,对城市的探讨依旧具有意义。

2003年,《东方早报》上发布的“打开天空”展讯

重返现场,看20年的变与不变

在展览开幕同日举行的座谈会上,各地参展艺术家像是老友重逢,回忆2003年的场景,生出不少感慨。“20年前,当代艺术被称为前卫艺术、实验艺术,是没有空间展示的,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建立,是首次将当代艺术作品放入中国大陆的美术馆空间。”艺术家施勇说。

2023年的展览中,展出了2003年施勇展览作品的方案,并播放着当时施勇与部分参展艺术家的对话。

在场艺术家也谈及,2003年参加巴黎蓬皮杜中心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时,为了省钱,多人挤一间住的场景。那么,20年前这些艺术家先锋,而现在他们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权威的,这种变化是否影响他们艺术创作?

对于这个问题,曾玉兰认为。这取决于艺术家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如果他始终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艺术家,就不会停止探索和实验的脚步。艺术家应该是知识分子的角色,需要始终保持着一种谨慎思考和自我反思。“所谓的‘功成名就’是外部给予的,是艺术家自己无法控制的。但如果艺术家将自己定义为权威、标杆、成功者,那么也就脱离了艺术家的本质,结果就是停止探索和思考的脚步,作品也会相应地受影响,而未来也必然会遭遇瓶颈与危机。”

2023年展览现场,史金淞作品《未来诗学研究·竹谱》

在展览中,张培力一直是录像艺术的实验与探索者。在展览中,2003年的参展作品《祝你快乐》和相对较新的作品《正面拍摄的公寓》并陈,观众能看到艺术家持续保持着以录像艺术的特质切入公共性话题的敏感度。徐坦也提及,“要一直做学生”。

展览现场,张培力2003年的参展作品《祝你快乐》(左)和相对较新的作品《正面拍摄的公寓》(右)

“对于此次参展的艺术家,无论商业上成功与否,我们要感谢他们对于我们这类非营利机构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从美术馆的角度,这次的展览呈现的是一个相对客观的现实:商业上的成功,恰恰也反映了艺术生态的变化,让我们思考20年前与当下的不同。”曾玉兰说,“这次展览里也有一些艺术家按通常的标准不是很成功,没有很大的名气,甚至一些艺术家可能连身份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向,这也是一种现状。我们不会绕开这些‘不成功’的艺术家和负面的问题去呈现一个‘群星云集’的华丽的大展,这也是多伦现代美术馆作为机构的一种态度和立场。”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大事记

28位艺术家艺术创作发展路径的不同切面,展现他们所共同关联的中国当代艺术在2003 至2023年这二十年间的生态与变化。展览也呈现了机构自身历史的二十年,编织中国当代艺术的微缩景观。多伦现代美术馆以活力、感召力,把艺术家们重新聚集一堂、重返现场何尝容易。

2023年展览现场,杨振中作品

“‘迭代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参展的28位艺术家是:李山、沈少民、隋建国、胡介鸣、李路明、徐坦、张培力、张晓刚、杨千、周啸虎、翁奋、丁乙、刘建华、沈也、施勇、尹秀珍、朱加、王友身、颜磊、宋冬、杨振中、史金淞、王兴伟、金江波、刘韡、向利庆、徐震°、梁玥。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2024年2月28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与“迭代20”主题有关的讲座和公教活动。

    责任编辑:徐明徽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