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繁华”:一周城市生活

陈虹静雯 周叶飞 王越洲 陈鑫培
2023-10-27 17:36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今年是上海都市化180年。1843年,随着《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的签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启了从普通沿海县城迈向国际性现代城市的历程。在上海开启现代化的最初阶段,这座城市经历了怎样的起伏?生活于其中的上海人又是如何应对这种发生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改变?

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书写中找寻答案。美国历史学者叶文心的专著《上海繁华:经济伦理与近代城市》(后文简称《上海繁华》)近期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聚焦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通过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与现代百货业,生动描绘了上海城市中产、商业精英以及普通小市民如何以各自方式参与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叶飞。周老师长期关注城市媒介史,媒介理论等领域,他将结合《上海繁华》,带领我们一同探究都市文化的物质取向如何以“媒介”之姿,影响甚至塑造了现代上海的时空与市民生活方式。

(本期主持:陈虹静雯)

近期回顾

朝向“物”本身:近代上海城市的界面

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关上海城市的书写也不会千人一面。上海不是实体的、本质的,而是“层累”着的叙事,现如今这点似乎也不必太过于强调了。新出的《上海繁华:经济伦理与近代城市》,无疑又为上海的叙事,增加了一层新的质料。

“繁华”一词,在本书的落脚点是现代性,更确切说是上海的现代性,这种立足于独特“地方”的现代性当然是另类的、异质的。通常,我们对于现代的把握,是立足于时间的,比如彼得•奥斯本在《时间的政治》中就认为,“现代性是某种形式的历史时间,它把新异(the new)当作不断自我否定的时间机制的产物”。将历史一分为二,新与旧彼此对峙,学术写作向来不缺这种二元的思维方式。在本书中,叶文心却用一种去时间化的方式来结构整体的框架。粗一看,《上海繁华》书中的每个具体章节,各自独立处理具体的论题:上海的“奇观”、钟表对于城市生活的规范性、印刷资本主义以及新的经济伦理的出现等。这些论题单独可以成篇,彼此似乎缺少一种逻辑上的递进。因此,或可以这么说,叶文心对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书写,与其说是立足于时间,毋宁说是偏向于空间的。正是通过这种空间并置的手法,拎出来了近代上海的“城市性”的不同侧面。或许,这也提示出,近代中国的历史经验而言,城市之走向“现代”,出现一个“断裂”的历史时间样态,同时也需要有一个“空间”的逻辑。正如邓津华所说,与其将现代性简化为趋新的时间概念(力求反对“旧”),毋宁将它界定为“空间移动”,尤其是外缘、前沿、边疆以及“中介区域”。

2023年,从浦东隔江眺望浦西,海关大楼屹立外滩。叶文心称“上海江边的主地标是海关大楼顶上的巨大时钟”

上海恰恰就是这样的“中介区域”,在近代都市的演进中呈现出自身的“奇异”。这种“奇异”,首先体现在物质的层面。叶文心在书中着力所描述的“物”,如电灯,海关大楼的自鸣钟、四大百货公司等,至今还作为历史遗存,成为一种商业奇观。她以这些“物”为线索,以相面学的方法,串起近代上海的立体多面。《上海繁华》从写作上是朝向都市的各种“物”的,“把上海的物质建设考虑在内”。书的第一章标题是“唯物主义”,写作重心落在物质文化层面,不言自明。都市研究中的物质文化取向,实质是要处理“物”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本书中,电灯、照相机、印刷机等技术物不再是“使用与满足”的对象之物,而是具有某种调节时间、空间的特别能力。所谓的“唯物主义”,既是一个视野、角度,同时也是一个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有关的问题。上海都市空间的形成,人的交互往来的机会与方式,城市的商业精神和经济伦理,都跟这些技术物的调节有关。而上海也不再是“各种事件的发生地,只是个地名,没有特殊的内涵”,而是与各种“物”处在共创共生的关系中。

2023年,南京西路,一辆上海观光巴士满载游客

关于上海的历史书写,也可以理解为城市的指南、导引。沿着叶文心的笔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浦江边的主地标海关大楼的时钟。海关+时钟的组合,最能揭示出上海都市独特的空间性与时间性。海关带出来的空间叙事,是海洋性的,近代中国读书人热议的“海通”,构成了中西联系的具体联结。近代中国的轮船航运体系创造了流动性,将沿江、沿海地区带入由航运所开拓的世界网络。从海洋看出去的上海,背后还有一个全球都市网络关系,而之前人们更习惯于从运河(内河)的视野去理解上海。看待上海的立足点变化了,城市的空间版图也就开始了重塑。时钟则在时间层面,构筑都市上海的全球性。标准化的、全球统一的时间,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力量。格林威治时间的降临,传统中国“天干地支”的计时方式就此被打破,“大自鸣钟矗碧霄,报时报刻自朝朝。行人要对襟头表,驻足墙阴仔细瞧”,城市时空也正是在时针的“滴答”“滴答”声中,逐渐被祛魅,被理性化,效率、节奏、纪律等现代城市精神应运而生。

2023年,在浦东滨江绿道散步的市民能够听见对岸海关大楼的报时钟声

除却“黄浦滩头”,南京路以及位于这条街道的四大百货公司是上海“都市风景线”中最为绚丽的一道。叶文心用“视觉性”这个关键词来拆解上海的城市地景。玻璃橱窗、霓虹灯等视觉技术营造感官刺激,引领物质消费,甚至是激发起一种崭新的消费主义。上海城市就是媒体城市。叶文心提醒读者,上海所以能够“繁华”,要特别注意“电”这种媒介。作为媒介的电光会重塑它所触及的生活形态、改变社会的时空经验,甚至重构现有的社会文化组织模式。甚至,上海摩登的“夜生活”也是因电而兴。1933年,一位《申报》的作者写道,一切赞美都市上海的文字,莫不以夜为中心,而人们之所以赞美夜,多半不把夜当作夜,而是在“在夜间求画”,相当程度上乃是依靠大街上的霓虹灯所造成的效果。上海的夜晚,是“以人工为骨子的”。现在的上海,依然是如此。

当然,《上海繁华》讲海关大楼的时钟,讨论南京路的都市景观,重点落在公共生活的范畴,它同时还讨论个人的职业、婚姻、家庭等问题。私人领域的变化,还跟上海发达的印刷产业勾连在一起。比如,叶文心在书中讨论了《生活》周刊、《读书生活》等杂志如何构建现代生活的伦理;印刷媒介如何中介“公”与“私”进而激发个体行动,如此等等。报纸期刊、电话电报等媒介,既是一种联结,构成了“社会如何可能”的特定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断开,比如像印刷技术就容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插入一段距离,这种距离使得城市中的人得以更加“客观”地处理人际关系,给自己以及他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据说,上海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在意边界感,平时不太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吃饭,这种独特的城市生活形式,是不是跟近代上海印刷媒介特别发达的历史处境有着几分关系呢?

(文/周叶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目前研究兴趣聚焦在城市媒介史,媒介理论等领域;图/陈虹静雯)

本周主题推荐

书|《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近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间(1843-1949)》

本书为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之一,选取了1843-1949年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几种典型类型,如公园(包括租界公园、开放性私园)、戏园、电影院、游乐场、咖啡馆、跑马场等,叙述其沿革兴衰的历史过程,或考察其内部组织形式、日常经营方式、功能,着重探讨其与上海城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书|《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

本书是阿兰·科尔班分析、研究了19世纪约1万起与钟有关的事件后取得的成果。作者发现这些不寻常的事件背后存在着一个社会秩序和权力的体系。“钟”正是这一体系的一个结点,它支配乡村生活的节奏,确定其空间范围,决定集体和个人的身份,表现人们对土地的依恋。钟声构成一种语言,建立了一种交流系统,个体之间、生者和死者之间业已消失的联系有赖于“钟”得以传达和重建。

书|《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

本书对1876年至1937年间西方印刷技术取代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的印刷文化和印刷商业向印刷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书中通过详细的文史资料介绍,将印刷文化与图书史、社会史、技术史与商业史结合在一起,从技术的发展、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以及出版业的变迁角度,揭示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有选择地采纳西方印刷技术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同样地,上海的资本主义印刷业之所以能在晚清民国年间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商业制度与行业组织的发展,尤其是那些与印刷和出版相关产业的发展。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展览|迭代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特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市集|淘书乐·樱花谷旧书市集

详情请关注 上海书展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陈蝶仙与中国化妆品帝国的诞生——《美妆帝国蝴蝶牌》书籍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图书馆信使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丨掩藏在丰记米号里的“电台烈士”

详情请关注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丨第五届IDPA无像摄影样书奖展

详情请关注 无像Imageless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不眠的剧场

详情请关注 CCVA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廖国核:金矿,雷鸣般的烟雾

详情请关注 没顶美术馆 MAM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狂人日记

详情请关注 Mao Space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无题》——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首届视觉艺术项目

2023年11月1日至11月26日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989弄今潮8弄1号楼2层3层

北京·分享会|“灼热的档案:档案人与档案库”系列

详情请关注 UCCA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王健个展《入迷》

详情请关注 頌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深圳·讲座|保护历史地名 寻根深圳文脉

详情请关注 深圳市地名学会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好奇“喵”园:握手302十周年展览

详情请关注 握手302微信公众号

武汉·展览|第七届武汉设计双年展:老城·新生——独立设计师新生代新力量

详情请关注 麦小朵微信公众号

南京·漫步|所谓浦口:寻踪浦子口城

详情请关注 四方当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桂林·分享会|古人的藏书、读书与生活

详情请关注 山水阅读nReading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空间·技术·方式·思维:公共雕塑的责任与路径

详情请见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在线直播|阮仪三教授城市保护思想研讨会

详情请关注 亚太遗产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