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书画院呈现“公园+”:在城市园林中看岁月变迁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2023-10-28 12:1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上海,是中国近代公园的发源地 之一。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公园是一种文化、一种风格、一个时代见证。而在海派绘画中,“公园”也是经常被描绘的主题之一。

澎湃新闻获悉,10月27日,“公园+”--2023上海书画院作品展在上海文联开展。此次以“公园”作为沪上少有的创作专题,上海书画院从不同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角度深入探讨与精选,邀请上海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围绕这一主题参与实际调研、写生与创作,完成八十余件书法、绘画、篆刻作品。

萧海春 九峰三泖图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按照公园发展时间轴,此次展览共分“范式、租界、公共、守护、微园”五个篇章。“展览从传统的江南古典园林开始,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古典园林背后的经济与文化;上海开埠后,有了由民营企业家的私家园林而改建的公共花园;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结合西方经典样式与江南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公园;改革开放后,建设了‘公园城市’营建的保护古树名物、加强生态公园建设的主题性公园;再到近年来,为了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而建造的微园。”此次展览策展人徐旭峰向澎湃新闻介绍,这些公园和作品本身,不仅仅是一次艺术“调研”成果展,也是一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指示践行。

陈翔 豫园 都市山林

丁申阳 草书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

丁一鸣  意写 和平公园 纸本设色

在“范式”篇章中,艺术家们描绘了醉白池、豫园、古猗园、曲水园、秋霞圃等五大古典园林,它们秉承江南古典园林范式,反映建园时期的上海经济、文化。它们曾是世家显贵的私家花园,经历百年沧桑,修园、兴园、废址、改造、修复,如今面向公众,成为上海市民和各地游客的心灵小栖之所。

朱新龙 古猗园

邵仄炯 古猗园

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树木苍翠,陈翔的《豫园·都市山林》和苏小松的《豫园夏深》刻画了豫园不同季节的古典之美;同一座古猗园,在朱新龙与邵仄炯笔下,又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鲐背之年薛邃老人笔下的秋霞圃园,一派天真之气扑面而来。

薛邃 秋霞圃园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人们的生活方式伴随着租界的形成也开始了中国近现代最早西化的进程。“公园”这一最早出现于西方供普罗大众愉悦的公共场地,无疑在上海有着最合适的仿效条件和生存的可能。上海的“公共花园”(现黄浦公园,1868年)、“虹口公园”(现鲁迅公园,1902年)、“法国公园”(现复兴公园,1908年)等相继出现。但这些在华租界公园一开始仅对外国人开放,在长达半个多世纪后,1928年才逐渐面向中国人开放。

齐铁偕 黄浦公园

近代公园开始在民族企业家的私园营造以及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下,呈现多种风格多种面貌的公园形态,公园也渐渐融入上海市民的生活中,这些地方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画家陈九笔下,人们正在观赏、拍摄着鲁迅公园的樱花雨;范奕彬则描绘了复兴公园的早晨,常常能看到市民排练演奏的场景。

陈九 鲁迅公园·樱花雨

范奕彬 复兴公园的早晨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这座中国现代化先锋之城,在中外交流与碰撞之下,积极改造公园,不仅保留西方经典样式,同时延续江南园林传统,孕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近代公园样式。同时,又将“人民”英勇刚毅的性格、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谦逊朴实的作风作为建园理念,朴素大方,庄严而不夸大,雄伟而又平易近人。

也是在这一时期,国画界引发了写生浪潮,人物、山水、花鸟画家怀着时代情怀走出户外,以手中之笔描绘祖国的山河风物。起初这种具有西方文化特质的公园,因文化的差异与绘画表达的不相匹配,显然与传统中国画难以媾和,并未成为画家的表现对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文艺方针引导下,新的文艺观念成为画家的行动指南,新生活、新题材、新笔墨的表现,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发展的新趋势。以公园为题材中国画的写生,才真正进入到画家的表现视域。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上海书画院青年画师张恒烟介绍,人才济济的上海中国画院在建院伊始,就组织画家到各地去进行写生。公园与园林写生就是这一时期写生中国画里极有特色的支脉,成为描绘城市建设、表现人民生活、记录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1959年4月12日,上海中国画院花鸟组的画师王个簃、张大壮、江寒汀和来楚生去龙华苗圃和西郊公园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同年11月4日,花鸟组的王个簃、张大壮、陈佩秋、朱文侯、来楚生、邓怀农、叶露园、侯碧漪、郁文华和张守成去人民公园写生。1958年到1959年频繁地去往公园写生,把公园作为“上海风貌”的一部分的重要原因是为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的主题创作做准备。

顾村言 大观园

“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在时代美术的召唤与需求下,在上海中国画院老一代画师的身上有着历史使命的卓越体现。本次展览也是对如陆俨少、贺天健、俞子才等老一辈艺术家,深入基层生活,图绘人民公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策展人徐旭峰说。

王小燕 上海人民公园

上海人民公园、绍兴公园、西郊公园、大观园……这些小小的公园朴素大方,庄严而不夸大,雄伟而又平易近人,体现着上海的城市性格,也体现着城市设计师们在上海近代公园中寻访中国造园精神。在很多上海市民的记忆中,一甩绿塑料筹子或一扬月票入园,能让父母陪着去公园玩,是少年时期特别开心的事。

毛宇佳 上海滴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朱忠民 古钟园

改革开放之后,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上海掀起市政建设最高潮,“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上海努力让“公园城市”建设真正“合民心”。城市公园既是空间的文化形式,也是自然的文化形式。既保护,又兴建。这些公园重新定义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上海“人民城市为人民”最佳样本。在扩大“绿肺”,加强生态公园的建设同时,保护古树名物,营建专题公园,如辰山植物园、西沙湿地、世纪公园、静安雕塑公园、广富林等等。

何曦 崇明东滩湿地公园

邵琦 梅陇休闲园

在“微园”篇章里,可以看到上海的“千园工程”图景,上海正在逐渐变成公园中的城市。商船会馆花园、丽波花园、浦东古腊梅园、古北口袋公园……这些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以“公园+”、“+公园”探索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破墙融合,营建了市民家门口的小型绿色公共空间,使得春夏花路、秋季彩林、冬季闻香,触手可得,方寸间凸显巧思,移步间别有洞天。

张渊 闵行区第一家公园上海红园

樊明龙 商船会馆花园

策展人徐旭峰介绍,本次展览艺术家所描绘的公园,大多选取与其自身成长经历相关,或是居住地附近非常熟知的公园,因而在客观描绘公园图景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个人情感的表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展现上海公园特色,体现风俗人文。

此外,本次《“公园+”——2023上海书画院作品集》的展览画册不仅是常设的展览集锦,更是一本沪上市民的“实用型绿地攻略手册”,附录部分附上艺术家精选公园的游玩建议,包括具体地址、营业时间、游玩时长、花期信息、门票优惠政策和公园简介,可作为口袋书游览公园绿地,为闲暇时光增添趣味。

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责任编辑:陆斯嘉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