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实习医生格蕾》骗去学医的人,现在都后悔了吗?
许多人在少年时期因为影视剧对某种职业抱有(不切实际的)憧憬。
如果小李能早点听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话,她也许就不会在追完十多季《实习医生格蕾》后,毅然踏上学医“不归路”。
5年医学院本科学习中,浩如烟海的教科书被医学生戏称为“死亡芭比粉”“蓝色生死恋”,且课本中的内容均为考试重点,需倒背如流。医学院的老师说:“没有病人会按照考试重点生病。”
据不完全统计,医学生完全掌握的专业课本知识多达597万字(而四大名著加起来不过335万字)。
即便如此,本科学习只是医学生的启蒙入门。如今,读研(3年)、读博(3年)、规培(33个月)已成为学生们的必经之路。
从本科起总计11年时间,小李终于拿到主治医生头衔。而许多昔日同窗早已改了赛道。有人彻底离开医疗系统,朝九晚五头发茂密;有人从事医疗销售,前年已全款买房。
当问及是否后悔,小李说,自己正在为为期4年的专培做准备,哪来的时间后悔啊!
从热门影视剧到叙事医学:
那些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
图片来源:《实习医生格蕾》
时间回到2000年初。以《实习医生格蕾》为代表的医学类电视剧风靡中国,成为无数中国观众的美剧启蒙。
剧中的主角是一群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会在数年临床工作中,从最底层的实习“菜鸟”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住院医生、主治医师。
其中惊心动魄、堪称离奇的外科临床案例瞬间俘获了观众的心。
图片来源:《实习医生格蕾》
不仅是影视剧,近年来许多以医生为主体的叙事医学作品走进大众视野。
畅销书如《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以著名神经外科医生、待聘斯坦福医学院教授、终末期肺癌患者的身份,写下自己对疾病与生命的思考;《疼痛难免》中,英国公立医院妇产科医生吐槽工作中的糟心事,披露国家医疗体系的诸多问题。
《疼痛难免》的作者亚当·凯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优秀的叙事医学作品恰恰突出了医学的特殊之处:
作为一门与人直接打交道的科学,医学有着区别于其他科学的人文色彩。我们总能从中触及人间温度,与生命共情。
图片来源:《实习医生格蕾》
我们痴迷于跌宕起伏的好莱坞经典叙事,这也许正是叙事医学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医院最能让人感到生命无常,医生比起“白衣天使”,更像是“铁人”运动员,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互搏。我们为专业救治而屏息祈祷,为生命陨落或起死回生而落泪。
故事中,“菜鸟”医生在棘手的临床工作中一次次被击倒。而每一次击倒再爬起来,都使他们更强大、更专业。
叙事医学作品的真实性也正使其大受欢迎。与《实习医生格蕾》相似的故事,正在无数医生身上上演——
数年寒窗,数年磨砺,
“菜鸟”终成“雄鹰”
《从医第一年:医学生快速成长为临床医生》
作者:马特·麦卡锡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从医第一年:医学生快速成长为临床医生》记录了作者马特·麦卡锡作为“菜鸟”医生的首年工作经历。
与《实习医生格蕾》中的外科实习略有不同,马特虽在外科领域有天赋,却决定选择于他而言更具挑战的内科。“涉及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同时处理众多信息的危重症医学于我而言更富挑战性。”带着初入医疗体系的豪言壮志,马特开启了新一轮的实习经历。
在心脏护理病区长达30个小时的轮班“首秀”中,马特对危症患者瞳孔不等的问题下了错误的诊断,几乎使患者深陷脑出血危机。
而在同一天,为心搏骤停的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术中,在无法避免地压断病人的肋骨后,马特第一次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生命。
在传染科,马特的食指不慎被艾滋病人的抽血针扎破。几周后,他克服恐惧,尝试用这段经历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说服其接受艾滋病治疗。
在重症监护病房,马特不得不说服脑死亡病人的家属选择“舒适疗法”,即停用一系列积极维持生命的措施和延长生命的干预措施。
……
马特像写恐怖小说一般写下实习医生的临床经历:“当实习生独自管理一个重症监护病房时,他们会因为恐惧而痛哭流涕。”
从实习医生到一代名医,面临着心智、情感、技能的蜕变。初出茅庐的“菜鸟”医生,必然会经受失误、恐惧、压力、愧疚、自我怀疑的洗礼。
图片来源:花瓣素材
但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复杂程度远超课堂教学的病况,每周120小时的超强度工作,给了马特临床“浸透”式的训练,使其在收获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同时,感悟到优秀医生内心必备的人文价值——对患者苦难的敏感与共情,生死境遇的领悟与抚慰。
中美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差异巨大,但其中存在着共通的内核。作为一名医生,对病人生命负责,除了精湛的技术外,还需要锤炼出超乎一般的抗压能力。在《从医第一年》中,我们能看到医生白袍之下的医疗创伤,以及他们如何在强压之下快速成长,自我疗愈,负重前行。
《无痕之痛:一个美国医学生的成长录》
作者:瑞秋·皮尔森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相比《从医第一年》,以医学生为主体的《无痕之痛:一个美国医学生的成长录》则具有独特的“作者性”。瑞秋·皮尔森在进入医学院之前曾励志成为一名作家,她的文笔畅如流水般潺潺洗涤读者的心灵,带领其深入医者内心的幽暗之地。
特别值得一提,瑞秋作为一名医学实习生,亲身参与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相关的临床实践工作。
彼时美国得克萨斯州以高密度、高水准的医学院校、医疗卫生事业著称。2005年的飓风灾害重创得州。顷刻间,学校从富丽堂皇到一片狼藉,医院从卫生资源丰富到缺医少药,从教学科研井然有序到出现员工离职潮;离开者无限惆怅,留用者沮丧忧伤,慢病患者失去基本的照护,福利医疗降到冰点。
美剧《医院五日》讲述了2005年飓风灾害席卷美国南部时的医院故事
图片来源:《医院五日》
作为初来乍到的加尔维斯顿医学院新生,瑞秋详细记录了2005年飓风后的得州医疗巨患。
同时,作为一名“体验派作者”,瑞秋的文笔精妙如“事事练达皆文章”,细致地记录了自己在堕胎诊所为前来堕胎的女性进行心理安抚工作、在医学预科学习中亲历同窗好友自杀离世、在监狱医院为囚犯面诊等等;也书写了祖母身患重病进入临终关怀中心,自己作为医学生却束手无措的复杂心情……
种种经历均折射到医学生的职业认知频谱之上,其中不乏锐利独到的思索,如贫富之差导致的健康差异、医疗保健差异(“没有保险的人得不到恰当的治疗”),医疗领域中暗含的种族问题,过度治疗的隐患等等。
这正是《无痕之痛》的可贵之处,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向美国医疗体系施以温柔一刀,锐利又引人深省,并将这份思考自省内化为优秀的医生品格。
无论亲疏,无论贵贱,无论忙闲,总是会以神圣、敬畏、悲悯、审慎之心去见证患者的苦难,总是会以良善、仁爱、乐观、豁达之心去对冲患者的苦难。
无独有偶,马特也在《从医第一年》的结尾处写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如果我碰触了病人,只要我们的肉体有过哪怕是短暂的接触,那个人就是我的职业责任。
两位“菜鸟”医生的成长故事恰恰强调了同一件事:医学仅有技术是不够的,人文技能也十分重要。将人文价值嵌入了医学技术,能让医学焕发人性和温情。
人的一生免不了与医生打交道。医生远不止是一个职业那么简单,“救死扶伤”四字职责,本身就担负着生命的重量。
作为读者,我们能从一篇篇优秀的叙事医学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临床工作,一窥白袍荣光,同时丰富内心对生命、痛苦和死亡的认知。而那些类似于从《实习医生格蕾》中获得的感动,必将一次次引导“懵懂菜鸟”踏上漫漫医学路,为未来医疗体系带来愈发鲜活的人文底色。
原标题:《被《实习医生格蕾》骗去学医的人,现在都后悔了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