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八年,他做了1200个震撼人心的俯卧撑
区志航
1958年生于中国广州,电视制片人、主持人、当代艺术家。2000年前后,凡节点性重大公共事件发生,他通过在事件发生地做俯卧撑,拍摄《那一刻》摄影作品系列,以表达他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关注,开创了观念艺术“区式俯卧撑”。2010年,获第53届荷赛奖。2011年,获《南方周末》中国传媒年度致敬。
俯卧撑,我们都做过,是一种最简单、
又是最行之有效的全民健身运动。
把自己的裸体俯卧撑,做到新闻热点的现场,做到世界各地,
做了十多年,做了1200多个,
做成艺术品,做成行为艺术家,
区志航应该是第一个。
本来就是醒目又充满争议的。
刚开始做裸体俯卧撑,
有95%的人都是不理解,甚至是谩骂。
但现在每逢重大新闻事件发生,
就有很多人问:区志航,您啥时去?
区志航已经是广东电视台知名的主持人了。
本可以过着吃香喝辣的主持人的生活,
为什么他要转型去做一个备受争议的、充满风险的当代艺术家呢?
作为一个资深的传媒人士,区志航发现:
新闻的时效性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时效性很重要,错过了就是失职。
同时,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大潮的涌现,
导致一个新闻事件很快被下个新闻事件掩盖和淹没。
这些事件的真相和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
延长对大家的关注和反思呢?
没有人愿意去看过时的新闻,
但往往有兴趣去收藏久远的艺术。
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艺术是永恒的,
区志航尝试用艺术的永恒介入当代的新闻,
弥补新闻时效性带来的问题。
自拍了一张做俯卧撑的照片,
取名“《景·观》长城八达岭”,
这是“区式俯卧撑”的开山之作。
国家大剧院、上海的外滩、浦东、
广州的中山纪念堂、中信广场、香港的金紫荆广场、
中环等三十多个城市标志性景观,
都成了“区式俯卧撑”的背景。
到目前为止,
1200个“俯卧撑”作品共分四大系列,
一个是与历朝历代发生关系的《景·观》系列,
介入的是国内或者国际标志性人文景观,
如长城、故宫、鸟巢、美国自由女神、埃菲尔铁塔。
因为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往往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
几乎是社会所有方面的综合体现。
第二个是与1840年以来的近代史发生关系的《近代中国》系列,
第三个是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发生关系的《红色中国》系列,
第四个是与2000年以来节点性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关系的《那一刻》系列,
这是“俯卧撑”最重要、作品最多、与现实关系最密切的系列。
《那一刻》系列全部出现在了广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地。
如1999年“厦门远华案”现场,
2003年“孙志刚事件”发生的派出所门前,
2003年广州非典时期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2007年山西洪洞“黑砖窑案”的砖窑现场,
最新的公共事件是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区式俯卧撑”出现在了现场……
区志航的俯卧撑都介入了,
其实并非如此。
区志航对介入的事件有自己的标准:
节点性的、重大的公共事件。
区志航的裸体俯卧撑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
十秒自拍、事发现场,
他总是以孤独的身影,
“重复性”地在事发地进行裸体俯卧撑,
画风简洁却耐人寻味。
甚至是被封锁的事发现场?
又如何脱光衣服拍摄,
完成那些看上去很难完成的任务?
区志航很是感慨。
此前拍摄《景·观》系列作品时,
虽然也是在公开的场合拍摄,
但拍摄的景观并不敏感,
只要拿出自己快速穿脱衣服的“绝技”,
一般都能较顺利完成。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也很容易忽略的问题,
就是区志航是如何考证事发地的。
一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地,
比如说唐福珍拆迁自焚的地方,
完全没有什么标志性的地方,如何考证?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需要区志航在出发之前通过互联网进行大量的搜索,
在媒体的报道、互联网的各种各样的资讯当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然后进行各种各样的核对。
区志航还要非常巧妙地让当地人
不知道他是为了这个事件去的,
可能会通过司机,
或通过一个小卖铺去买东西,
然后顺便不经意地问,
或者说是去那里等一个朋友等等幌子,
尽可能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为了这个事情来的,
简直就像一个侦探一样。
区志航才开始考虑进行怎样的创作。
第一就是首先要拍到的这个照片,
这个作品一定能够是最好的,
能够体现这个事发地的某种特征的,
如门牌等什么东西的话,
尽可能地在作品里能够看得到。
晚半个小时和晚半个月没有区别。
甚至有些作品,
区志航出于时间和经济的成本考虑,
可能会等到那一带
发生若干个值得介入的重大公共事件,
才会一并去“俯卧撑”。
区志航认为,通过观察和适当延后,
有助于判断这个事件是不是代表
该类社会问题的节点性事件。
“俯卧撑”应该是迄今为止耗时最短的行为艺术。
区志航的自拍时间控制在十秒钟,
也就是说连脱带拍十秒搞定。
与此同时,
“俯卧撑”又有可能耗时最长的行为艺术,
十八年前就开始做了,
到目前为止已有1200多个“俯卧撑”作品,
每个作品介入的都是各类社会问题的节点性重大公共事件。
“俯卧撑”是一个既短又长,
既长又短的行为艺术作品,
一经介入,该事件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都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区志航在完成的作品以后,
充分利用互联网自媒体传播和互动,
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一起用,
让整个世界都可以关注和讨论这些作品。
进而获得生效和成长,
成为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人可能觉得做“俯卧撑”那个时候才叫创作,
在区志航看来那只是作品的生成,
就像孩子出生,
但作品的未来和成长,
作为艺术家,作为这个作品的父母,
有责任让其更好地传播生效,
更好地与社会互动,
而且艺术家应该更清楚自己为什么做这个作品。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便没有“俯卧撑”,
没有互联网,
也不会有“俯卧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品生成后社会发生关系,
进而通过网络和媒体与整个社会合作,
都是区志航自己在做,
所有环节都是一个人无缝对接,
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一个团队创作的。
在区志航的个展画册作品名称旁边,
会有两个关于该事件名片的二维码,一个是中文的,一个是英文的,
只要扫描,事件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区式俯卧撑”系列作品,
如此颠覆、又是裸体、又在公共场所、
在敏感的新闻事件现场这么创作的作品,
能够被我们的公共媒体和互联网深度的报道和传播,
这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改变,
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
区志航因应社会的环境去创作,
同时又通过作品在改变这个社会。
区志航作品的明确性,他的勇气和坚持,
还有独立精神,
促使他成为了当今中国最前沿、
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当代艺术家中的一位,
“区志航就像网络时代投身于社会的安迪·沃霍尔”。
批评家、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认为,
“区志航的做法无非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个烙铁,
在事件的时空中烙下了一个烙印,或者叫封印。”
时至今日,区志航的“区式俯卧撑”,
已经成为成为公众的一种认知习惯,
看到了大事就联想到了俯卧撑,
看到俯卧撑想到大事。
不断地在社会矛盾的爆发点去创作,
引起大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最后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或者是避免这些问题的重现,
进而推动社会的强身健体。
也就是说,
区志航从个人的强身健体,转变成了社会的强身健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