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报大家谈:让文明成为最美的风景
享受美味野餐,离开时也不忘把果皮、塑料瓶清理带走;和雕像合影留念,同行的人及时提醒不要“亲密接触”;车厢里孩子哭闹不止,邻座不生气反而耐心地帮着哄孩子……“十一”假期,很多人选择携亲带友,出门旅行。虽然很多地方人满为患,但这些不时映入眼帘的景象,还是让人会心一笑,不由感叹:文明的举动是旅途中最美的风景。然而也应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侵害公序良俗,扰乱社会生活。让公民素养与经济发展同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进,才能提升全社会的文明水位,让文明成为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本期大家谈,我们组织了三篇稿件,思考如何涵养文明素养、凝聚文明共识。
——编者
带好“文明的行囊”
张 凡
文明小细节,反映个人素质,也关系公共秩序、国家形象。近年来,得益于从制度到文化的多方面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在国内外旅行中展现出良好的风貌、文明的素养,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都在不断提升。但也应看到,仍然有一些人对法规缺少敬畏,对陋习不拘小节。从接连发生的高铁“霸座”事件,到一脚踩坏6000年丹霞地貌,再到在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泳”等,一些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提醒我们:涵养个体文明素养,依然任重道远。
“旅行是发现,是文明,是博爱,是超越”。近些年来,“出门看世界”的人越来越多,人流聚集、资源限制、风俗差异,也就容易导致旅途中的摩擦。不过,如果每个人都能不只在意个人的方便,也照顾其他人的心理感受;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文明的防线,不纵容自己任性逾矩,不文明行为就会少一些生存的空间。其实,很多时候,文明不过是多一点体谅和宽容,多一点敬畏和尊重,如果人人都能将“文明”放入行囊,不仅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能更好享受与人相处、与美景相遇的快乐。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不只是给个人形象加分,更让我们从中切实受益。
每个人都是提升社会文明水位的一滴水,也都是展现社会文明风貌的一面镜子。没有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没有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跨越。当然,文明素质的涵养并非轻而易举,它需要文明规范的制约与引导,也需要文明理念的内化与生长,更需要日拱一卒的自省与自励。但相信,只要每个人都呵护好自己内心文明的种子,我们就能凝聚起文明的共识,让社会充盈浩然之气、文明之风。
守护“规则的权威”
盛玉雷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形形色色的不文明行为,临场处置执法软弱、约束无力等现象被不少人诟病。比如,遇到高铁强占座位的行为,有的乘警选择委曲求全,宁肯用其他座位补偿乘客;抓到景区游客乱写乱刻等行为,管理人员往往有心无力难以惩戒;看到车辆乱停放、遛狗不拴绳等生活场景,执法人员有时也束手无策……可见,倘若现场处置仅仅停留在“苦口婆心”的程度、局限于事后追责的效果,就会在客观上纵容不文明行为,执法的权威性就会遭到质疑,处置的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
少数执法人员的选择或有苦衷,但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一定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需要当机立断的临场处置。从徒手阻拦高铁发车,到朝着飞机发动机抛撒硬币,如果对规则失去敬畏,严重的容易酿成事故;如果对规则失去维护,就会让违规者肆无忌惮。事实上,相关的制度设计不可谓不科学,规范体系不可谓不完善。问题的关键则是,当不文明行为发生时,要能够真正发挥出规则的约束力量,才能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产生震慑,给遵守规则的人带去安全感。
可以说,不文明行为不仅是侵占别人权益的道德问题,严重者可能扰乱公共秩序。不久前,沈阳一名交警的“教科书式执法”让网友纷纷点赞,就是因为执法人员挺直腰杆、果敢硬气,履行了维护公共秩序的职责,保护了遵纪守法者的正当权益。然而,当机立断的前提是社会的理解包容、制度的容错纠错。遭遇断章取义时如何还原真相?受到污蔑攻击时如何保护自己?只有解除这些后顾之忧,才能让公职人员有底气、有能力做到依法依规、执法用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唯有全社会达成制度的共识、增强法治的信仰,才能让规则有牙齿,让执法有力量。
不做“漠然的看客”
桂从路
前不久,南京地铁上发生的一幕令人深思。一名男子因自己让座而旁边的男孩不让座引发不满,以男孩“翘起的二郎腿脚尖对着自己”为由踹向他。事发后,整个车厢的乘客及时制止了该男子,有效缓解了事态。面对不文明行为,能不能及时阻止,考验着全社会的公众参与意识,关系到文明社会构建的成效。
许多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背后有着多种原因。就拿插队、公众场合吸烟、公交抢座等问题来说,固然和个人文明素质高低有关,但有时也存在不了解规则、情绪冲动等情况,身边的人及时提个醒往往就能改正错误。现实中,一些人明知不对但也不劝阻,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有的即便影响到了自己,也是习惯性容忍、息事宁人,听之任之;还有的看见别人行为不文明,自己也加入其中,振振有词:大家都这样。这些做法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了一些不文明行为。
文明水准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护文明和谐的公共秩序是每一个人的分内之事,对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这是权利也是义务。近期,从湖北十堰组建的文明劝导员队伍活跃于社区、景点等场所,到珠海启动“随手拍”活动动员市民曝光不文明行为,理直气壮、不卑不亢的劝阻,对不听劝阻的坚决向执法部门举报,公众参与为遏制不文明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一个人向不文明行为说“不”或许声音微弱,但两个人、三个人乃至更多人能够勇于说“不”,就一定能形成维护文明的强大力量。
向不文明行为说“不”,这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明意识。一方面需要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给予更多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的确,倘若劝阻就是惹祸上身,一不小心还被讹,长此以往可不就成了“漠然的看客”“缄默的旁观者”。今年年初,轰动一时的“电梯劝阻吸烟猝死案”二审认为劝阻者合法正当,改判无责。这起案件就产生了良好的导向:让劝阻者挺直腰杆、没有顾虑。而这,或许是政策优化应该努力的方向。
(原题为《让文明成为最美的风景(大家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