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俞晓夫 | 画家应该是知识分子

2023-10-27 06: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开头先聊点和上面介绍不一样的俞晓夫。

比如他曾经差点改行的那点事。

是的,如果不是实在舍不得放弃与生俱来的艺术创作本能,我们今天见到的很有可能不是“画家俞晓夫”而是“文学家俞晓夫”或是“哲学家俞晓夫”。

就像天真孩童对未知领域的旺盛好奇心,艺术家热爱世界的角度注定是多样化的。

对人文历史和哲学的偏爱曾让俞晓夫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很是纠结过一段时间,好在他很快找到了让它们与绘画和谐共存的方式。

看到这里,如果你也对此很好奇,那么不妨往下进一步了解。

俞晓夫把他和艺术有关的人生部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没太多悬念,很符合大多数被命运厚爱的天赋型选手的初登场方式——

不到3岁就能用粉笔把前一天看过的电影场景还原得像模像样,父母意外发现后俞晓夫便顺理成章地被送到了专业画室学习,后来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推荐下考取了上海市少年宫美术班。

对此俞晓夫的总结是:

天赋是很重要。但是从小受过比较正规的、正确的艺术熏陶和练习同样的重要。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打底,18岁的俞晓夫很快找到了第二阶段的方向,即不“断线”的自觉画画。

在上海客车厂工作期间,他除了自学还主动参与厂里分派的黑板报宣传、环境布置等和绘画有关的任务,也尽力争取着投稿展览会和为出版社连环画、外国小说译本绘制插图的机会。

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油画专业是第三阶段,俞晓夫将自己明确定义在“学院派”的位置。

此时他学习的着力点在于“课堂作业”和“临摹世界名画”两个方面。

尤其是后者作为强化专业知识和技法的有效途径,至今仍和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放在一起被反复提及。

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恭维的就是历史。

第一次看俞晓夫的作品往往会让人生出处于平行时空的错觉。

《一个人的战争》——怀念经典年代
(双联画)

他擅长在厚重的时代基调下用“写实”手法组合不同时期的中外经典人物,但风格表达里全然没有对历史的刻板印象,而是独立人格主导下,以国际性视角进行兼具人文思想和精神信仰的深度对话。


我们很难用一种“主义”来概括他的画风。你可以说他写实,但他总是变形,年轻时扎实的造型基础,使他的变形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地鲜明准确传神,他的灵魂,时常在一个深邃广阔的背景下深思游荡。
                                                                           ——批评家毛时安

这种大横跨度,高辨识度但难以复制的艺术风格可不是灵光一闪下就能形成的。

它的实现基础一是俞晓夫所在的知识分子家庭氛围影响,二是他从小对古今中外文化的崇拜和大量的阅读累积。

透过作品能发现独属于俞晓夫的记忆和空间。

他用德国框式小说家史托姆的描述很文艺地形容自己的状态是“喜欢一个人蜷缩在沙发里,在傍晚五点左右时分,凭着窗外射进来的很弱的光线,开始了慢慢活跃起来的梦呓。

这里不受时间的干涉,有对真实历史思考后的体悟,也有对人性思维层面的剖析。

具象表现和抽象意识的交融取得了既在现实之外又不脱离现实的平衡感。

比如1984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时,那幅虽然落选却让俞晓夫一战成名的代表作《我,轻轻地敲门》里,晚清沪上四大名家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蒲作英以及角落里一只竖起耳朵的白猫投向同一个方向的目光,和画外的“敲门者”俞晓夫完成了一次时光错位的奇妙交集。

《我,轻轻地敲门》
纪念上海画派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蒲作英

这既是他第一次对外界袒露自己真实的内心独白,也是后辈对同行先行者关照的感怀。

西方经典绘画是俞晓夫个人风格的起点,他正是因为受到来自伦勃朗时期的欧洲大师,尼德兰时期有名的画家,罗马尼亚和俄罗斯一些近代画家的启发明确和坚定了创作方向。

但他并没有服从那些单调统一、如死水般沉闷的条条框框,而是很前卫地选择以本人的形象对应作品里出现的外国人,自由而清醒地发出质疑的声音。

《我的怀旧金曲》
(三联画)

《寓言》

俞晓夫在创作里从未停止过对“民族性”话题的思考和追寻,希望通过一个强识别性的时代人物符号来解读思想。

他选中了鲁迅先生作为自己想表达的人文和精神载体。

因此今天回头看俞晓夫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在一长溜各色历史人物序列里,鲁迅先生的出镜率显得尤为突出。

《鲁迅先生》系列

《鲁迅先生》
(双联画)

《鲁迅先生草图》

伟大的鲁迅、健康的鲁迅、复杂的鲁迅、平民化的鲁迅、思想开放的鲁迅......

每次创作,俞晓夫总能找到某个跳出传统印象的有中国气质的鲁迅先生。

有体温,有弹性,很立体也很新鲜。

风格即个性。

这种纯粹炽烈的油画语言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就很俞晓夫。

经过沉淀后的自我人格和合理的温度传递,始终在这个精美浮华的世界里保持着一种绝不随波逐流的姿态。

正如俞晓夫本人的态度一样——

在绘画领域特立独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想达到的境界。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也是我所期待的。

获奖

1984年

油画《我,轻轻地敲门》       

参加第六届美展

首届上海青年艺术节“艺术十佳”称号,上海文化艺术优秀奖

1985年

彩色水粉画《毕加索和和平鸽》“首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一等奖;

1986年

彩色水粉画《一个儿子》 “第三届全国连环画插图展”银奖;

《根》  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银奖,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

1987年

油画《一次义演》(双联画) “首届中国油画大展”大奖;

1989年

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并被选赴法国展出;

1995年

获全国油画批评家提名奖,担任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

重要展览

1996年

参加首届上海美术双年展;

2000年

参加20世纪中国油画展,担任全国肖像画大展评委;

油画《钢琴系列之十》“首届上海美术大展”金奖;

2003年

油画《我的精神家园》(双联画) ,   参加“第三届全国油画大展”;

油画《一个人的战争》(双联画), 参加“中国表现主义邀请展”

2004年

油画《寓言》(三联画)“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