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桃李面包业绩暗淡,背后富豪家族套现忙

2023-10-25 17: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雷达财经鸿途出品 文|肖洒 编|深海

“面包第一股”,业绩增长压力犹存。

10月23日晚间,桃李面包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约50.66亿元,同比增加0.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59亿元,同比减少6.24%。

根据公司的解释,部分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以及部分新建项目投产后产能未完全释放,且前期费用较高,导致本期毛利率同比略有下降。

值得注意到是,这已不是桃李面包首次净利润下滑了。同花顺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2年桃李面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13.54%和16.14%。

有业内人士认为,南下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以及创新转型速度落后是桃李面包的困境。在朱丹蓬看来,桃李面包创新升级迭代的速度以及质量都不高,不能去适应整体市场的发展,导致利润不断出现下滑也是必然的结果。

业绩增长压力之外,公司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近年来大手笔套现。2015年至今,桃李面包累计现金分红8次,累计现金分红36.7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桃李面包多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今年初就因“刀片风波”而登上热搜。与此同时,桃李面包实控人、被认为是沈阳首富的吴志刚所持股份近期突遭冻结,更让公司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前三季度业绩“增收不增利”

业绩跌跌不休的桃李面包,增长压力依旧存在。

根据最新披露的业绩数据,第三季度桃李面包实现营业收入为18.60亿元,同比增长2.08%,归母净利润为1.68亿元,同比增长26.81%。

至此,公司结束了自2021年第一季度起的连续10个季度净利润下滑的势头。但从前三季度的整体情况来看,依旧是“增收不增利”。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50.66亿元,同比增长0.77%,归母净利润为4.59亿元,同比减少6.24%。

桃李面包专注于面包及糕点为核心的烘焙类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为“桃李”品牌面包。此外,公司还生产月饼、粽子等产品,主要是针对传统节假日开发的节日食品。

分品类看,前三季度公司的面包、月饼、粽子分别实现收入 48.3亿元、1.5亿元、1697万元。其中,占收入大头的面包板块同比下滑了0.41%。

业务模式上,桃李面包采用了“中央工厂+批发”的经营模式,既针对大型连锁商超、中心城市的中小超市、便利店终端等渠道进行直营,又通过经销商对外埠市场的便利店、县乡商店、小卖部进行分销。

全国化扩张方面,公司已在全国 21个区域建立生产基地,并向周边辐射销售,上半年合计产能 24.2万吨,整体产能利用率73.4%。

然而,也正是由于产能利用不充足,叠加成本上升,导致公司业绩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在此前的快报中,桃李面包解释导致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包括:部分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以及部分新建项目投产后产能未完全释放且前期费用较高,导致本期毛利率同比略有下降;即将投产的新建项目陆续进行人员储备,工资费用增加导致管理费用同比有所增长;本期利息支出增加。

但在业内看来,桃李面包所面临的困难不止于此,利润下降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出现问题。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认为,桃李面包业绩下滑的核心点在于很难适应南方市场的发展趋势。

西南证券最新研报指出,桃李面包继续加大拓展华东、华南市场,进一步挖掘华北、东北市场潜力,同时积极拓展西南市场、新疆市场,完善全国市场布局。

根据公司披露的经营数据,前三季度公司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南地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1.6 亿元、21.8 亿元、15.8 亿元、1.6 亿元、5.6 亿元、3.3 亿元和4.2亿元。

以此计算,华东、华南市场合计实现收入20亿元,与东北地区相当。显然,公司的主要收入仍来自大本营华北、东北地区。

在朱丹蓬看来,目前桃李面包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化”问题,其主要的销售市场依旧还是在北方。

其进一步指出,华东、华南地区烘焙市场发展较早,南方市场烘焙产业已接近饱和,创新升级迭代的速度、质量都非常高。桃李面包作为一个东北企业,整体的研发、创新升级迭代速度以及质量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引关注

在盈利能力备受质疑时,桃李面包还屡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2月17日上午,来自辽宁鞍山的消费者李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短视频称,在购买的桃李面包生产的金枪鱼三明治产品中发现一个2-3厘米生锈美工刀片。

随后,李女士联系了桃李面包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生产是没问题的,并给出赔偿方案,以后出新品让女子第一个试吃。

对上述解决方案,李女士表示无法接受,她自己不需要赔偿,而是希望桃李面包给消费者一个交待。

此后,桃李面包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第一时间展开了全面调查,就此次投诉处理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公司深表歉意。

抛开此次事件不谈,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是悬在桃李面包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企查查显示,2022年7月份,桃李面包全资子公司天津桃李食品有限公司收到了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处罚。

处罚事由为,“当事人于2022年1月25日生产了840袋纯蛋糕,其中830袋用于销售,该批次产品中,有1袋纯蛋糕混有飞虫异物,经排查,出现飞虫异物的原因为当事人虫害控制工作不够彻底”。

根据央广网消息,此前桃李面包全资控股的海南桃李面包有限公司、沈阳桃李面包有限公司、西安桃李食品有限公司也多次抽检不合格。

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2023年10月24日,针对桃李面包的累计投诉达到319条,投诉涉及销售过期面包、发霉变质、吃出异物等。比如有用户投诉在面包中吃出了塑料袋,要求按照食品安全法给与1000元赔偿。

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无疑会对桃李面包品牌造成损耗。朱丹蓬分析称,频频发生食安问题暴露出桃李面包的质量内控体系不够健全,在执行层面可能存在一些盲区或者存在员工培训不到位、监管不足等问题。

对此,桃李面包也曾在2022年半年报中提到,“仍不排除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出现纰漏或因为其他原因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并产生赔偿风险,还可能影响公司的信誉和公司产品的销售。”

减持、质押齐上阵

“面包第一股”背后,站着的是“东北面包大王”吴志刚家族。

公开资料显示,1995年,吴志刚从丹东市丝绸工业学校退休,这一年他已经年满60岁。虽已到花甲之年,不甘寂寞的他在丹东市创立了一家生产面包的小作坊。

1997年1月,吴志刚与次子吴学群来到辽宁省会沈阳发展,成立了沈阳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桃李有限),这是目前上市公司桃李面包的前身。

此后,小作坊逐渐变成了全东北知名的品牌。2006年起,桃李面包开始走出东北,强势开疆扩土,走上了全国化之路。

而桃李面包的IPO筹备工作,从2005年已经开始。2008年,桃李面包正式释放了这一消息,保荐人为中信证券,上市目的地为上交所。

但直至2015年,80岁的吴志刚终于将桃李面包到带了A股,成为中国面包第一股,为公司共募集资金6.19亿元。

2017年11月,桃李面包又通过非公开发行2050万股,共募集资金约7.38亿元,投资于武汉、西安、重庆三地食品生产项目。

2019年,桃李面包再一次通过可转债融资10亿元,用于4个生产基地建设(江苏桃李一期、四川桃李、青岛桃李、浙江桃李)。

大笔融资之外,桃李面包也频频分红。同花顺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桃李面包累计现金分红8次,累计现金分红36.72亿元。

桃李面包今年9月15日披露的公告显示,吴志刚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为 9.0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56.36%。

上述一致行动人,更准确的来说是吴志刚家族,包括了父亲吴志刚、母亲盛雅莉,三个儿子吴学群、吴学亮、吴学东。因此,桃李面包分红的过半进了实控人家族的口袋。

但除了分红,吴氏家族还通过大举减持套现。据中国基金报报道,从2018年12月解禁期满开始,吴志刚及其一致行动人多次减持,粗略计算累计套现金额在40亿元以上。

据时代财经,2022年,吴志刚家族以190亿元的财富位列《2022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187名,稳坐沈阳首富宝座。

2023年上半年,未再现减持动作,但吴氏家族却通过质押融资套现。透过几次质押公告可知,截至9月15日,本次股份补充质押完成后,吴志刚及其一致行动人控制的股份累计质押2.56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的 28.41%,占公司总股本的 16.01%。

即便如此,吴志刚似乎仍旧表现出缺钱的迹象。8月22日晚间,桃李面包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盛雅莉、吴志刚的通知,获悉其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被冻结。盛雅莉、吴志刚及其一致行动人控制的股份累计冻结约5036.43万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的5.56%,占公司总股本的3.15%。

在公布股权冻结消息后,桃李面包股价放量跌停。公司告诉相关媒体,冻结原因是股东个人投资的企业出了问题,与上市公司无关。

而随着实控人频繁减持与质押,再到股权冻结,桃李面包的股价也一路下行。

行情数据显示,2020年9月3日,桃李面包股价达到最高点27.75元/股(前复权),市值440亿元。截至2023年10月24日,桃李面包收报8.22元/股,较最高点下跌了近7成,市值蒸发约300亿元。

互动平台上,有不少投资者就此向公司询问,有投资者质疑桃李面包实控人家族是对公司未来缺乏信心。桃李面包对此回复称,“关于大股东减持问题公司曾发布过澄清公告,股东基于自身资金安排做出减持决策,与是否看好上市公司发展无必然联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