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带一路”地学国际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高慧丽 徐曼 姚磊
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和世界开启了一扇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发展红利、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合作是支撑服务互联互通、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与共建国家互通合作的桥梁纽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地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瞄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不断拓展科技合作对象与合作领域,助力地学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和进展。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地学合作研究领域更广阔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围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质科技前沿,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在之前与50个国家合作的基础上,近年来与尼泊尔、委内瑞拉、孟加拉国等19个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地学合作研究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为切实应对解决区域资源环境的重大关切、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自然资源部、外交部等部委的指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成立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中国—阿根廷地球科学合作中心、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等国际地学合作平台。
早在2014年成立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目前已与13个上合组织国家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实施合作项目50余个。该中心组织开展的中亚天山和特提斯两大全球性成矿带基础地质研究、地质编图、成矿规律对比研究项目,覆盖了中国西部及周边国家所有跨境成矿带,实现了标准、数据和地质界线的对接,提高了对地质作用过程的认识水平。
2018年成立的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共建,助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建立地学领域双边合作关系,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9份、项目合作协议8份。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目前正在着力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点基金集成项目“特提斯构造域地质构造编图及区域对比研究”和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特提斯成矿域矿产资源成矿预测、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利用”项目,今后还将联合东南亚、南亚相关国家共同编制特提斯构造域1∶ 500万地质图、构造图、成矿规律图等系列地质图件。
2022年,中国—阿根廷地球科学合作中心在中阿建交50周年之际成立,中心秘书处分设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和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布宜诺斯艾利斯总部。今年7月,阿根廷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联合申报的“黑土地土壤退化诊断评价与动态监测技术合作研发”项目,获得江苏省科技计划“一带一路”创新合作项目经费支持。三方将合作在阿根廷构建土壤退化动态监测平台,在全球黑土地退化成因规律及精准诊断与评价方面推广中国经验。
(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团队在“沙特阿拉伯地盾水系沉积物及重砂样品高精度地球化学勘查”项目现场。资料图)
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南非、苏丹、坦桑尼亚等14个非洲国家开展的地学合作,以及搭建的多边、多国、多领域的国际合作网络,今年3月,由中国和非洲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共同建设的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在湖北武汉成立。该中心将力争打造成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非洲地球科学合作创新和技术发展新高地、促进非洲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枢纽。
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同破解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是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和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牵头组织“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大科学计划,积极参与推进实施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搭建起为地学国际合作贡献中国力量的平台。
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建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实施了“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该计划在实施的7年多时间里,建立了覆盖全球1/3陆地面积的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为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权威数据,并推动与老挝、柬埔寨等20余个国家开展了地球化学合作填图。其中,该大科学计划在1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完成地球化学填图350万平方千米,使合作国有了第一套69种元素地球化学图集。今后,该中心还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开展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服务合作国可持续发展。
设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岩溶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广泛联合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近20个国家开展全球岩溶地学研究,并于2016年开始牵头组织实施“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大科学计划。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岩溶所牵头完成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岩溶环境地质系列图,发布了由多个国家参与完成的1∶ 1000万全球岩溶分布图;编制了泰国、伊朗、印度尼西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重点国家岩溶地质、水文地质图件20余份;先后与泰国、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等国家达成合作建立监测站协议,推动“一带一路”岩溶关键带和岩溶碳循环相关研究。今年7月,岩溶所科研团队赴斯洛文尼亚经典岩溶坡立谷地区,执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关键带对比研究”,首次实现了野外监测数据远程跨国传输。
(岩溶所技术人员在斯洛文尼亚监测点建设现场。岩溶所供图)
大数据时代,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倡议,目前已有24个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和国际组织作为创始会员加入。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该计划创始会员之一,深度参与了该计划的发起运行、组织管理和科学活动,并牵头实施了该计划5项赋能项目,分别是“DDE中国国家节点建设项目”“DDE数字化标准建设项目”“全球数字化地质图编制项目”“岩石数据库建设及应用项目”“欧亚边缘海项目”。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利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网络,邀请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秘鲁等10个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加入该计划。
举办国际培训班:让中国先进地质技术走向世界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的地质科技人员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共享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对接共建《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中国地质调查局面向东盟成员国开展了地质填图、地下水、地质环境、地质数据、矿产资源评价和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15期培训班,为430余名学员开展了培训;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海洋资源调查和防灾减灾,举行了5期“中国—东盟—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海洋地学能力建设和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暨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了海洋地质调查、地震灾害监测与灾害风险分析、海岸带环境监测与减灾防灾、深部构造研究与海陆地学编图、信息化服务与共享平台等领域。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的“面向‘一带一路’地球观测数据政策和数据应用高级研修班”等,共有来自10个国家的25名学员参加,在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球观测能力的同时,促成了中国卫星数据埃及站开通运行。
(2023年6月,苏里南海上油气资源开发与管理研讨班(部级)开班仪式现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供图)
国际培训工作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更通过实实在在的技术课程,支持了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
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中心举办的国际岩溶培训班,宣传推介中国在岩溶区生态修复、跨边界含水层、地貌景观资源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岩溶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从2016年起每年举办的地球化学国际培训班,通过基础理论授课、野外采样实习、实验室样品分析和制图软件操作,使60个国家1000余名学员初步掌握了地球化学填图技术,促进了合作国能力建设。
除了培训先进技术方法,国际培训班还邀请中资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专家讲授中国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增强外国学员对中资矿业企业的认同感;在紫金集团、金川集团设置典型矿山教学基地,通过现场培训,介绍中国企业先进的采、选、冶与绿色矿山修复技术,展示中国企业实力。国际培训班的举办,大大提升了中国地质技术的国际知名度。如:多语言版本野外数字填图系统已在缅甸、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家开展示范应用。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地学国际合作迈向更广领域
面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向国际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开放合作。
一是服务大国外交战略,树立国际合作新发展理念。
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巩固和发展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对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全球倡议,加强地质调查理论技术方法和装备研发方面的创新合作;在技术应用、防灾减灾、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化“南南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探索推进地球关键带、清洁能源、绿色勘查、生态地质、地质灾害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二是服务地质调查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实现地质调查现代化。
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地质调查转型升级,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积极拓展在地球深部探测、碳达峰碳中和、生态地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清洁能源调查等领域的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能力。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引导地质勘查单位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IGGP)、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等国际地学计划项目,提升技术方法和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尝试建立开放式国际科技合作基金。构建“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的国际交流模式,积极申办重大国际会议,不断提高中国地质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提升培训质量,做精国际培训。
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精选我国先进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优秀地质调查成果编制培训教材,并翻译成多国语言,通过国际培训宣传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打造地球化学、岩溶地质和地质信息化等国际培训品牌项目;推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探索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在国际培训工作中的实践应用,既保留网络培训参与度广、传播性高的特点,同时也满足地质专业培训对空间的要求。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擘画新的蓝图。我们期待,在“一带一路”更广阔的舞台上,地学国际合作为破解全球资源环境问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