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质感和立意都不错,《繁城之下》失分在哪里?  

2023-10-24 12: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繁城之下》看到第4集时,我是想要弃剧的,觉得它线索繁多,故弄玄虚,故事主线却毫无进展。已经上了头的同学则说,可以再坚持坚持,到第8集就好了,前面那都是铺垫。

最终我还是看完了,总体观感没有多大变化,至少没有结尾反转大。实事求是的说,与同档期国产电视剧相比,《繁城之下》显然是在水准之上的,闹“剧荒”的观众可以看看,不亏。

原来国产剧也会“脸盲”

优点已经有足够多评论,比如镜头有质感,演技在线,剧情密集,台词(立意)深刻等。这些我都认同,但这些片面的优点不是构成一部口碑剧的充分条件。

肉眼可见,这几年国产剧的画质越来越好了,一扫往日的塑料感,呈现出电影大片才有的开阔镜头、光影变化和恰如其分的服化道,整体构图也很符合美术意义上的“美”,讲究对称、留白、隐喻什么的。

不过这些更像是技术性上的进步,在更充足的资金、更先进的设备和更符合现代人观影习惯的拍摄手法下,并不难实现。但在讲述一个复杂故事的技巧方面,我以为《繁城之下》还有很多成长空间。这样说并不代表我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不过开放式的讨论才有助于共同进步嘛。

演员方面,有实力派也有年轻演员,没有流量明星,但我却遇到一个看美剧时才会有的问题——脸盲症。

比如和曲三更在一起的高士聪和凤可追总是让人混淆,除非他们明确出现在衙门和私塾时,才能分清谁是谁。他们仨看上去构成了一个“铁三角”,但实际上高、凤二人没有太发挥推进剧情的作用,类似玩抽木棒的游戏,是可以放心大胆抽走而不影响结构的两根木棒。

薛举人的管家张继祖,和差役吕三容易撞脸,而夏捕头、易捕头、冷捕头看上去也画风一致......又由于故事发生在明末,回忆中的万历十七年和现实中的万历三十七年,蠹镇看上去不能说相似,简直是一模一样,这些都增加了观众的理解难度,却不真正构成故事的复杂性。

虽然我觉得使用流量明星是一种省事但不再奏效的糊弄手段,可是用近乎路人的演员(哪怕他们演技在线)去演两个重要角色,好像也不太容易抓住观众。在大结局里,薛举人和魏知县的“巅峰对决”,看上去就是两个跑龙套的大叔,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反正我是不太关心他们的大结局的。

人物立体,但并不可爱

和很多国产剧人物扁平化、二元对立相比,《繁城之下》里的人物比较立体,没有绝对的善恶,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角色。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流动的人性,是一种转变,或者置于极端情况下的人物选择,而在《繁城之下》里,我觉得人物普遍缺乏发展和升华——无论是善的升华,还是往恶的极端里走,都没有。

主角应该算是曲三更吧,其人设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捕快,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观众看到的还真是一个全方位平庸的衙役,对剧情推进可有可无,甚至连穿针引线也勉强。

因为年轻,曲三更可以不复杂,但他面对的是复杂的情境,比如当他发现师傅并不像自己理解的那般“好”时,当师傅的死因和过往的所作所为徐徐展开时,曲三更是否有触动和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是否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我的感觉是,冷捕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曲三更查案,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还有一个复杂情境被浪费了,那就是曲三更的更夫父亲实际上死在冷捕头手中——这算不上剧透,因为这一点交代以后,在剧里没有引起任何水花,然后,整部剧就结束了。

冷捕头和宋典史看上去更复杂,但一个复杂在别人的口中,一个复杂在自己的回忆里,都像是补叙,而不是直接呈现给观众看。

当然,宁理的演技是出色的,他演的宋典史也很出挑,但戏份撑不起人设。

在《爱情神话》里宁理演个小鞋匠,偶尔喝杯咖啡说句名人名言是闲笔,在《无证之罪》里演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李丰田,把烟屁股拧断倒着抽也是特色。可是在《繁城之下》里,正经事都没做呢,也不是主角,就着墨于他和春杏似是而非的对白,以及杏花树下似癫非癫的写意了,这就像唱歌只唱副歌、写戏只写高潮一样——创作的人是爽了,观众却难以共情。

至于最后的大boss魏知县,从他前期的行为和风格里也看不出和他的真实身份及目标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换言之,将他的身份安排在任何其他角色身上,也是可以成立的,这种随机性会给我这样的逻辑派观众带来不安全感。

写实和猎奇的背离

当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井水不犯河水”时,紧凑的故事结构或可以挽救一二,形成一个表面完整的悬疑推理片。

但在这部剧里,观众很容易被平均用力的案情推进与生活细节描述弄得疲惫不堪;案件并不是靠主角侦破出来的,而是隔一段时间编剧放出一个线索,离奇的情节和不具有必然性的故事线好像是一个升级版的剧本杀;整体偏沉郁的背景下,冷不丁冒出的插科打诨也很不自然,让人产生体验上的不统一。

比如少年陆直前期与府中奴仆的互动和后期与陆员外的交恶并没有必然关系;一个中年人一直带着斗笠在镜头里出现,营造出十足的神秘感,庐山真面目出现时又很随意——就这么出场了,观众完全没有“原来是他呀”的恍然大悟感。十多岁的陆直和朋友之间的对话是少年老成,观众一秒回到《隐蔽的角落》。但是下一秒,二十多岁的凤可追和高士聪又把观众拉到古偶剧里光长个子不长智商的低幼水平。

而且既然剧集号称写实,关于县衙门和乡绅的勾结、捕快和访行打行的相倚相生也的确属于现实主义,那么魏知县如何从贱籍成为知县就不能不有说明。数起凶案的发生也不应该只停留在“惊悚”层面,至少要有可实施性。类似火器这一稀罕武器,完全可以发挥更具关键性的作用。

但这些并没有交代。所以尽管故事条线繁多,一直在反转,整体上却缺乏紧张感。

同为X剧场的《漫长的季节》,实际上案情本身也不复杂,关于东北的生活碎片占据了剧情的一半以上,但它之所以“上头”,我想一部分原因是范伟和秦昊的演绎戳中了观众的心声,另一方面,是因为案子始终围绕着儿子的离奇死亡和老父亲十几年如一日的追溯死因而展开,整体比较凝练。

但《繁城之下》在12集的容量里,几个案件却像是随机交织在一起的圆圈,当观众以为主要围绕冷捕头的死展开时,莫名其妙出现了一个少年陆直,当观众开始关心陆直和陆员外的故事时,宋典史的支线又开始没有节制的展开。而前期陆直撞见冷捕头和四娘的私情也不了了之,与后面冷捕头参与到陆宅纵火案之间没有衔接好。至于陆直和小宝的友谊,小宝和乔狗儿的友谊,以及“天降”的陆不忧和陆直、小宝的友谊,也讲得零零碎碎,及至真相揭晓时,难免有种被欺骗之感。

而这种“烟雾弹”并非出于结构上的精巧,反而有种编剧说了算之嫌。理应作为核心人物或者交汇点的曲三更,也和这些案件没有直接关系。观众退而求其次,想通过他的视角去看冷捕头、宋典史、魏知县和薛举人时,他们的形象是模糊的,甚至,后二者都没有进入曲三更的视野。

可能会有人说因为这是部“群像戏”,且不说12集的迷你剧是否支撑得了“群像”,单说群像的基础在于角色之间有共性,这一条件我认为就不具备,而它涉及到“立意”问题。

于宋典史和魏知县,是迟到的公道还能讨得回来吗?于陆直是“不认命”有错吗?于曲三更是偶像坍塌,身为捕快,“正确”的道路在何方?这些立意都是好的,但并不聚焦,无法成为一个明晰的母题。

最终,我们看到的“立意”不是故事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台词说出来的金句。

目前来看,X剧场推出的一系列剧集短小精悍,质感还是有的,但“爆”与“不爆”之间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能够把握的层面,期待创作者们可以有更精细的打磨,或者学学美剧的制作方式,先把12集的故事讲稳了,如果受欢迎,再拍第二季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