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抢占未来产业|武汉、西安、长沙、郑州,谁是中西部强省会的“未来之星”?
【编者按】当下,未来产业的发展正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层面,均在积极前瞻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然而,未来产业因其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突出特征,并非每个城市都具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客观评价各地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编制并发布了《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未来潜力TOP25城》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是国内首个关于全国层面的未来产业研究报告。报告通过构建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五个维度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全国GDP排名前25城未来产业的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形成了25城的具体画像,为相关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本篇为系列文章的第五篇,聚焦中西部强省会城市武汉、西安、长沙、郑州。
中西部地区腹地广阔,蓄积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也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当前,中西部城市崛起的势头正劲,尤其是在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加持下,部分集中全省资源优势的省会城市发展迅猛,如中部的武汉、长沙、郑州,3座城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均已突破万亿大关,与郑州相邻的西安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也即将破万亿元,4座城市GDP分别排在25城中的第8、15、16、22位。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到来之际,四座强省会城市谁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成为中西部区域的“未来之星”呢?
武汉:孵化加速能力突出,企业成长潜力有待提升
总体来看,武汉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较高,得分89.5,在4座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在25城里位列第8位,与其GDP排名(第8位)相同,总体反映未来产业潜力与综合实力较为匹配。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在中部城市中均位居第一位;创新策源能力指数虽位于西安之后,但在25城也居于前五;而企业成长潜力指数相对较为薄弱,在25城中位列第14。
武汉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不及西安,但总体较强。武汉科教资源丰富,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83所高校,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优势学科数量、创新人才规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等在4座省会城市中都位居第一,在25城中分别位居第4、4、6位。但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3.51%),在25城中排名第11位,与排名第3位的西安(5.18%)差距明显,需引起关注。
产业硬核能力位于前列,未来智能、未来空间等领域优势突出。作为我国的历史悠久的工业重镇,武汉积淀着“制造之城”的厚重底色,并在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产业硬核能力在25城中位居第7。在2019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战新集群中,武汉入选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4个集群,与北京、上海组成第一梯队在数量上领跑全国。目前,武汉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已迈入万亿规模,为未来智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此外,武汉也是我国重要的军工制造基地之一,坐落了多家重要的军工央企,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在火箭、船舶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目前,武汉正在培育壮大商业航天及北斗应用等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未来空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企业成长潜力较为薄弱,初创企业融资能力有待提升。武汉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较少,拉低了分项指数均分;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主要分布在光电子信息、先进基础材料等领域,申请量在25城中排名第8,位居西安之后;拥有1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赛道,指标排名相对较优,在4座省会城市中位居第1位,25城中位居第7位。
孵化加速能力突出,获得风险投资金额较高。武汉获得风险投资的初创企业数虽不多,但获得风险投资金额总体较高,仅次于北上深,在25城中位列第4,说明单个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较大,“硬科技”初创企业吸金能力强。
综合环境生态还需增强,城市营商环境有待优化。武汉发展未来产业的综合环境生态虽在4座省会城市中位居第1,但在25城中位居第11位,排名较总指数低3位,表明综合环境生态还有提升空间。其中,营商环境指标是武汉亟需改善优化的,指标得分在25城中位列第19位,拉低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整体得分。此外,武汉布局未来产业较早,在2020底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就提出布局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但对未来产业后续的关注推进力度还不足,未来产业声量在25城中位居第13位。
西安:创新策源能力突出,综合环境生态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西安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59.4,在中部四城中位居武汉之后,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11位,比GDP排名(22位)高出11位,相较于综合实力而言,西安未来产业发展显现出较大的潜力。五个分指数中,西安创新策源能力优势突出,在25城位列第4,仅次于北上深;企业成长潜力位居4座省会城市之首;产业硬核能力、孵化加速能力在25城中也位居前10;综合环境生态较弱,与武汉有较大差距,在25城中排名也靠后。
西安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领先,R&D经费投入强度位于第一梯队。西安R&D经费投入强度为5.18%,在25城中仅位于北京和深圳之后,远超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拉高了创新策源能力整体得分。此外,西安也是西北地区高校集聚地,拥有63所高校,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7,优势学科数量、创新人才规模虽不及武汉,但在25城中的排名均位于前10(均为第7位),显示出较强的创新底蕴和竞争优势。
产业硬核能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当,战新产业占比较高。近年来,西安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以上战新产业产值占比接近50%,在25城中位居第四,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培育出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如航空集群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优胜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入选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企业成长潜力相对较优,初创企业发明专利较多。西安企业成长潜力在25城中位居第13位,在4座省会城市中位于首位。其中,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较为突出,排名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3座一线城市,远超长沙、郑州等省会城市。但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较少,只有2家企业上榜,在25城中居于第16位,不及武汉、长沙,反映产业发展的新锐力量有待增强。
孵化加速能力不及武汉,获得风险投资金额较高。西安拥有中关村e谷核芯空间、西电科技孵化器、陕西省能源化工专业孵化器等25家国家级孵化器,孵化出“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研发出国内首个脑机康复机器人的臻泰智能等行业领头企业。但西安在企业孵化方面整体不如武汉,拥有的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等指标排名均位于武汉之后,在25城中分别位居第13、15、8位。在风险投资方面,西安出现与武汉类似的情况,即获得风险投资金额相对于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量更多,反映单笔风险投资金额高,但总体活跃度较低。
综合环境生态较弱,新型基础设施需加力建设。西安综合环境生态在25城中位居第17位,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低6位,反映未来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生态较弱。其中,算力供给度是西安的薄弱项,在25城中位居第22位,仅高于南通、东莞、常州等二三线城市,与省会城市地位不符,表明西安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待加强。西安对未来产业的关注度尚可,提出前瞻布局生命健康、脑科学、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聚力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但产业规模化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长沙:孵化加速方面有一定优势,企业成长潜力有待提升
总体来看,长沙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48.2,排名位列第16位,比GDP排位(第15位)低一位,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综合实力基本相当。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孵化加速能力、创新策源能力得分均在50分以上,排名在前15位,而综合环境生态、企业成长潜力得分和排名相对较低。
长沙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潜力尚可,但不及武汉、西安。长沙高校资源丰富,拥有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57所高等院校,近年来,长沙还积极深化与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夯实自身的科创力量,如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建设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研究院等,加速创新资源聚集。目前,长沙优势学科数量和创新人才规模在25城中居于第8和第11位,高于综合指数排名,但与武汉、西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年,长沙提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计划到2030年,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000家以上,研发企业(中心)500家以上,但就目前而言,长沙在创新能级提升、创新载体建设、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都还需持续突破。
产业硬核实力较优,科创板上市企业较多。作为“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先进制造业实力雄厚,拥有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五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共有29家,在4座省会城市中位居第2位,高于西安;拥有帝尔激光、蓝盾光电等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与武汉、西安等城市相同,反映长沙硬科技企业实力较强。
孵化加速能力突出,受风投资金青睐。近年来,长沙加大投资促进力度,连续两年获评“投资热点城市”,风险投资金额在25城中位居第7位,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量在25城中位居第8位。但从资金投向领域看,新消费行业是资金主要流入地,未来产业领域的投资仍需加强。长沙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在25城中居于第21位,在4座省会城市中居于末位,反映长沙在孵化载体和专业孵化能力及生态方面有待加强。
综合环境生态较弱,城市营商环境提升空间大。长沙综合环境生态得分在25城中居于第20位,较总指数排名低4位,在4座省会城市中居于末位,反映未来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生态较弱。其中,城市营商环境是长沙亟待优化的方面,该指标得分在25城中居于第24位。
郑州:多项指标排名靠后,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总体较弱
总体来看,郑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33.1,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23位,比其GDP排名(第16位)低7位,其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经济实力、省会城市地位不相符。五个分指数中,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创新策源指数、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均在20位左右,分别排在第18、19、20位;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靠后,分别位居第23、24位,拉低了综合指数排名。
郑州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相对较优,郑州创新策源分指数在25城中位于第19位,较总指数排名高4位,反映郑州创新策源能力相对较优,特别是优势学科数量较多以及创新人才规模体量较大。郑州作为河南省会,是河南高校资源最集中的地区,拥有76所高校,人才总量超过240万人,在材料学、临床医学等领域有多个国家重点学科,丰富的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为郑州开展科技创新打下一定基础。
产业硬核能力有一定优势,郑州产业硬核能力分指数排名在25城中虽总体不高,但个别指标表现突出,如国家战新集群数在25城中位列第6位,战新产业占比在25城中位居第3位。但有实力的硬科技企业较为缺乏,郑州是4座省会城市里唯一一座还没有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城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仅为武汉(46家)的一半。
企业成长潜力较弱,郑州独角兽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都较少,反映初创企业竞争力较低、新赛道发展活跃度不足。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也较少,在25城居于倒数第二。
孵化加速能力有待提升,郑州孵化加速能力在25城中居于第24位,虽有足够的孵化载体(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在25城中位居第15位,高出总指数排名8位),但孵化产出还有提升空间,风投企业数量及获得的风险投资额都较低,在25城中居于靠后位置。
综合环境生态优于长沙,郑州综合环境生态营造得较为成功,其明确将发力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虚拟现实、区块链等6个未来产业,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营商环境、算力供给度均位列前20,优于总指数排名。
总体来看,省会城市通常是科教资源聚集地,高校数量庞大,优势学科数量、人才规模占优,使得创新策源潜力突出,尤其西安和武汉。同时,中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产业基地,近年来承接产业转移,加之一直致力于转型升级,部分战新产业已经形成集群,产业硬核能力有一定优势。企业成长潜力是4座省会城市的薄弱项,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初创企业融资能力较东部省会城市都有较大差距。孵化加速方面,获得风投资金总额虽较大,但总体不够活跃,反映资本在助力有潜力的科技企业成长方面还需加力。综合环境生态方面,4座省会城市在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有一定前瞻性,但培育力度不足,未来产业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同时,未来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还有待加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