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族与城堡:赣南龙南关西徐氏宗族的崛起与衰落

黄志繁
2023-11-07 12:47
私家历史 >
字号

龙南县的关西围是赣南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遗憾的是,目前关于关西围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从建筑史角度研究关西围这个建筑物,鲜有从社会史角度去探讨徐氏家族史与关西围的关系。实际上,根据笔者对徐氏家族的了解,关西围及徐氏家族的发展和兴衰历程,颇能体现赣南地域性家族如何借助官方渠道崛起,并成为地方社会支配性势力的历程。规制恢宏、气势雄伟的关西围正是徐氏家族在地方崛起的物质表现。因此,本节拟梳理徐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力求从社会史的视野重新考察关西围,并思考赣南地方性家族与地域社会变迁之关系。

江西赣州,龙南关西围屋群。

风水与军功:明代关西徐氏的初步崛起

根据1999年修成的徐氏家谱,徐氏在龙南关西定居的过程如下:

惟即其旧谱所载,自赣石分徙于吉之万安皂口者为一世祖,自皂口迁于龙南关西者为龙南迁祖,其时则宋嘉熙丁酉,其祖则八世云彬也。云彬之兄曰云兴则迁于泰和水南,又为泰和水南之迁祖也。云彬距今已阅三朝益四百余年,子孙蕃衍不可纪极。

这篇序言是由康熙年间的龙南知县徐上撰写的,如果这段记载可信的话,那么徐氏应该是从宋代开始就来关西定居了。

关西乡附近除了徐氏之外,最大的宗族主要是黄氏和张氏。关西黄氏什么时候迁徙而来,族谱中似并无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明代黄氏已到此居住。《关西黄氏族谱》记曰:

予兹年迈,遐思圣四公与思清公父子四人,先至龙邑里仁洪湾立居,因其地方冲要,乃择关西之上燕。既经二十余载,家业颇丰,思清公始构上黄山场,自立居址。后思兄弟仍在故乡。因一齐等接于关西各处居住,故上黄之居场岗与兄弟无干。厥后景祥、景常二公又因兄弟叔侄欲他徙别处居,乃共办价,尽为概买,听其各适。圣四公至关西时年六十五,思清公年三十五,思清公手创钱粮数十石,景祥、景常二公复增多石。历代黄辈祖厥孙,振振绳绳,姑居场分处东西人各五栋,祖遗世守。

根据文后所附的说明,这篇序言写于万历年间,因此,至迟在明代黄氏已定居于关西。

张氏族谱则明确地记载其祖先是明代万历年间搬迁而来的。《关西张氏族谱·四房谱序》乃是当时龙南县知县所撰,其文曰:

圣天子简命,来牧龙南下车,后见邑中世家,大族宗祠巍隆,春秋世祀,祗祗肃肃。窃喜邑有报本追远之恩,仁孝诚敬之风,可治焉。间因公公事,缙绅诸君子,得聆张子弱,声效玉屑罪罪,知其衣钵,渊源有自也。询其家世派,系留侯之后。及藏器公居南京,子实公徙居福建,其始祖仕和公等徙居会昌,又三世树公等徙居安远。又四世旺六公字文升,正统四年,同兄文敬公之子仲荣,及弟信公祚公文昌公盛公茜居龙南,而分四房。文敬公为里仁关西之始祖,文升公为坊内观背之始祖,信公、祚公为象塘、莲塘之始祖,文昌公、文盛公为大龙之始祖。而仕和公又其始祖所从出也。张氏旧有家谱十余本,兵燹之后,仅有存其二,后因逃军、雀角,二谱俱湮。

……

时康熙二十八年已亥岁二月花朝,之吉赐进士第文林郎知龙南县事记录一次年家侍徐上拜撰

可见,正统年间张氏就来关西定居了。

那么,关西的黄、张、徐三大姓之间关系如何?其在社区的权力关系又如何?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各姓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矛盾。但当地一个开商店的黄姓老板告诉我一个口碑:

最早来关西定居的是张氏,张氏占了关西最好的田地,徐氏后来。据说,张氏主要以务农为生,比较老实,而徐氏则是风水先生,比较狡猾。徐氏来了后,就采用各种手段把张氏的好地全部霸占了,把张氏往里面赶,一直赶到山腰里面,所以,至今张氏仍然居住在山腰里。

从这个口碑来看,关西历史上也曾经充满了姓氏之间的争斗,只不过,历史上的争斗已渐渐被后人淡忘罢了。这个口碑还显示,徐氏祖先是个风水师。支持这一口碑的一个证据是至今关西新围和老围的祠堂中还有一块牌位,上书“东海堂(左昭右穆)杨公福祖暨徐氏历代高曾祖考妣众神位”,位于徐氏祖先牌位中间。这位“杨公福祖”是谁?询问当地百姓,当地百姓皆茫然,有些人只知道“杨公福祖”是他们的恩人,其他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了。笔者推断,“杨公福祖”可能就是赣南民间传说中的风水先生“杨救贫”杨筠松。

明代中期,赣南地方动乱层出不穷,官府也忙着平乱,关西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和官府关系密切起来的。根据《江西省龙南县地名志》,关西村之得名是南赣巡抚都御史王守仁(阳明)率五千兵丁前往广东和平、连平一带平剿匪寇“三湘”时,曾在现关西的程岭(与定南县交界处)一带安营扎寨,设关把口,关西正处关隘之西,故名关西。

至少在明末,徐氏在关西开始崛起。兹录《关西徐氏七修族谱·采郡邑志各传》中有关记录如下:

徐从棠,里仁堡人,以千长团练乡勇。崇祯二年已巳,广贼张庚仔掠邑境,棠兴(疑为“与”——引者注)把总邵、典史薛澄统集乡兵追巢至上蒙堡东坑,伏发,官兵俱被围陷。棠兴(疑为“与”——引者注)邵公奋力格开(疑为“斗”——引者注)死之,棠子先芳救(疑脱字——引者注),俱死。入祀儒学忠义祠,旌曰:父忠义子孝。

徐之享,里仁堡人。康熙丙辰,广贼杨镇邦、胡应扰县,十月十九日从叶坊小迳抵关西。胡结营彭坊,杨结营旱荒头,肆掠关西。之享率乡兵同下历司兵夜薄贼营。之享素骁勇,首冲贼垒,斩先锋三人,我兵乘胜出击之,斩俘二百余,贼遂败去。之享深入,死贼营。入祀忠义祠。邑志论曰:关西乃龙邑东南边鄙,居民近百家之聚,当寇锋豕突时,未易制梃以固吾围。而徐之享者,首先冲营,为官兵义勇倡,遂死于锋及。既而群众争先奋力,狂制败遁,不肆掠,所全实多。顾古今堂堂闻帅,腰玉握符难偷生者,指不胜屈。之享独以编氓舍生卫境,岂不伟然丈夫哉!今皆据旧志纪事,列之忠义传中,庶碧血青怜,少慰于寒原野草间耳!

徐士孜,字去逸,八龄失怙,事母至孝。康熙甲申岁,广寇乱,士孜负八旬祖母上寨避难,往返数次,几罹寇锋。及登书贤,伦免本邑无艺牙税。丙辰守城拒贼,设谋集各乡兵来援,城遂得全。又倡建城北护龙台,以聚一城旺气。生平守正不阿,周恤乡邻,维持桑梓。里人至今思之。

上述三个徐氏族人之所以被列入“忠义”,都是因为领导乡兵抗击盗贼有功,从而青史流芳,徐从棠和徐之享还被记载入县志。可见,徐氏在当时确实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宗族。我们注意到,徐从棠还担任了千总一职。根据《关西徐氏七修族谱·老仕宦科名》的记载,其祖先“仁伦,从征三巢有功而授千总”。所谓“三巢”,是明嘉靖年间发生在龙南和定南等地的一次大规模地方叛乱的三个“贼巢”。从徐氏族人长期担任千总一职,也可管窥徐氏在当地的势力和与官府关系的密切。

江西龙南,关西新围。

明代徐氏在当地的影响力还可以从“老围”得到验证。关西新围即徐老四(名钧)建造的围屋,老围则是徐老四祖上居住的房子。老围已被建筑专家确定为明代的建筑。一进老围,就可发现,老围只是个有围墙的大的民宅,中间有个祠堂,围墙低矮,顺地势和屋势而建。和新围相比,老围的军事防御色彩明显较少,防御能力也很一般,但是,老围依然算得上规模宏大。尽管老围的规模和气势远逊于新围,但在明代就能修建起这样一座大宅子,说明徐氏在明代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科举与商业:清代关西徐氏的鼎盛

清代,徐氏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科举和商业上均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民间传说,龙南县四个翰林,关西徐氏占了三个半,分别是徐名柏、徐思庄、徐德周,另一个翰林的妻子出身关西徐氏。粗略统计《关西徐氏七修族谱·老仕宦科名》中关于清代徐氏科举功名的记载,得表1。

表1 清代关西徐氏科举功名一览(资料来源:《关西徐氏七修族谱·老仕宦科名》,1999年新修本)

整个家族中,有各种功名的人达到了638人之多,不可谓不强盛。特别是有清一代,整个龙南县只考取了12名进士,关西徐氏一家就占了3个。其科举上的成就在当地是相当突出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结合族谱和县志,对清代徐氏的科举成就分时期进行了统计,得表2。

表2 清代关西徐氏科举功名一览(分时期) (资料来源:《关西徐氏七修族谱·老仕宦科名》,1999年新修本。说明:功名没有重复计算,例如某人连续中过生员、举人和进士,只计算最高功名进士)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关西徐氏从清前期即开始进入科举和功名高产期,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进入一个高峰。与此同时,徐氏族人开始在龙南的县域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光绪《龙南县志》记载了徐氏族人的许多事迹,或是赈灾捐款,或者参与修志,或是带头减免赋税,等等。徐氏成为县域地缘政治中颇具影响力的家族。

从表2中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功名不一定是科场考来的,而是用钱买来的。这就说明,徐氏家族中还有一定比例的人在商业获得成功后,通过捐纳的方式获取功名,进入士绅阶层。其中,关西新围的修造者徐老四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笔者有幸获得了一本珍贵的徐老四的分家谱。此文书是徐老四在去世前几年即道光七年(1827)析产分家的记录簿,兹录于下:

予为分关立谱所以详载家资胪列产业,俾尔兄弟世守,且望奕集缵绪,振兴无穷也。忆我父创业艰辛,生予兄弟六人,予行四。稍长,俾习诗书,励志上进。比弱龄,冠童子军,遂采芹泮水。斯时口致读,窃谓拾科掇甲,庶可光大门间,无何数荐秋闱,有志未逮,因督理家务,援例加捐布政使司理问,遂弃举业金玉马堂之选,惟于后嗣伫望焉。龄至廿八,岁值乾隆辛丑年,承父遗命,兄弟分居各爨,予得坐分田租叁百捌拾担正,西昌典铺半间,存资产壹陆千两。因思遗训曰:尔等家资产业守成,更当开创,予谨佩勿喧。由是竭力摒挡,内主家政课诵,外谋生理。凡洪纤巨细诸务,悉亲自图维,不幸越中年,尔母早逝。予每以失内为恨,然思以恢扩先业,终不倦勤,继而爵秩晋命膺承家启后之计尤切。尔兄弟当亦原予用心之所在也。迄今予年已七十有四矣,尔等俱各长大成名出仕者,已身受国恩,在家者亦皆名列胶庠。予每顾而乐之,倘得效爱敬于司马,仿同室于张公,岂不甚幸。然丁计百余,屋分数所,予老矣,实难统摄,因思前己巳岁将福字寿字所储银两贰万贰千两分与尔兄弟九人,各自生理。然田产、房屋、典铺尚未分开。兹特统计予一生坐忿及自置田租壹千贰百贰拾陆担正,典铺贰间半除京昌房屋地基典帖一半,业经尔兄弟长春号内交出典钱贰千吊正经予收用,其房屋地基典贴什物等项俱归长春号照股永远掌管为业,其余典铺贰间及所有田产除拨定醮祭膳学宾兴幼童公项若干。留烝尝鼓励子孙,又将缩余田租屋宇塘土山冈典铺店房分为九分,每人坐分一分,胪列于左。自今以后,尔兄弟九人务宜各掌各业,丕振家声,克俭克勤,恢宏先志,则廉让可风,箕裘有赖,此则予之厚望也。

道光七年正月初十日自序

在场侄 萃然(画押)凤达(画押)井然泮馨(画押)

师尹(画押)贻谷正孚(画押)

在场侄孙坤茂(画押)

代笔侄孙  择善(画押)

计开醮祭田租数列后

仔细阅读上述文书,可以发现,徐老四原本是个秀才,但以后数次秋闱未能中举,从而走上了经商的道路。他的经商是否如传说中那般充满着神奇色彩,已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在经商前就已经继承了不菲的财产,“田租叁百捌拾担正,西昌典铺半间,存资产壹陆千两”应该是他日后经商的原始资本。有必要指出的是,以徐老四为代表的家族之所以能够获得商业的成功,和整个清中期的赣南社会经济状况有关系。清中期赣南山区开发基本完成,人口逐渐增长,社会趋于稳定,经济日渐繁荣,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状况中,商人相对容易获得成功。

徐老四发家后,广置田宅店面典铺也是事实。在他分家之前,他的家庭规模是很大的,正所谓“丁计百余,屋分数所”。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商业经营如此成功的徐老四,居然在光绪《龙南县志》和1999年修撰的《关西徐氏七修族谱》中没有单独立传记载。《关西徐氏七修族谱》虽然修于1999年,但是基本原封不动地留下了老谱中的人物传记部分。光绪《龙南县志》中没有徐老四的记载只能说明两点:第一,徐老四科举功名级别不高,没有中过举人和进士,也没有担任过实职;第二,徐老四不够乐善好施,没有在慈善方面做出令官府觉得值得表彰的事情。

《关西徐氏族谱》中没有徐老四的记载则值得思考。老谱中记载最晚的人物活到了同治时期,徐老四如果能被族人认可,那么,他应该是能够进入族谱中立传的。笔者推测,徐老四没有进入族谱中立传,原因有两点:一是徐老四在科举上并不成功,他只是个生员,虽然后来捐纳了个虚衔,但族谱比较强调科举功名的成就;二是徐老四虽然财力雄厚,但他那一房并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房的关系,甚至关系比较紧张。关于第一点,毫无疑问,整个关西徐氏家族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其他家族一样,认为经商和科举相比,科举的成功才是真正成功。徐老四在自述中也强调,自己是屡次考举人未果,才转行经商的。可见,科举成功是首选。至于徐老四那一房与其他房的关系紧张,主要是在田野中获得的口碑资料,我们无法确证。徐氏族人告诉我们,围屋内的人与围屋外的人关系不怎么好。另外,徐老四的自述中也没有提及他出资帮助家族修缮祠堂与修族谱等公益事业,如果在这方面有大笔花费,徐老四应该会在自述中提及。

徐老四在县志和族谱中没有单独立传的事实表明,徐老四在他生活的年代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地方上的影响力,这与现如今人们一到关西就想到这位著名的赣南财主有一定的反差。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徐老四本人却在民间留下颇多传说,这些传说基本上都在刻画一个“精明、节俭”的财主形象。

总之,清中期关西徐氏迎来了宗族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科举和商业两方面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盛极必衰,到了晚清,徐氏的发展已慢慢进入下降通道了。

分裂与战乱:晚清关西徐氏的衰落

翻阅《关西徐氏七修族谱》,有几个疑问一直挥之不去。疑问一,为什么没有四修、五修和六修谱序。疑问二,为什么只有一篇文献提及关西徐氏的祠堂,而族谱中有明确记载的徐氏祠堂只是一座建于县城的小祠,关西作为徐氏的总发源地,为什么没有一个总祠。

江西赣州,龙南关西围。

当然,由于《关西徐氏七修族谱》是1999年修的新谱,一些旧谱文献缺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什么修谱者偏偏选择保留康熙的二修谱序和乾隆的三修谱序,而更为晚近的四修、五修和六修却一篇谱序都不保留呢?除了文献缺失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可能是1999年族谱的修撰者认为,四修、五修和六修谱序中有一些不宜保留的内容,所以,他们选择了放弃。这些不宜保留的内容是什么呢?笔者大胆推测,是各房之间的矛盾——这正是笔者在田野中深入访谈后才了解到的。正是在关西徐氏鼎盛的时候,各房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今天修谱的人觉得谱序中有一些文字已经不适合再公开了,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在新谱中保留这些谱序。

笔者进一步推测,宗族之间的矛盾和分裂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辉煌时期的关西徐氏并没有修建一座宏伟的祠堂。据当地百姓介绍,1949年以前关西徐氏的宗族活动一直是在关西老围的祠堂中进行的。然而,这个祠堂并不是关西徐氏的总祠。笔者在祠堂右侧的墙上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字迹甚不清楚,依稀辨认出“今将两房子孙乐输竖祠银数刊志于后以彰孝慈以垂永久”,中间记载捐款的具体数目,落款为“雍正九年岁次辛亥孟冬月”。根据七修谱记载,关西徐氏有十房,因此,很明显,这个祠堂就是两房子孙的祠堂,而不是家族的总祠。在田野调查中,关西徐氏族人也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祠堂是徐老四那个家族的祠堂,并不是全体关西徐氏的祠堂。《关西徐氏七修族谱》中记载过一个祠堂,然而,这个祠堂仅仅是一个小祠,不是总祠。其文摘录部分如下:

祖锡侯公又自关西迁居邑之水东,再迁入城内,迄今五十余年,堂下子孙不下数十人。家居者谨守诗书之训,仕宦者无忝廉洁之名,此皆祖宗余荫所及,不敢忘也。爱于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岁卜地于县治之西南老东门别立锡侯公祠。

很明显,这个建于县城的祠堂是锡侯公名下子孙所建设的分祠,也不是徐氏总祠。

为什么如此强盛且在地方有一定影响力的关西徐氏竟然没有建立起一个总祠?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科举和商业鼎盛导致徐氏各房发展不平衡,从而使得各房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宗族一直无法整合起来做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

宗族之间的矛盾和分裂也影响了宗族的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咸丰朝以后,徐氏的科举功名开始迅速衰落。这固然是因为“盛极而衰”的事物发展规律,徐氏不可能永远强盛下去,但宗族内部无法有效地整合起来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咸丰年间的地方动乱对徐氏这样的大家族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龙南乃至整个赣南在雍正以后基本上进入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正是在这种稳定的局势下,徐氏家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咸丰初年,随着太平军进入龙南,龙南的地方动乱又多了起来,徐氏直接受到冲击。今摘录族谱中的部分记载如下:

其在邑则倡建宾兴,设膏火,酌减诸生薪水银胥,宏奖风教,有功后学,咸丰丙辰,粤匪扰境,公年八十三矣,遇贼于路,仗义怒骂……遂遇害。

咸丰六年,粤匪入境,徐氏宗祠被毁。先生乃偕从弟小衮孝廉毁家纡难书,夜与贼角,而粤匪溃去。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徐氏在动乱中受到的冲击不小。同时,光绪《龙南县志》中也记载了徐氏因为动乱而牺牲的许多节妇的名字。总而言之,到了清晚期,由于宗族内部的分裂、地方动乱等,曾经辉煌的关西徐氏逐渐衰落,科举功名不再鼎盛。

透过对关西徐氏发展轨迹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关西徐氏崛起的关键点在明中期到明末。在这一时期,他们通过协助官方平定地方盗贼,成为地方上的“军功家族”,从而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财力。清初,他们又致力于科举,成功地从“军功家族”转变为“仕宦家族”。同时,借助清中期以来赣南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他们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晚清,由于地方动乱的重新开始和家族内部的一些因素,关西徐氏逐渐走向衰落,但恢宏雄伟的关西新围却作为关西徐氏鼎盛的物质见证,一直留存至今,提示着徐氏家族过去的荣耀。在这个意义上,关西新围之所以能够建造起来,应该是关西徐氏从明中期以来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的结果,反映的是整个赣南社会的地方政治从动乱到稳定、经济从一般到繁荣的发展状况,也是某些家族在地方社会的经济地位崛起的象征。

关西徐氏的发展历程在赣南很有代表性。同在龙南的杨村乌石围赖氏,也有类似经历。乌石围的建立者赖绍先在粤赣通道横冈隘任私隘官,主理盐道商务关卡和御贼之事。加之在官坑、水花潭、梅子斜等处有祖遗杉林山场三千多亩,世代经营木排生意,家族财力渐雄。据口碑传说,二世祖思章公曾因放排九江将老木曲杉送给皇家建行宫,得到丰厚回赠,被授予“天下老人”封赠,见官加三级。六世祖元宿公遵祖俗放排行商,家财日聚渐丰。至康熙年间,龙南知县徐上在《桃川赖氏八修族谱·赖氏家约序》中评论赖氏说道:“国著春秋,自汉交趾太守后,衣冠接武,至南宋始迁于龙而世居上蒙太平。今益繁衍,多以贡举乡校进。”赖氏基本上也是由当初的“军功家族”(私隘官),通过经营商业致富,同时致力科举,维系与官方的良好关系,成功转变为“仕宦家族”。唐立宗曾经在其著作《在“盗区”与“政区”之间——明代闽粤赣湘交界的秩序变动与地方行政演化》中结合日本学者的相关论述,讨论过南赣地区叶芳、池仲容等“盗贼家族”的发展及灭亡历程。实际上,在明代赣南地方动乱之中,有一些家族积极参与协助官府平叛,从而获得地方上的资源,积累财富,致力科举,一举成为地方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与叶芳、池仲容等家族是一个社会的两股势力,最终,与官府协同作战、维系良好关系的家族成为胜利者,他们成为南赣地区的真正主人。因此,从社会史角度考察,所谓“客家族群性”,或者说客家认同的本质,实际上是国家认同。

(本文摘自黄志繁著《化外与化内:12-18世纪的赣南地域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责任编辑:钟源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