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先行者|张江营商环境迭代:打造科创特色的企业服务能级提升战略
【编者按】自1992年起,从“张江高科技园区”到今天的“张江科学城”,从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这片曾是农田与村庄的土地,已然成为“上海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国创新”的一个品牌。
九月,澎湃科技派出一路记者,驻扎张江科学城,历经十天的深入调查和采访,试图帮助公众厘清张江瞩目成绩单背后的底层逻辑:过去30年,张江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又将在未来的国家战略中担当什么角色?
我们调研发现,“创新”是张江的底色。这是一种系统性、全生态的创新:人才政策、营商环境、审批制度、孵化服务、基础研究以及应用转化、产城融合……张江已是一座位于上海东南腹地,有着代表中国最强科技实力的产业集群,也有商场、学校、医院、体育场、博物馆的烟火之城。
张江十日,澎湃科技带你“看见”。
张江第三日。
澎湃科技记者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一场例会正在召开。这是张江科学城投资促进中心(以下简称“投促中心”)召集的一次“片长”例会,例会的内容是:大家沟通手头掌握的企业需求和最新动向,把需要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一一盘整清楚。这也是张江营商环境体系的重要一环。
张江科学城投资促进中心。图片来源:上海科创办
“今年初,市政府发布了6.0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要求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综合优势。我有几个问题想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位“片长”在例会上说道。“近期我走访了几十家企业,有几家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另一位“片长”说。
来自上海科创办相关处室和张江科学城12个片区的招商和企业服务负责人,会定期聚在一起沟通企业服务情况。张江科学城12个片区负责人,也就是“片长”,会经常走访企业并将其近况上传平台,及时向投促中心反映重点企业的发展需求。而投促中心则会调动各方资源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将这些难题一一解决。
自1992年开园起,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浪潮,张江科学城地理空间几经拓展,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招商和企业服务模式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发展的现实所需而不断迭代升级。2022年初,为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整合力量、统筹资源,上海科创办启动建设促进中心,并于当年投入运营。投促中心整合上海科创办相关处室及张江集团、张江高科等园区平台公司的骨干力量,联动相关政府部门和街镇,成为张江科学城招商、企业服务、项目建设推进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综合性平台。
如今,政府、园区开发主体等部门已经实现了一门式集中办公,成为招商、企业服务统一入口,为园区企业提供着一站式优质服务。
情系企业,搭建“双向奔赴”连心桥
“如果说投促中心是集成张江这片土地营商环境资源的指挥中心和大脑,那么触达每家企业的‘神经末梢’就是张江科学城12个片区的招商和企业服务团队。”上海科创办经济发展处副处长闫雪花给澎湃科技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支由“楼长-片长-服务总监”组成的“金字塔式”团队,在日复一日的走访、交流、记录中,向企业传递着政府的政策和声音,也把企业的诉求和希望带回给政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连心桥。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费佳青是团队元老,担任“服务总监”一职。她认为,与企业保持长期联系是最重要的,“要让企业敞开心扉,取得信任不容易,但服务人员就是要有甘当企业‘店小二’的精神,面对企业急难愁盼的各类问题,我们都会尽心尽力帮助解决。”
在费佳青看来,企业的“发展指数”比个人的“辛苦指数”更重要,小到每个服务成员,大到整个投促中心,都是为了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由点到面地激活张江产业创新生态圈。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的吴念西也是团队一员,捷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她对接的一家片区企业,该企业的全球高级副总裁助理刘晓燕告诉澎湃科技:“吴片长经常走访我们企业,能切实感受到她了解捷温科技的发展,做了很多功课。”
吴念西正在与企业沟通。图片来源:上海科创办
她日常做功课是多渠道的,比如,她会关注“浦东发布”、“张江发布”等一系列微信公众号,“他们通常会发一些创新型企业的案例,如果看到企业在我们片区,那肯定得把服务对接上去。”
又比如,当她得知有一家成长性很棒的企业的研发中心在自己的片区,企业当下可能对人才引进有比较急迫的需求,“我马上联系楼长,楼长通过企业租赁地的业主,把企业的项目情况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汇总给我,信息越细越全越好,做足功课,我再上门拜访。”
在投促中心的帮助下,捷温科技从区域性投资公司提升为跨国公司投资性总部,还利用张江自贸区政策,构建了企业境内外资金池,以适应不断扩大的业务需求。“从顺利取得营业执照,到最终获得财政扶持,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张江科学城服务企业的高效和诚意。”
她每周都会选择三四家企业去走访,最少也得一两家,“当然,有时候和企业初次对接,也难免遇到不顺、甚至碰壁,那就通过人找人再找人,直到找对人,再建立长期联系。”她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亲眼看到各种各样的企业在我的帮助下越来越好,我觉得自己也在成长。”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企业和楼长、片长、服务总监之间的双向奔赴。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服务更主动
如何让服务更主动、更靠前、更精细,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永恒的命题。数字化时代,这不仅需要能及时收集企业情况的线下信使团队,更需要能快速集成并处理这些信息的线上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联动,从成百上千的企业信息中抽丝剥茧,才能提炼出共性问题,进而提前谋划、未雨绸缪。
张江科学城投资促进中心现场图。图片来源:上海科创办
郑姣是坐落于张江的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高级总监,她介绍,2022年疫情期间,公司曾面临液氮储备不足的困境,而液氮是冷冻保存研发所需细胞株的关键介质。公司第一时间向投促中心服务专员反映了液氮需求。“服务专员第一时间上报线上平台系统,投促中心工作人员迅速作出反应,帮助我们协调了园区、供应商和有关职能部门。”
郑姣回忆,4月10日上午企业提出申请,次日,企业就顺利加注到了液氮。
意识到需要补给液氮并非嘉和生物一家药企的需求,投促中心立刻通过线上平台汇总、梳理、筛选有加注液氮需求的企业。同时联合气体供应商,根据企业地理坐标设计路线,实现了液氮配送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高效化。
液氮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这些药企在特殊时期解了“燃眉之急”,各项试验和研发进程才有了基本的保障。目前,嘉和生物研发的抗乳腺癌药品——盐酸来罗西利片,已经按原计划的时间表提交了上市审批。
从解决嘉和生物一家之困,到辐射园区所有有类似需求的企业,这背后是线下队伍和线上平台的高度联动,更是对主动服务意识和能力的一次考验,利用平台大数据为企业及企业发展需求进行画像,将众多的“一个一个”问题更快地归纳总结为“一类”问题,提前预警、未雨绸缪,才能为企业更加及时地排除发展中的各种“拦路虎”。
“从企业需求出发,主动服务的基因是深植在张江的血液中的。”恰逢自贸区十周年,经济发展处副处长赵晓虎也向澎湃科技提到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改革的往事。十多年前,张江服务专员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创新药企业忍痛“卖青苗”的现实困境。张江科学城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率先提出了MAH制度改革的需求,并最终推动了这项制度在全国的试点和落地。类似地,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通关模式、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白名单和联合监管制度等均属“首创”。多年来,张江一以贯之的主动服务为生物医药领域带来了巨变,也进一步助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业务再集成
为了匹配企业高速发展的现实需求,今年以来,投促中心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在不断深化招商、企业服务统一入口和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与规建、审批等部门联动,进一步打通后续项目准入、建设推进等环节,打造集招商、企业服务、项目建设推进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从招商谈判、项目选址、准入办理,到土地出让、建设审批,原本“串联”进行的各个工作环节,在投促中心的统筹协调下,逐级“并联”,不断提速。在项目招商谈判环节,规建及审批部门即介入服务,加强规划设计、环评等专业性指导,靠前服务,相关问题早发现、早协调、早解决,避免后续程序反复。
经济发展处四级调研员王海燕介绍,目前,已有20多个项目受益于此。位于张江中区的东方希望新材料总部及研发中心项目,审批部门在产业准入阶段,就已提前介入。“由于项目建设审批是后道,以往各部门串联工作时,许多问题在产业准入阶段不能及时暴露。现在借助投促中心平台,各部门并联工作,形成了相关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的有效机制。”
该项目在拿地前就已梳理出问题清单并得到逐项解决,顺利于今年8月开工。
除了审批加速,部分项目在选址时,就已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了土地规划调整。通过多个环节并联推进、共同发力,投促中心狠抓项目快速落地,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也为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张江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江科学城。图片来源:上海科创办
投促中心服务体系覆盖了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这或许是张江打造产业高地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众多企业在张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的故事,背后多少都有着投促中心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努力升级服务的身影。
变则通,通则久,面对近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企业发展需求正在迅速发生转变。只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充分激活市场活力,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而张江正以主动创新和不懈努力践行这一理念,今年以来,按照6.0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最新要求,张江科学城将重点从创新生态、产业政策、城市品质、人才服务4方面推出10大创新举措,深入推进系统性集成性改革,持续打造科创特色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天投促中心的服务模式 ,是张江过去三十多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珍贵成果,未来还将继续迭代升级,锚定高质量发展,助力张江全速迈向国际一流科学城。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