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在南京农业大学顺利召开并圆满闭幕。本届年会由中国民俗学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博物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博物馆等相关单位机构的500余位嘉宾学者莅临现场,展开热烈研讨,旨在全面回顾与阐释自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年来民俗学理论研究的中国经验,共同推动我国民俗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10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麻建国,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许益军,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张金萍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主持。在主旨发言环节,大会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先后作了题为“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说非遗”“‘集体性’辨析”“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主题报告。大会主旨发言环节由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主持。
10月21日至22日,是本次论坛的研讨环节,共设置了54个分会场。各分会场设主持人与评议人,皆由在各个话题上术有专攻的学者担纲。每组发表人既有长期耕耘的资深学者,也有锐意进取的硕博研究生,两者通过学术探讨相互切磋,研、讨相长,既充分彰显了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年来生生不息的有序代际传承,更为民俗学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学术气象。
学会秘书处将385篇入选论文按主题进行分组,从研究分野上可总结为民俗学、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三大领域。就民俗学领域而言,大会设置“学术之思:民俗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当代思考”“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体物入微:民俗文化中的身体与身体感”“性别攸关:性别观塑造下的‘民俗’与‘俗民’”等27个分组讨论专题,不仅涉及民俗学学科史、民俗学方法与民俗知识的当代建构、民俗资源化与乡村振兴、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与仪式感等经典议题,还就身体民俗和性别形塑、具有中国气象的都市民俗展演、视觉民俗文献的图文解析等话题展开延伸性探析。
就民间文学领域而言,大会设置“史笔留痕:民间文学的学术史钩沉”“古今中外:民间传说阐释理论新探”“朝向当下:神话主义视域下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故事诗学的学科语境与理论建设”“数字时代:新媒体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传承与新生”等18个分组讨论专题,民间文学的学科史回顾、朝向当下的神话研究与再思考、口头传统研究方法的理论提炼、传统文类的表演法则等话题立足于传统,又具有方法论的反思意识,故事诗学的范式建构、民间文学的数字化新生等议题则充分呈现民间文学研究顺应时代而变的强大学术生命力。
除上述两大版块外,有鉴于中国民俗学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咨询机构,本次大会为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通过二十周年,特别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版块,下设“非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思辨遗产研究:非遗治理的经验与反思”“非遗之声:媒介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圈’与‘跨界’”等9个分组讨论专题,议题涉及非遗传承与可持续发展、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以及数字化时代的非遗文旅融合,旨在回顾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的学术历程,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同时也为非遗保护领域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本次年会的学术探讨体现了当代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三大趋势。首先,“作为一门伟大的学科”,当代中国民俗学始终“眼光向下”,关注民众日常生活,注重服务社会。无论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等宏大时代议题的长期关注,还是持续挖掘民俗主体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行性方案,当代民俗学始终都聚焦在我国文化发展的时代需要、呼应文化发展的社会关切,立足于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兼顾文本梳理与社会调查,不懈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新的认知路径和理论范式。
年会研讨体现的第二个趋势是,当代中国民俗学界注重历史与当下的衔接,以传统经典领域为基础,不断推陈出新,尤为注重以数字化和现代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如朝向当下的神话主义思考,逐渐从纯文本的研究转向新媒体视野下的神话叙事;都市民俗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民俗事象的都市传播,而是立足于都市空间的新兴民俗事象加以理论辨析。这既体现了中国民俗学界对老一辈学者“建立中国民俗学派”愿景的学术传承,也是中国民俗学者从理论与方法展开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例证。
年会研讨体现的第三个趋势是当代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视野并不局限于国内,还从世界民俗学史、比较民俗学等角度,展开中、西方的跨文化对话与文明互鉴。例如,关于海外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关键词及经典著作的回溯式研究,可为中国民俗学提供更为多元的思考维度。再者,不论是中国民俗学对非遗理念、术语和实践框架的深化反思,还是对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总结,它们共同积聚了中国促进可持续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内生动力。
为期四天的2023年中国民俗学年会研讨活动,秉持着中国民俗学会一贯的良好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让与会学者们深度聚焦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三大领域,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发表学术观点,并就共同关心的学术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每个分会场凝聚共识,展开学术对话。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