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封闭的党派性心灵》:当代美国政治极化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

李海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
2023-11-02 11:23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当代美国政治极化现象未见有明显改善,甚至有向着愈演愈烈发展的趋势。民主、共和两大党的支持者持续相争,互攻不休,彼此间甚至产生了较深的憎厌情绪。针对此,美国学界常规的解释是,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间这种严重的极化,是因为他们在心理机制上是不同的——他们受到了截然相反和彼此冲突的世界观的驱使。美国政治学者Matthew D. Luttig在2023年出版了《封闭的党派性心灵:美国政治极化现象的新心理学分析》(The Closed Partisan Mind: A New Psychology of American Polarization,康奈尔大学出版社)一书,运用大量实证分析,对此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理解思路。

Luttig认为其实两党支持者行为模式的心理层面驱动因素是非常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一致的。全书中贯穿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心理层面的“认知关闭的需要”(the 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人们一旦有了这种需要,他就会希望对手头现有的信息做完全的掌控,并以此做出快速的结论和判断,并在该结论上形成固化状态,而不会愿意继续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对于这种状态的人们来说,不确定性和相关的困惑是让人感到非常难受的,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压力(psychic stress),他们会希望尽快地驱散不确定性,尽快达到一种认知上的确定的关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驱使人们进行行动的不一定是恶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人们一旦做出了快速的决断,他们往往会对这一决断产生出一种近乎于教条式的恪守心态。Luttig 的研究指出,党派性和意识形态分野其实并非同一物,党派性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的身份认同,而不是关于各种政策偏好的一个不断运行的计数。那些封闭的党派性心灵渴求一种齐整的状态和所谓的秩序,但据Luttig 看来,美式民主本身就不是以齐整和有秩序见长的。正是由于民主、共和两大党支持者中这类封闭心灵的增多,美国政治才变得日益高度极化,甚至带有毒性。美国学界长期以来倾向于将心灵封闭和右翼的政治行为挂钩,但在Luttig眼中,这是有误导性的,实际上心灵封闭这个问题对于民主、共和两党(尤其是两党中的较为狂热分子)几乎是同等的存在。

此书详尽说明了有关封闭的心理需求会促使人们——无论他们是支持民主党还是支持共和党——去表达出更加极化性的政治态度。封闭心灵与党派极化之间的这种联系是一种新现象,也与美国社会上更广泛的变化相关联,例如意识形态上针锋相对的政党的兴起以及日趋碎片化的媒体环境等。这些发展将政治逐步简化为非黑即白的 “我们”与“他者”之间的冲突,也使政治更能吸引那些思想与心灵趋向封闭的人。那些具有强烈党派性色彩的人,不仅仅只是为他们的政党赢得选举而欢呼,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更类似于宗教意义上真正的虔诚信徒,他们用自己的党派隶属关系作为理解对与错、朋友与敌人、真与假的手段。高度极化的政党会吸引那些热切渴望获得心灵封闭状态的人,并促使这些人形成强烈的党派性认同,对手党的支持者完全不愿容忍,并一心听从己党中有权威之政治精英的号召和影响。

这种新的封闭型党派性的出现充分说明了极化对美国社会、政治和大众思想造成的风险。在其影响下,今日的美国政治集中表现为两党之间的剧烈分化对立,而且为数众多的美国人支持这种政治冲突。此书指出,对于心灵封闭的需求会使人逐渐滋生出一种“带有偏见的人格”(the prejudiced personality),这也是一套以群体为中心的带有偏见的认知风格(a group-centric and prejudiced cognitive style)。那些展现出以群体为中心的党派性特质的人的行动逻辑,并不仅只是依据他们所支持的党的政策纲领,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植根于一种深层次的心理上的需求,民主、共和党人所支持政党的政纲和意识形态虽截然不同,但驱动他们的那种心理层面的模式却如出一辙。尤其重要的是,在此书之前的先行研究多倾向于认为是人们受了失意和挫败的心理驱使才会倾向于去寻求以群体为中心的党派性,但此书则明确表示,最重要的驱动机制其实是寻求达至心灵的封闭。归根结底,党派性的身份认同并不仅仅只是对各政治价值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反思,它其实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的身份认同,由社会化的活动和情感性的联结而产生,从这个角度看,欲理解当代美国剧烈的政治极化现象之本质,更多的应从深层心理和情感方面找原因才对,而意识形态之争仍只是浮于表象而已。

读Luttig此书,让笔者想起了另一部同样研究美国极化问题的著作。在2020年出版的《打破两党末日式循环》一书(Breaking the Two-Party Doom Loop,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学者Lee Drutman曾指出,经历了多年零和式的两党剧烈鏖战后,美国的政治制度正在衰败,规范正在垮塌,人们之间本应共有的关于公正性与合法性的共识正被逐步摧毁。民主、共和两党之间不仅仅只是争辩,而且开始变得不相往来,两党在对国家身份认同的愿景上存在着高度分歧,两党支持者不再互视为对手,而是往往互视为敌人,整个美国正被裹挟着滑向一条两党恶斗不断升级的末日式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民主的根基也会被撼动,甚至有可能走向衰落。回顾历史,Drutman认为,美国的民主曾经是稳定的,因为两党内部各有多个派系,这使得达致可灵活聚集的多数共识成为可能,并保证了政治斗争的温度不会过热。但随着保守的南方民主党人和偏自由派的东北部共和党人的消失,党派间冲突开始加剧和越发不可调和。一旦两大党双方完全分隔开,有毒性的党派之争就显著占据了上风。至于目前的解方,Drutman认为只有一条可选之径,即引入更多的政党,以缩减目前两大党之间冲突的零和争斗性质。Drutman认为,可以绕开程序异常艰难,门槛异常高的宪法修订方式,仅仅通过大规模的选举制度改革来实现美国的逐步由两党制过渡到多党制,从而最终促使美国民主更具代表性、回应性和稳定性。笔者之前只是认为,Drutman的第三党-多党化改革方案对于美国当代的政治现实而言很难做到,在读了Luttig此书之后,笔者感觉即使美国真能从制度面做到Drutman的建议,恐怕仍然无法有效解决更深层次的“封闭的党派性心灵”问题。

2023年9月,美国学者Rachel Kleinfeld撰文总结了当代美国政治极化现象的五大特征:1、美国选民在意识形态上的极化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对于参与政治度最高的人群来说,这种误解是最大的,参与公共和政治生活最多的人对对手党的支持者们的相关政治信仰持有最为不准确的看法;2、美国政客们在意识形态上高度极化。换句话说,他们相信并会投票支持截然不同的政策,几乎没有彼此的重叠共识。几十年来,这一趋势一直以稳定、无间断的方式持续增长;3、尽管普遍美国人在意识形态上并不像他们所自认的那样极化,但他们在情感上是极化的(或称为“情感性极化”)。换句话说,他们不喜欢对手党的成员和支持者;4、情感性极化本身不太可能直接导致民主倒退或政治暴力。但问题其实不仅是在于极化的情绪,还在于这些情绪如何与投票系统、候选人激励机制和个人关系网络相互作用;5、同样,情感性极化也不会直接导致政治暴力。但它可能会助长一种大环境,使政客和舆论领袖们能够增加针对其他政客、选举事务负责官员、女性和许多不同类型的少数群体的暴力行为。若我们将Luttig此书所强调的“心灵封闭”层面带入Kleinfeld这里总结的五大特征,很多现象就都能解释得通。

十八世纪英国大政治思想家柏克(Edmund Burke)曾如此定义理想型的政党:“政党是一群团结起来的人,他们通过共同努力来试图促进国家利益,而政党的行动方针建基在他们都同意的某种特定原则之上”(Party is a body of men united for promoting by their joint endeavours the national interest, upon some particular principle in which they are all agreed)。以此观之,当代美国政治极化现象中的“封闭的党派性心灵”效应既缺乏了国家利益的考量,也没有足够重视“原则”的维度。

    责任编辑:朱凡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