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刘金河:做学术是不断发现并明确自己的过程

澎湃新闻
2023-10-27 14:01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作为一本自创刊起就将“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长期以来以发现和扶持青年学人为己任。2013年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启动实施了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在内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目前这一计划举办学术活动50多场,收到各类来稿5000多篇,100多位青年学人获奖,近万名青年学人受益。十年来,这一计划见证和助力新一代青年学人登上学术舞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助力厚植学术的青春力量”为专题,邀请了29位《探索与争鸣》十年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发表于此。

本期邀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金河,他的研究方向是媒介治理、传播制度,特别是互联网治理,关注媒介信息传播系统的规则与制度发展。

刘金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拥有新闻传播学、法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研究领域为媒介治理、传播制度。入职北大前,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年来,围绕传媒经济与互联网治理开展跨学科研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发表了多篇CSSCI和SSCI论文。面对数字社会和数字文明,主张在新闻传播学中融入多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强调文化作为一种媒介治理的建构力量需要被理论化,以实现数字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创新乃至范式转变。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刘金河:我的研究方向是媒介治理、传播制度,特别是互联网治理,关注媒介信息传播系统的规则与制度发展。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刘金河:我本科硕士分别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和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期间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学,接受了新闻传播学、法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教育。博士毕业后,我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做博士后,开展互联网治理研究相关工作,现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

其实我刚开启学术道路,很难说有取得进步的经验,但是总体上从学生到学者,一步一步走来确实也有不少深切的体会。我想最核心的可能是需要发现自己,发现自己所认同的东西,形成心中的确信,再尔为之投入、为之奋斗、也为之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意义。从这个意义讲,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路,都是一个不断发现并明确自己的过程吧,做学术尤为如此。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刘金河:求学期间,我面临困难在于不断跨学科带来的挑战。因为在好几个学科里流转,知识量太大,掌握并融会贯通是个很大的挑战。当年我硕士从法学院毕业要到新闻与传播学院读博的时候,我硕士导师就提醒我,要努力实现“在法学院里最懂新闻传播,在新闻传播学院里最懂法”,而不是“在法学院里最不懂法,到新闻传播学院里最不懂新闻传播”。当然,跨学科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从长远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更加符合人文社科的知识规律。不过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极大的勇气投入,也算是一场知识的冒险旅程。

因为多个学科的背景,我每一段求学的路上都受益于老师们的教诲指导,我觉得个人的学术生命其实是在群体的经验智慧中成长起来的。我特别感动的是,我的老师们都很鼓励我选择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路径,支持我去大胆探索自己心中谜团的答案。他们没有守旧,也就造就了我创新的勇气。这可能也是青年人所需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吧。包括像《探索与争鸣》举办的支持青年学人的一系列活动,强烈地传递出对我们青年学者,也包括学生的支持。这是非常难得的。我想,在这种被支持的闯荡中,学术道路自然而然地清晰出来了。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刘金河:当下的学术氛围总体上还是很有利于青年学者发展的。一方面对我们所选择的议题整体很包容,一方面对我们所需要的交流平台也提供了很多选择。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文社科的理论知识需求非常迫切,这可能就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一个时代背景。

澎湃新闻:面向青年学者有不少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帮助?

刘金河:课题资金的支持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可能是制度性的吧。比如,现在的高校越来越多给青年学者职称和待遇上提供较好的条件,虽然考核要求也变高了,但这对刚踏入学术道路的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保障,也是一种以制度性力量为支撑的信任。

澎湃新闻: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对您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有所助益?

刘金河:那篇获奖的文章《权力流散》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来的。互联网治理是我从读博士开始一直持续研究的议题,主要是依托我博士导师的两个国家级重大课题进行,这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构成了我博士论文研究的核心基础。我的博士论文《论社交媒体的平台权力及其治理》试图从传播学和政治学的角度研究互联网治理,主要探究互联网平台的运作规律和其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这个话题深入进去之后发现是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政治经济问题,虽然博士论文是研究完了,但是文章在投稿《探索与争鸣》的过程中收到外审专家很尖锐的评审意见,让我不断直面问题的内核本质,也因此做了大幅度的修改,特别是理论性的提升。事后来看,可能正是这些非常专业的评审意见让我的文章才最后有机会获得了征文的评奖吧。

澎湃新闻: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刘金河:我的研究关心媒介信息系统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为其发展制定规则。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感的问题。当代生活是被建构在数字化的信息传播系统之上的,我们每个人几乎无时无刻都被接入这个系统,因此这个系统的治理规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良好的媒介治理,我希望能够实现每一个人诗意的数字栖居,也许那就是美好的数字文明吧。

澎湃新闻:在强调“学术未来感”的当下,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结合当下,放眼未来?

刘金河:我想人文社科的研究大都是研究过去,针对现在,面向未来的,很难说是一种典型的未来感。在我的研究里,信息媒介治理肯定是关心技术发展趋势的,更是关心未来的信息传播秩序建构。我们希望即将到来的数字文明时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那么我们现在的研究其实都是在为这个未来的到来做准备。

澎湃新闻: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这一奖项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刘金河: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给我很大的鼓舞,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奖项,而且很强调对理论的创新。而且通过这个征文,我认识不少优秀的青年学者,这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理论追求的学术共同体,是非常令人欣慰的,有种吾道不孤的感觉。当然,《探索与争鸣》后续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也让我们持续受益,持续成长得到了鼓励和帮助。这是一个难得的机制化平台,作为期刊能够有这样的投入和坚持实属难得。

澎湃新闻:您对于未来有志于参与《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青年学者有何寄语?

刘金河:珍惜青年的机会,发挥青年的潜力,大胆地向着理论高地进发吧,闯出自己的一片学术天地!

    责任编辑:龚思量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