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放军报:在解难纾困中激发内生动力
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要求全党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比如妇女学习犁耙、小孩子读书、修理木桥等,他认为只有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群众才会“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解难是最好的关心,帮困是最好的服务。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尤须重视解决好官兵的“一切问题”,真正激发基层内生动力,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第二批主题教育,基层是大头、是主体。机关是为部队、为基层存在的,倾心服务基层、用力解难纾困是机关的使命所需、职责所系、价值所在。《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积极解难帮困”“主动为官兵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关心成长成才”。能不能为基层解难,是检验机关作风的试金石。一个对基层难题推来推去的领导机关,肯定不是心系基层的领导机关;一个对官兵困难漠不关心的机关干部,肯定不是情系官兵的机关干部。事业是在解决难题中发展的,能力是在解决难题中提升的,形象是在解决难题中树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机关为基层尽心竭力解难,就是提升能力、锤炼作风、服务打赢。
许世友同志曾说:“把战士的事看作自己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解决,看有没有办法。”解决基层难题,既检验能力,也体现态度,更彰显情怀。客观上讲,有些难题的解决,需要时间、机会、政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但这绝不是逃避的借口。现实中,少数党委机关服务基层导向出现偏差,有的是“一厢情愿”式服务,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为兵服务“文不对题”;有的是“好大喜功”式服务,将解难帮困作为单位或个人的政绩工程,只讲形式,不重效果;还有的是“蜻蜓点水”式服务,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愿意深入基层听兵声、察兵情。这样不仅谈不上服务基层,反而会给基层添乱、给官兵增负,带坏风气。
抗倭名将戚继光有这样一句名言:“军士有疾病、患难、颠连无告之事,时时访询,随有所闻,即时处之。”第二批主题教育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任务重,同官兵的联系更直接,广大官兵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作为基层建设的筹划者、抓建力量的协调者、工作落实的推动者,机关和领导干部只有真诚倾听官兵呼声、真实反映官兵愿望,及时全面了解官兵所思所盼,才能与时俱进地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各级领导机关应坚持不懈地加强调查研究,多结合部队实际做好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具体举措,确保每个调研课题不是“橱窗成果”,每个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
用好制度,事半功倍。制度是对实际工作科学凝练的总结,是解决矛盾问题的“钥匙”,往往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适用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定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矛盾问题,推动部队全面发展和战斗力提升。基层的难题清单里,有战斗力建设升级的难题,有强化组织功能的难题,有密切内部关系的难题,有官兵现实困难的难题,等等。要想逐项抓好落实,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把解难帮困机制作为推动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固化为基层办实事制度,畅通官兵心声反馈渠道,不断完善更新制度、释放制度效能,更好地用制度解决好官兵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服务基层、解难纾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时代在发展,基层建设在进步,官兵的观念在变化,新的情况也在不断出现。解难纾困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也是长期工程,贵在抓反复、反复抓。对查摆出的问题,各级领导机关要主动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坚持把“改”字贯穿始终,针对查找的问题制订“回炉”计划,通过反复淬火,防止问题变种、反弹、回潮,确保整改到位,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