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会擅用比喻和描写

2023-10-21 18: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选自《安·兰德的小说写作课》

安·兰德 著

九州出版社

比喻

比喻或比较是认识论的目的。如果我要描写积雪,我用“雪像糖一样白”,关注的是雪的视觉感受,就比“雪是白的”更为生动。如果描述糖,我也可以反过来用:“碗里的糖白得像雪一样。”这样写让人印象更深刻,就比仅仅说“糖是白的”要好。

此处用的是抽象原则。如果你只是具体描述一件东西,就很难传达出感官上的印象:你只是在讲述,而没有充分地展示。引入另一件具有同样特征的具体东西,让两者进行比较,就有了清晰的感官形象——突出这一特征,让读者形成抽象的概念。读者立刻从视觉上将糖和雪联系在一起,在脑海里立刻看到了这一意象。

选择比较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想要突出的特征,还要考虑这一比较在读者心中激起的隐含意义。比如下面这个陈词滥调的用法:她的双唇就像熟透的樱桃。第一次用,并不糟糕。樱桃隐含了红润、肉感、有光泽、有魅力的意思。但假设我说“她的双唇像熟透的番茄”,番茄也是红的,也有光泽,但这样一比较,就荒唐了,因为其中的隐含意义不对。说到熟透的番茄,你就会想到软烂、厨房和倒胃口的沙拉。与蔬菜的概念相关,不浪漫。

如果你想让读者感觉喜欢,比较就一定要绚丽迷人。如果你想让读者反感,那就反着来。

反着来的例子,我们看一看《源头》中我对埃尔斯沃思·图希的描述:“他的耳朵光秃秃、孤零零的,愤然朝着外面,就像肉汤杯的把手。”如果我说“他的耳朵像翅膀一样立起来”,就不好,因为我想让读者反感这样的形象,如果把耳朵比作翅膀,好像显得威风凛凛。贬低的描写中隐含了抬高的含义,和把美丽女子的双唇比作熟透番茄都不对。

表现隐含意义是客观倾向性写作的最佳方式。我用了“客观”这个词,是指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作者去招呼读者注意某个人长得丑或不体面。要做到客观,你必须去展示。你可以通过表现隐含意义来达到这个目的。

简单的形容词也有明确的隐含意义或词义的色彩差别。“这人高挑修长”,是说这个人有魅力,而“这人个子高,单薄而笨拙”,则表示他没魅力。通过比较来描写,选择的范围要大得多,但原则不变。同样的特质,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比喻来描写,可以展现魅力,也可以展现没有魅力。

另一个小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段落里比喻不要过多。比喻太多,行文并不会更加生动。比喻看得太多,读者的感受就会变得迟钝。读者迷失在不同种类的具体例子中,头脑里不会留下印象,就像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示了太多的图片。

首先,不要用两个比喻来形容同一件东西。有时,你想描写某件东西,同时想到了两个挺不错的意象。你要狠狠心,选择你认为更好的那一个。重复的比喻过犹不及,它投射出了作者的疑虑,投射出了作者对第一个比喻的不确定。

配图|电影《透纳先生》

描写

我的人物第一次亮相,我就会对他们进行描写。我想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尽可能地写出人物的模样。

有时,我会故意不这样做。《阿特拉斯耸耸肩》中,韦斯利·毛奇入场的时候,我并没有描写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几句就完事。他再次出场时,身份是新的独裁者,我要的效果就是:读者即使还记得这个人物,也觉得他完全是无足轻重的。

但是,对于男女主人公,他们一出场,我就要描写。

描写的篇幅应该有多长呢?我根据前文的铺垫而定——看读者依照上下文对这一人物重要性的预判。

《阿特拉斯耸耸肩》中,我是这样来准备詹姆斯·塔戈特的描写的。埃迪·威勒斯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童年的那棵橡树,发现这棵橡树只剩下空壳后,他惊讶不已。他来到塔戈特大楼,我描写了他对这幢大楼的感受,就像当年他对橡树的感受一样。然后,他走进大楼的核心区域,走进总裁的办公室。

詹姆斯·塔戈特坐在办公桌后面。他看起来像快要50岁的人,仿佛直接跨入了中年,没有经历过青年的过渡期。他的嘴不大,一贯使性子的样子。稀薄的头发紧紧地贴在秃顶的脑门上。他的姿态看起来软弱懒散,漫不经心,仿佛是在对抗他高挑修长的体形,他优雅的体形本该有自信贵族的派头,却有粗人的笨拙。他脸上的皮肤苍白柔软。淡色的眼珠,一直都在慢慢移动,从来没有真正停下来的时候,他的目光在一件件东西上扫来扫去,看到这些东西的存在,透露出永恒的怨念。他看上去冥顽不化,无精打采。他只有39岁。

我已经让读者察觉到埃迪·威勒斯往往会依赖早已不存在的力量,在他眼里,塔戈特大楼就像粗壮的橡树。接着,我就让读者看看这棵橡树核心部分的灰尘。

因为之前的造势,读者在阅读这段描写的时候,并不会不耐烦。而且,埃迪去见大铁路公司的总裁,看到了一个神经质的小人物,这其中有深意。如果总裁是常见的类型,读者就不会停下来读大段的描写。但是,一个显然恶毒的人掌控着某个机构,读者有了这样的预期,作者就可以大段描写。

我所有的小说中,《阿特拉斯耸耸肩》第三部开头对约翰·高尔特的人物描写是最长的。读者在前两部书中一直听到这个人的名字,然后又看到女主人公追赶约翰,遇到空难,当然愿意读一读这个人长什么样子(前提是:描写要有价值)。

不重要的人物,我一般用一句话给出这一类人的特点,比如“佩戴大钻石耳环的女人”或者“戴着绿色围巾的胖男人”。简短地提一提这个人值得关注的特点,我就表明了这个人物的不重要。不重要的人物,不能费笔墨。

最近我重读了《艾凡赫》这本书,上一次读是我在12岁的时候。这本书的故事很好,我在此处提及这本书,是因为我读的版本头十三页全是对四位人物的描写,而这四位当中,只有一位是主要人物。这部分甚至还没有描写他们的相貌或个性,只是描写衣服,他们马匹的鞍具,以及他们随从的武器。没有展开任何行动,读者也毫无理由对这些人物产生兴趣,一开头就是十三页这样的描写,结构很不平衡。

人物也好,地点也好,除非之前做了铺垫,读者因此产生了兴趣,否则就不要费笔墨描写。

原标题:《学会擅用比喻和描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