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红山动物园的小家伙们,大概率会说东北话
文图丨未来编辑部·新记者·课程学员
邵镕 余蒙蒙 李欣怡 刘格宁
如果有一天,红山动物园里的小动物能开口说话了,除去南京话,它们的口音还可能会是东北话。
因为就在这几年里,这个全国知名的网红动物园迎来了一位又一位远自东北的年轻人。他们迢迢千里加入这个团队,在谋职求薪之外,无不怀揣着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
一个东北女孩来到南京
2021年年初,蔡羽看见了谷雨实验室的一篇关于红山的报道,红山动物园的故事一下吸引住了她。她搜索红山动物园的官方公众号,开始一篇篇仔细阅读,并意识到:这是她所向往的职业。
她喜欢自然,即使在传统报业工作称得上是“不错的白领生活”,但穿行在格子间中,总会产生逃离的想法。她去过很多动物园,但在她看来,大多野生动物园在管理与科学喂养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而红山动物园传递出的许多想法和自己的理念一拍即合。兴趣和理想有了实际的施展空间,她很肯定这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的动物园需要她。
“他们的微信(公众号)还有待改进”,如果运用适当的传播方式,就能扩大传播效果。她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小板凳上,语速很快,接一口气后继续说,“一个动物园真正屹立在中国的动物园界,或者说让这个动物园不倒的就是持续的这种生命力源泉,其实还得是更多人的关注。”
后来红山动物园发布了招聘通知。蔡羽没有深想南京与自己的实际距离和未来生活的成本等等,当即投了简历,红山的回复同样迅速。蔡羽回忆起线上面试过程,当时在山上的自己正努力从电流模拟出的时断时续的人声中捕捉信息。虽然当下已经忘记了具体内容,但那份“大家伙儿互相‘就是Ta了’的感觉”还十分清晰。于是在东北的她辞去了工作,坐上了南下的火车,与红山动物园双向奔赴,成为了微信公众号背后的运营编辑。
但红山小编的日常并不是仅仅坐在办公室等素材。蔡羽需要逛园子,和饲养员沟通,与扛着摄像机的同事们一起观察……她离开了格子间,和自然打交道,踩着红山的土地,每天寻找有新意的、有趣的、可报道的点。
红山动物园里的细尾獴 李欣怡/摄
她的首篇文章主题不是动物,而是“花”。蔡羽回忆到这,打开了话匣子:“那是我第一次真的意识到红山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她走进园内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草一木,也第一次意识到花草都有自己的名字,不只是笼统的草丛与野花。同时,她发现红山动物园保留了一个非常原始的生态环境,这让她后知后觉,“很多时候为了拓宽道路,一条路上一棵树都没有,但按理说本应该是这种丰富多彩的样子。”在这样的原生态环境中,蔡羽理解了红山的宣传工作意义:自己和同事们要做的,就是尝试建立一种人类与动物间的情感联系。
手臂布满蚊子包的救助员
建立联系之前,蔡羽思考着人与动物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她从小看过大量的动物纪录片,其中一个名为《动物孤儿》的系列作品令她印象深刻:对于动物弃仔,动物园更多的是需要通过救助让它们重返自然,而非把它们留下。这也是红山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共识:服务动物回归自然,意味着他们需要把动物看作再也不会联系的朋友,习惯告别。
因此,向他们询问救助动物“它的名字”是无法得到答案的。“除非是最后确定真的没有办法放归野外了,实在没办法了才会给它起一个名字,哪怕这个名字有可能已经在心中喊了千遍万遍。”
而在与救助动物离别时刻越来越近的日子里,进行鸟类救护工作的刘样园一如既往在池子旁清洗食盆。在红山实习八周,换食取碗成了她的一大考验,每次靠近,总会有一些个体护着食盆,为了不伤害到动物,她总不敢用力扯,只能伺机而动。
像是一场接力赛,蔡羽入职几个月后,在东北念书的刘样园也被同样的报道内容吸引住了。六月中下旬,刚毕业的她一脚踏进了猛禽园铁门背后的那两排一层灰平房。比一般北方候鸟迁徙南下的时间早了一些,这时南京还很炎热,接连几日35℃以上的高温,她穿着短袖干活,两只手臂布满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点,一只手臂上有二十余个,全是蚊子、苍蝇,每隔几秒,她就要停下手上的事抓挠止痒。
在妈妈眼里,刘样园来错了地儿。她心疼女儿过于忙碌,忙到甚至没有时间去参观同在园内的冈瓦纳景区。实习第一个星期,邹妈妈每天都和女儿通话,不断建议找个更好的去处。面对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刘样园也不那么坚定了,只能留下一句“如果能坚持下来,会留下”的假设后继续埋头工作。
入秋后,鸟类繁殖减少,救护中心的鸟笼舍不那么紧张了。但到了时节,北方的鸟也陆陆续续开始迁徙,或许途中会有受伤的风险。不过这期间,两位新人加入了救护中心,恢复良好的鸟也不断飞离。看着这些鸟儿重返自然,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刘样园已经确定驻扎在这,成为了红山动物园的正式员工。
建立人与动物的情感连接
2015年,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学习动物科学专业的容河里经同学告知和女友介绍,来到红山动物园实习,饲养园内的长颈鹿。
几年后,饲养组的容河里转入活动组。他和另外三名同事组成了比媒体组规模更小的4人团队。他们策划出“夜宿动物园”“守护蓝天精灵,共享美好家园爱鸟周”等活动……展现了蔡羽曾经为“世界物种多样性活动日”所写的开头首句:“自然有诗意”。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以诗之名 让珍稀被珍惜”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
图源“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公众号
红山动物园2023年爱鸟周期间举办放归活动
图源“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公众号
丰富的活动意味着更综合的工作,活动组的成员分工往往没有很清晰的界限,只安排了基本职能:其中一位女生主要负责部门报销采购等内勤工作,另一名女生进行科普教育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需要数据收集,而这些在夜晚探查获取,则交给了队内一名男生跟进;而容河里跟进志愿活动,从与动物相处转为回归人群。
容河里记忆最为深刻的是爱鸟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讨论主题与合作机构,最终形成方案。容河里在群中发通知招募带领游客参与游戏的志愿者,四个志愿者QQ群,一个1000人群,三个500人群参与火热。“那啥,他们真的是不求回报,而是真的喜欢野生动物,喜欢红山动物园!”他的语气中透露出感慨与高兴。
他和这些热情的人们相处,记住了他们的特质,毫不吝啬夸赞。他说起有一个临时志愿者叫caregiver,基本每个周末都会来,而且参加每个活动,已经在动物园志愿服务200天了;还有一位宝妈香香,一个在生活中带点“社恐”属性的人,可她懂得给游客科普的重要性,“是非常优秀的讲解员”。
在他看来,做饲养员是“很单纯很幸福”的时光,来到活动组之后对接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但从饲养员到活动策划,再到接触更大的志愿群体,他在从个人与动物的连接转向到动物与人群的连接,他坚信自己的经验和转型“都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去了解物种保护工作,了解动物园,向公众介绍这些大自然动物的神奇之处。”而支撑每一个红山人停留在此的,也就是这样一份探索与成为人类与生物情感连接的渴望。
正像从玉华曾在《熊的解放:人的救赎之路》写到一封人给熊的信中的话:“……我们因你而更坚强”。无论是转型老员工、新媒体小编、还是实习救护者,他们不否认困难,也不额外表达艰难。只是怀着同样的理念和想法,从同一片土地来,被吸引到另一片土地去。驻扎在红山动物园这个“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衔接处”,做到像人与人交朋友一样,平等地“让现代生活的人和野生动物也有一种磨合”。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获得的荣誉 李欣怡/摄
应受访者要求,蔡羽、刘样园、容河里为化名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南京大学新记者”
文字 丨 邵镕 余蒙蒙 李欣怡 刘格宁
原标题:《红山动物园的小家伙们,大概率会说东北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