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王涛:坚持兴趣、坚守热爱

澎湃新闻
2023-10-26 13:34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作为一本自创刊起就将“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长期以来以发现和扶持青年学人为己任。2013年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启动实施了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在内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目前这一计划举办学术活动50多场,收到各类来稿5000多篇,100多位青年学人获奖,近万名青年学人受益。十年来,这一计划见证和助力新一代青年学人登上学术舞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助力厚植学术的青春力量”为专题,邀请了29位《探索与争鸣》十年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发表于此。

本期邀请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王涛,他的主要研究研究方向是人类学,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经济人类学、环境人类学、科学技术人类学、民间信仰与仪式、民族志等。

王涛(1992年生),甘肃定西人,人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专业,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研究兴趣包括经济人类学、环境人类学、科学技术人类学、民间信仰与仪式、民族志等。现阶段从事甘肃陇中黄土高原高地农村社区的研究,包括建筑物空间、生态环境与农田水利、梯田农业与小农经济、民间信仰与仪式等。在《探索与争鸣》《民俗研究》(录用待刊)及“探索与争鸣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获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第二届田野调查奖(2022),《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二等奖(2021),国务院参事室第四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优秀奖(2021),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农村调查研究奖”三等奖(2017)。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王涛:我的研究方向是人类学,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经济人类学、环境人类学、科学技术人类学、民间信仰与仪式、民族志等。硕士期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新疆哈萨克族游牧定居社区的生计经济和消费文化,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甘肃陇中黄土高原高地农村社区,内容包括建筑空间、农田水利、民俗信仰与仪式等方面。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王涛:我的学术经历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从硕士到博士期间的学术训练。石河子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开始接受基础的田野调查训练、民族志作品阅读及学术写作方法的基础训练。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攻读博士期间转向人类学,并将田野点转向自己的家乡甘肃陇中黄土高原,开始做深度田野调查和更深层的民族志写作训练,并开始精读民族志作品。我觉得自身对田野和作品的认真感受和思考,以及老师专业的指导和解惑很重要。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王涛:从田野调查到民族志写作再到作品被人看到的每一个步都很难。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学术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遇到的每一个再微小的帮助都很重要,重要的是能遇到帮助。对我的学术成长有重要影响和帮助的人:硕士期间高卉院长将我领进学术大门,教诲我用热爱和关怀做有温度的学术,博士期间在我导师张江华老师办公室里听他指导论文,读书会上听他阐释日常生活,还有肖瑛老师和张亦农老师的课堂教学、跟随孙秀林老师做田野调查等,在北大参加学术会议期间遇到刘能老师和徐宗阳老师对我论文写作提出重要建议,等等。遇到的很多老师对我都很重要,许多还没有提到。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王涛: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我觉得我所学习过的三所高校的三个学院对我的影响很大。每个学院的学术氛围不同,每个学术人都深受学院学术氛围的影响。一个学院的学术风格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学术性格和学术气质。我比较幸运,虽然就读的三所高校都算不上国内顶尖,甚至本科连中间都占不到,但我在三个学院里都遇到了很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我自己的学术兴趣、学术性格和学术气质都是在这三个学院里逐渐积淀起来的。

澎湃新闻:面向青年学者有不少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帮助?

王涛:说实话,我对政策还不是太了解。但我觉得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之前说过,青年学者学术路上走的每一步遇到的每一次再微小的帮助都很重要。

澎湃新闻: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对您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有所助益?

王涛:我自己参与的课题和项目比较少,都是在自己喜欢做和想去做的领域里摸索。《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那篇文章,主要是因为那个阶段我正在探索民族志写作方法,并且偶然参与了一项深度田野调查,二者恰好撞到一起才写出了那篇文章。很多时候,学术路上的机缘巧合也很重要。

澎湃新闻: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王涛:我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乡村社会,但依然是区域性的研究。这个研究与当前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关,如城乡二元分化、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小农与现代农业衔接、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现实都有联系。我们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矛盾,首先要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我们国家地貌多样,农村的模样千姿百态,一方水养一方人,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才能有多元化的方法去应对这些矛盾。

澎湃新闻:在强调“学术未来感”的当下,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结合当下,放眼未来?

王涛:前面其实已经说了结合当下。关于放眼未来,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是我研究的社会现象所关涉到的学术理论层面,学术理论是对社会某一领域规律的探索,我的研究与我所研究领域的学术理论的对话,也就是对这一规律的触碰和探索,这一过程必然是涉及到未来的。如当下流行的“内卷”,其实人类学家格尔茨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但为何突然会从那时一个小小的爪哇岛的农业现象扩展到今天地球上很多国家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严格来说作为学术理论的“内卷”和我们挂在嘴边的“内卷”有本质区别,但就这个概念本身而言,从它产生至今再到未来某一段时期内,它对人类社会某些领域有一定解释力。

澎湃新闻: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这一奖项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王涛:对我个人的影响很大,因为在《探索与争鸣》杂志社获得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文章是我正式步入人类学学术研究写作的第一篇文章。首先,被《探索与争鸣》认可不光是被这本杂志认可,也是被杂志背后诸多评审专家的认可,这让我明白自己之前在学术路上的摸索是对的;其次,获得这个奖项让我更有信心继续走下去,给我带来极大鼓励,我相信坚持自己喜欢的领域,然后认真去阅读、思考和做研究,会有回报。

澎湃新闻:您对于未来有志于参与《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青年学者有何寄语?

王涛:希望所有有学术理想和抱负、以及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热情的青年学者,坚持自己的兴趣、坚守自己的热爱,在脚下的土地上,用关怀之心书写有温度的文章。

    责任编辑:龚思量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