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明勇调研笔记019丨 带一本书回故乡
最近,我发表了一篇散文,题目就是《带一本书去远方》。没想到一篇小文“炸”出那么多的朋友,那么多人有“带一本书去远方”的习惯,也是出乎意料,甚至还有几个朋友说已经照着里面的书单在买书了。
在朋友圈里,有朋友好奇询问,下次你回老家,路上会带什么书?
回故乡的途中带什么书,算是问题吗?我确实没多想,也不认为有什么特别之处,顺其自然吧。
没过多久,正好有机会回河南,参加2023华帝品牌发布会,需要呆上好几天,顺手装了几本书,《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中国人的生死观》《事实核实:后真相时代美国新闻业的选择》,目的地到洛阳,还特意带了一本《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广义的河南,与具象的城市洛阳,还是不一样的。
坐在高铁上,难得的安静,窗外秋雨绵绵,凉意透过车窗,又多添了几分清醒。
看着手里的几本书,我又想到了朋友问的回故乡带什么书的问题。
一般来说,出行带书,有必然因素,有偶然因素。
说其“必然”,是无论出差与否,读书都是日常的延续,正在读的,换个时空,依然会读,如王中江老师的这本《中国人的生死观》。
对目的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如翟学伟老师的《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大学时代读过他关于“面子”的研究,这个意象不时浮现在眼前,对于理解中原文化,我想这是很好的一把钥匙。
说起“偶然”,可能会临时关注某个问题,在读某本书,或者碰巧收到某本喜欢的书,比如这本刚刚拿到手的《事实核实:后真相时代美国新闻业的选择》。最近正好应邀给“数字政府赋能计划”的学员讲授“媒介素养”,其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作为信息的消费者,需要学会“多个信息源核实”的办法。其实,“事实核实”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正好借这个机会,看能否为课件增加一些新内容。
之所以不认为“回故乡带什么书” 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故乡即便再熟悉,但多年未曾亲近,早已变为“熟悉的陌生人”。也正因为曾有儿时居住的经历,现在从“旁观者”的姿态与心态再次“进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不久前,与国际友人交流,谈到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也被译作《吾国吾民》),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在海外用英文写就,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人。包括近两年王志纲先生出版的《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视角来为中国人画像。
我认为,读懂“中国人”,有几个关键词需要特别注意:身份,关系,规矩,面子,情感,观念。
身份——询问或打听时会问,“你身份是什么”,骂人时会嘲讽,“也不看看你是什么身份”,交友时会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男女交好时会说“门当户对”。身份是“象征”,也是“阶层”,从面上看有体制内、体制外之分,实际上某些人的眼里也有贫富贵贱之别。也许很多人不愿公开承认这个问题,但在现实中是一种“隐形事实”。
关系——坊间常说,这个人“关系很好”,或“关系很硬”(寓意朋友中有“手眼通天”之辈)。作为“社会人”,很多时候自身的价值并不仅仅靠自身的奋斗决定,而是关联到很多的社会关系网络,就是说是由在这个关系网中的节点地位决定的。关系,在于多联系,更需要多维系。包括前段时间网络上热传的一个词汇“断亲”,其实就是因为种种原因,在父辈看来是非常亲密的“关系”,在下一代时淡化或断裂了。
规矩——“这个人很懂规矩”,“做人要讲规矩”,“你到底懂不懂规矩”……规矩不是法律,胜似法律,不是规则,超越规则,既包含台面上的规则,也包括台面下的潜规则,既有心领神会,也有心照不宣,说到底,也是一种人情世故的代称。说一个人“书呆子”,其实也是在说一个人不懂“规矩”,不懂得人情练达。“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
面子——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面子”在中国的语境里,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土壤。面子是一个人的尊严,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全部。如果一个人到哪都有“面子”,会被认为很有人缘,很有地位,很有影响力。反之,如果处处碰壁,别人不给“面子”,基本等同于“社会性死亡”。给人“面子”,也是给人方便,自己方便。一点“面子”都不给,也就意味着不讲一点感情了。不给人“面子”,也是在挑战别人的底线。
感情——相比于西方思维方式中比较直接的表达感情,东方式的感情表达是很含蓄的,间接的,委婉的,这样也意味着这种感情不少时候也是脆弱的。人们常说,重感情,也等同于重情义,有情有义,是褒义词。与中国人打交道,哪怕“不占理”,也不能“伤感情”,感情是重要的,也是无法保障的。前段时间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词汇叫做“民族感情”。感情无法明确定义,也无法精细量化,也正因为此,感情无比重要。
观念——观念,也可以理解为是认知。本来这是一个佛家用语,“物物斯安,观念相续;心心靡间,始终抗节。”先有观念,后有行动。很多时候,中国人是先有认知到位,才有后续的行动。观念的高低,决定了行动力的强弱。
这几个概念,不仅有助于读懂中国人,也十分有助于读懂河南人。
于我而言,通过这种方式,算是重新读懂故乡,重新读懂这片曾经熟悉的土地。(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