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馆校合作丨吴文化博物馆×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研学活动
苏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历经2500多年未曾改变,其先进丰富的农耕系统对江南文化的兴盛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如唐人张守杰在《史记正义》所说:“楚越水乡,组螺鱼鳖,民众多采集,吹叠包裹,煮而食之。”苏州地区河湖密布,产自河湖港汊的鱼虾更是寻常可见。为了辅助传承吴地文化,搭建中外友好桥梁,10月12日,吴文化博物馆与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合作开展研学活动,为来自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越南、塔吉克斯坦等国的留学生带来了一堂特别的小课堂。
课程开始之前,留学生们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常设展厅,了解到自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参观中,大家驻足停留,目光聚焦于一件珍贵的文物——蓝釉鱼藻纹坛。蓝釉鱼藻纹坛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精品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极具艺术价值的设计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参观结束后,留学生们陆陆续续来到小课堂,博物馆老师带领大家围绕蓝釉鱼藻纹坛展开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细细观察了坛体的形态、釉彩的色泽以及纹饰的构图,感受着吴地传统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次“实地参观”与“理论讲解”相结合的独特方式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深入的思考。
苏州人遵循“不时不食”的传统,吃鱼对应着季节,顺应着月份。“大家猜猜,这是哪种鱼?”随着老师的提问,留学生们的目光被大屏幕上吸引,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想。太湖白鱼、银鱼、松江鲈鱼一个个映入眼帘,大家仿佛已经泛舟于太湖,品尝着盘中的湖鲜,口感润滑、轻软胜棉的鱼肉都化在口中,唇齿留香……
“这四种鱼分别是鲭鱼、鲌鱼、鲤鱼、鳜鱼,在苏州话里分别跟清、白、廉、洁同音,所以四种鱼被赋予了‘清白廉洁’的寓意……”大家对这种以物寓义的说法感到新奇,在娓娓道来中了解饮食习惯和文化象征的联系。通过这一环节,留学生们不仅增加了对苏州地区自然与文化的认识,也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鱼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随后,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留学生们开始亲自动手制作坛罐。老师耐心指导同学们选择颜料,针对性辅导调色、上色等技巧,并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将自己的独特风格融入作品中。在欢声笑语中,一件件精致且富有个性的坛罐诞生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通过亲身制作蓝釉鱼藻纹坛,留学生们体验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这次课程通过实践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不仅为留学生们提供了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更激发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吴文化博物馆与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合作正是基于“推广传统文化”这一共同的使命,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传承”为目标。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增加了留学生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也为中外交流搭建起了友谊的桥梁。相信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能够为更多人带来更深入、更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并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美学传递给更多的人。
相关链接
撰稿:王英俊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馆校合作丨吴文化博物馆×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研学活动——蓝釉鱼藻纹坛小课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