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树:在离散的日子里,诗歌有特别的力量 | 新气集

2023-10-20 13: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李梓新

这期播客,我在和正在美国旅行的作家春树聊了一下双语写作和诗歌。

作为春树的同时代人,我经历过春树因为《北京娃娃》横空出世的时间。在媒体、出版商的推动之下,春树在21世纪初的中国成为一个写作者Icon。后来,她在2015年移居德国,至今八年。

我们聊了聊身居海外的时候,写作尤其是诗歌对于创作灵魂的慰藉和激发。

10月21日开始,她将和三明治合作开办"朦胧诗之后的中国诗歌"工作坊。一连六周的周末,她将和大家分享她自己的诗歌写作和阅读心得:"对于中国的诗歌读者来讲,“朦胧诗”是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诗歌流派,即使平时不怎么读诗的人,提起北岛、海子、顾城、舒婷,总还有些印象,还可以脱口而出几句流行的诗歌金句。而之后的“第三代”“网络诗歌”,包括“80后”“90后”的诗,因其更个人化、去崇高化,以及还未经时间的检验,尚未被大部分读者阅读或接受。这更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是我们这堂诗歌课的特别之处——打捞那些优秀但尚未被主流大众所看见的诗歌,寻找和赋予它们在当下的意义。"

本期嘉宾

春树

作家,诗人

以下为本期节目内容节选

李梓新:春树平时住在柏林,最近在美国游历。我住在伦敦,最近在诺维奇学习写作。我跟春树认识的时间不长,但很早就读过她的作品。我记得你当时高中没有读完,离开学校开始走写作的道路,后来在出版业的推动下成名。如果回想起2000年前后,你觉得那时候的写作跟现在有什么不同?

春树:我读到高二就退学了,那个时代退学是很严重的事,我的父母也很生气。我在学校也会看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作品,很喜欢里面一些作者。虽然我没有参加过新概念大赛,但我并没有觉得自己跟当年从新概念走出来的作者们有很大不同。对于中国80一代的作者和作品,我觉得一直都没有评论家来梳理,80后的书写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李梓新:你的成名伴随着媒体和出版业的发达,当时的媒体力量很大,可能这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都有点无法想象。在你20多岁时,就得到了很多关注,获了很多奖。当时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春树:我出第一本书《北京娃娃》的时候是2002年,那时候民营出版业有老牌机构也有新星企业。事后想想,那10年的确是百花齐放的。那时候,对于一位作者,似乎有两条道路是泾渭分明的,一个是学院派的认可,一个以市场的认可。那我可能属于市场这个领域里。如果我自己来说,也许任何一个得到过市场好评的人都有两种危机,一方面要延续市场的优势,另一方面,总会渴望得到评论家,或者说文学场域的认可。刚开始我们都只是热爱写作,但如果想继续专业写作,都会有这方面的渴望吧。

李梓新:关注到海外写作之后,我对于一些问题也有了新的观察。我记得在2015年,你搬到德国生活。在德语的环境里,你有感觉到什么困难吗?

春树:我觉得自从离开中国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找到过自己(笑)。那个非常笃定的,知道要写什么的自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不过我想也许很多人也是这样。上次我会北京的时候,跟一些国内的诗人交流,别人问我在柏林多久了。我说八年,我说完之后吓一跳。因为疫情三年,所以我在德国待了八年,不然的话只是五年。八年听上去是很长的时间对吧,似乎该有一个“卓有成效”的立得住创作了,但我还没有。

也许这就是一个阶段吧,我在这个过程里尝试自我教育。因为别人都上了大学,上过班,我缺少这些经历,我现在反过头去补上这块。

李梓新:你是市场成功的作者,离开了母语环境,问题肯定会有点复杂。比如你要继续用中文写作吗?还要在国内出版作品吗?还是融入德语的创作?

春树:你现在也开始用英文写作,说明你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终于下决心用英文写。这方面我有点懵懂,其实我这几年从来没想过用英文写作,我一直觉得自己要用中文写,直到去年为止。我觉得我为什么要用自己不擅长的语言写作?汉语那么美,而且汉语的美似乎在流失。我想继续用汉语创作,领略汉语独特的美。

去年,我在做诗歌课的时候发觉,如果想让其它语言的读者了解我们的作品,必须通过翻译,而好的翻译不容易找到。我以前没有那么重视翻译,当我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之后,我经常会想这件事,还认真写了一封邮箱对《北京娃娃》的翻译表示感谢。

或许在海外的生活让我的确产生了变化,一些思维的确来源于英文,我想试着表达它,我现在想学习用英文写作。

李梓新:的确,对我来说,最开始用英文写作的时候,感觉没有坐标系,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对英文读者来说算什么。用英语进行写作的确很不同,有点无知者无畏的兴奋。虽然语言不如英语母语者,但讲故事的一些方法是相通的。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到,用其它语言进行创作的人数相比我们国家的人口来说是不成比例的。所以我觉得,有机会就先来探索一下吧。

春树:现在在美国,用英文创作的华裔中,可以看到大家的题材还是更多和历史有关,很少有人写当代的题材。还很少有华裔作者用英文书写我们在中国长大的经历和我们在海外的体验,我觉得这块还需要很多人来开拓。另外我觉得我们还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无论用什么语言书写,还是要写出自己认可和相信的东西。

进入到另外一个体系的时候,我们会先通过阅读来了解它。我发现美国的文坛也非常认可商业成功,其实文学是不好定义的,如果作品大卖,会很受认可。我们初来乍到,想尽快融入,可能容易受影响。当然有一些变化是自然的,但我们应该好好思考我们希望保留哪些特质。

李梓新:我注意到你后来的写作兴趣转移到诗歌上。写诗,也有写一些诗歌评论。

春树: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诗歌,我从2001年就开始写诗了。等待《北京娃娃》出版的日子里我就常常去一些BBS,比如唐,比如橡皮,贴一些自己的诗。在国外的时候,我也一直在写诗。只不过小说集还没有出版,显得诗写得更多了。

李梓新:在海外生活,诗歌对你有怎样的影响呢?

春树:还不知道。我在德国这几年参与的几次文学类活动,其实都跟我的诗有关。当然活动上也会让我读小说,但谈论诗的场合会更多。因为诗很短,翻译起来更快,所以诗是我的现在进行时,我跟我的诗是跟我没有时差的,我写完之后很快就可以给大家看。

李梓新:过去几年,在疫情期间,你觉得诗歌对你有哪些帮助?

春树:我觉得诗像音乐一样,一下就能点燃你的情感。诗歌可以勾起直觉的、激情的、跟理性无关的东西。

李梓新:你在柏林做的工作坊,也是在做新的尝试。在这方面,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春树:我经常在条件还不完美的时候就开始了。我是突然有了做诗歌课的想法之后,就向身边的朋友宣传。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诗,但对中国的当代不了解,我说你来吧,不用交钱。朋友听了几节课之后觉得不错,跟我说我还是给你钱吧(笑)。这位朋友很小就到海外生活,很长时间没有读过中文作品,所以觉得我讲的内容很新颖。我觉得我的诗歌课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自己曾经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的诗,自己背过的诗。

李梓新:朦胧诗来自中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到了现在,大家也总是谈论起那些经典的诗。但80年代后,似乎有一段真空,诗歌已经不像80年代时那么大众。唐朝时的诗像流行歌,而今天的诗歌似乎退出了日常生活。我觉得有点可惜。你还能继续创作,我也觉得很难得。

春树:朦胧诗的时代已经过去,就像古典音乐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也会偶尔想到朦胧诗,但我还是更想看到更当下的诗。

李梓新:据我了解,在国内创意写作的专业中,还没有开设写诗的专业。你觉得在国内,还有哪些力量可以推动诗歌的创作?

春树:现在国内有很多诗歌的小群体,大家会相聚,会编网刊,做诗歌节。我知道西安有很多这样的人,在北京,有磨铁读诗会。肯定还有很多这样的人。

李梓新:在当下这样一个商品化的时代,我们对生活诗歌化的表达,我觉得我们做的努力还太少。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春树:我觉得就让诗歌回到诗歌,会到个体。诗歌在当下已经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功能了,诗歌应该回到艺术和人文,它已经不再像朦胧诗。朦胧诗为什么叫朦胧诗?因为当时的诗人也有无法表达的东西,他们不被允许直接写出来,所以写的很”朦胧“。朦胧诗的时代结束了,后来的诗歌就会慢慢变得个体、结构,变得后现代。当代的诗歌创作都还没有像唐诗宋词一样变成经典,对社会来说,个人的诗歌写作可能只是一滴水,但对个体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是一片海洋。

李梓新:那么这次在三明治开设的工作坊,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分享,可以先预热一下吗?

春树:我会带大家了解“第三代”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流派,以及这些流派经典的诗人和代表作。接下来会有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的诗歌和诗人。而且我们会一起创作和讨论,我会给大家留作业,我希望这个氛围是好的,每个人都能被别人看到。

原标题:《春树:在离散的日子里,诗歌有特别的力量 | 新气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